廖珊
百度百科里,关于“炮灰”的解释词条有:灰烬、替罪羊、垫背的、比配角还配角的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留存着些炮灰的影子。那些从人生的硝烟战火中挺过来的,是炮灰时代横空出世的“巨子”。他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炮灰年代的崛起。
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他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听说自己的学生得奖之后说了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麦家写小说,本身就是一部小说。”要知道,学生时代的麦家,最头疼的就是作文。一到作文课,他就面临饿肚子的不幸。别人花两个小时写完的作文,他得花上两倍的时间才能通过。等写完后冲到食堂,留给他的就只有漂着几片菜叶的清汤了。
2008年奥运大典上,人们记住了张宁卫冕羽毛球单打冠军时的欣喜若狂,却没人知道她从炮灰时代一路走来的辛酸:1996年的尤伯杯,中国迎战印尼最后的总决赛中,0比2的败局最终一锤定音!面对这个结果,张宁一时之间身心崩溃。可在那之后的十多年里,她依旧要数着过去歪斜的足印,坚定地,艰涩地,一步步向前再向前……
这,就是炮灰萧条、黯淡的历史。
然而,麦家和张宁告诉我们,炮灰同样可以挣得与精锐们一样的辉煌。因为是炮灰,所以我们早已无路可退,还不如放手一搏;因为没人关注,所以我们才有时间静默下来,沉淀自己;因为起点低,有着锥心刻骨的心伤与痛楚,所以我们才迫切想要寻求那大浪淘沙的机遇,直到捡起那一米微茫的金光,明天才会无限宽广……炮灰的故事,象征着在最艰难的幽暗岁月里,依然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充满希望和永不凋零的未来。
“我没有使自己适合于这个世界,也没有美丽的自辟的国土,就只好永远渴望:为希望而生;在希望里死去。”2009年,一部为炮灰作传的作品的扉页上这样写道。我能体会到杜运燮老先生写下这个句子时的心情,更钦佩在那遥远的时空里,那些为着自己终生的梦想而在自由奋战着的高考考生们。他们,一年一年,如同梁间社燕,一步步,或是空茫或是执着,却仍以一股乐观、自嘲的炮灰精神,证明着自己。
向他们致敬,也向曾经是或现在还是炮灰的我们致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