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科技成果创新的新型的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支撑体系,打造一个多元化、人文化、智慧型、国内领先的信息服务支撑环境是浙大“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
浙江大学目前正处于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期,“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融合各类新型信息化支撑手段,有效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主流工作的全面开展。
浙江大学信息化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依照《浙江大学2006-2010年信息化建设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全校信息化工作,经过四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高速稳定,业务信息化应用得到普及,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应用与资源得到初步整合,信息化人才队伍和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学校信息化发展环境基本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也为进一步深入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化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项工作融合,紧密结合各项工作的重点推进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强化了全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管理,集约化地有序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应用,不懈推进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初步建成学校公共信息数据平台。
在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和机制上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建立了从建设推进、宣传推介、运维保障到合作推广的工作机制。
激发了各部门、各学院(系)及全校师生的信息化建设主体意识,形成在学校公共平台支撑下部门建设、学院(系)应用、师生享用的信息化建设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自主型社会化”的高校信息化建设道路,凝聚校内力量、吸引校外资源为全校提供和建设服务。
高性能下一代校园网络建设
建成一个集普适服务网、科研学术专网、物联感知专网于一体,融数据、语音、视频等各类信息通讯能力于一身,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下一代校园综合支撑网络环境。其中有线网络核心带宽达到10万兆以上,无线网络全校覆盖,网络出口提速5~10倍,网络安全得以全面控制,网络故障率降低90%以上,网络服务响应保障实时。
1.加快推进校园网络升级改造
核心网络达到100G互联、建立多层次可控出口网络体系、实现全方位高速互联;全面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完善统一便捷的网络认证体系、加强运维保障和安全服务相关系统和队伍建设等。
2.高标准建设新校区网络基础设施
包括重新优化设计全校网络架构,高标准进行新区的通信管道、光缆系统、楼宇有线、无线、专网系统规划建设,注重IPv6、3G、三网融合、传感等新技术的实施应用等。
3.积极发展科研型学术专网,为各相关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网络试验平台
创新学科研究核心网络建设。面向学科的特色科研子网建设。部署各类型学术科研子网、如田间信息传感网、医学远程诊疗网、社会民调咨询网、车载无线通讯网等,为相关团队的科学研究提供物理性的研究平台、试验场所和基础环境支撑。
4.大力发展智能型物联网络建设,打造紫金港西区示范性校园
包括基础物联网络环境的建设;平安校园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
未来校园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建设
建成一个虚拟化、大容量、高可信、高冗余的综合型一体化校园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全校提供优质硬件环境的支撑,并为学校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有序建设提供统一的支撑接口与标准,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合理布局。充分整合学校现有各类高性能计算资源,进一步充实高性能计算能力,为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提供统一的高性能计算服务,使整体计算能力达到现有系统计算峰值的100倍以上。
1.大大容量、虚拟化公共支撑硬件平台建设
绿色、节能的大容量公共服务硬件支撑环境。构建大容量统一的主机托管平台、高性能的统一主机支撑环境、扩充现有存储系统。包括高等级、集约化的公服机房保障环境建设;公服环境安全运维管理建设;构筑异地容灾中心,完善数据资源的备份保障措施、完善管理规范。
图为浙江大学图书馆旋梯。
毋庸置疑,浙江大学是国内信息化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也是信息化发展模式非常特别的高校。在2009年初,浙大的大手笔震惊全国高校信息化领域——将原有的网络与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合并,为浙江大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起到更加有力的推动作用。
自图书馆和网络与信息中心合并成立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后,浙大提出了“整合、创新、引领”的目标,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领导班子提出了以“提升服务创造价值,融入主流支撑发展,凝炼特色树立地位,拓展合作促进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延续、融合、提升、探索”的基本原则和“开放、共赢、和谐、创新”的工作思路。浙大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工作方式将是服务的融合创新。
2.统一、开放、共享的应用服务支撑平台建设
应用服务整合平台。将部处院系的信息化成果有效整合,形成师生共同参与信息化开发应用的局面。
数据中心平台。扩大数据覆盖面,通过数据应用推动数据质量提高,全面启动数据仓库建设,为主流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制定统一的资源服务授权机制,加强身份管理,实现合理权限控制,进一步建立联盟身份认证体系,为学校社会服务向地方辐射提供支持。
校园卡平台。深化基础平台建设,加强各个相关应用系统的整合,为校园各类安全应用与商务应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3.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建设
添置各类高性能计算集群设备及相应高性能计算中间件支撑系统,构建校园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整体浮点计算能力不低于25万亿;构建大容量科研数据存储系统,整体存储能力不低于10T。
校园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面针对科研、教学、管理等主流工作的需要建成一个知识型、智慧型、科学型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能为国际化、创新型、高端学术人才的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学术数字资源、优质的学术交流园地、完善的学术虚拟空间,而且能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量化数据与分析辅助工具,从而为智慧型校园的实现提供保证。
1.网上育人服务平台建设
制作一批新型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本校教学资源与其它高校资源的交换共享,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内容。
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构建校际网上教学与学分互认服务系统,实现网上虚拟远程授课、网上知识交流、网上学分互认等功能。
构建学生通识教育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丰富的网上通识教育课程与各类实际案例。 并且构建教学质量服务评估网。
2.学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机构知识库服务系统。收集各个学科的前沿过程性学术资源,实现学术资源查询、订阅、推送等功能,并结合网络查新、知识统计分析等服务,为各个学科发展提供详实的一手资讯信息服务。
网上学术空间。深化学术博客功能,并进一步加大科研团队与个人的学术资源存储容量,并实现团队及个人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等功能。
网上学科交流服务系统。提供网络科研协同、国际学术交流园地等功能,为一流学科国际化发展和虚拟交叉学科的孕育提供服务
高端学术人才分析服务系统。较为全面地分析统计各学科高端人才的基本情况,为学科高端学术人才的引进提供帮助。
深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系统。以信息化推介、预约、审核等手段提高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并为进一步设备的采购提供依据。
网上科技服务市场系统。实现网上专家答疑、网上技术配对、网上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撑。
3.校务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信息服务汇聚,对内满足管理服务需要,对外服务宣传和国际交流的信息门户。
完善电子校务应用基础。完善管理业务数据库,构建校务信息交换体系,建立安全证书在电子校务中的应用体系。
深化电子校务应用。结合世界一流大学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房产资源管理、应急管理等工作系统的完善与应用服务的深化。
建立电子校务发展保障体系。推进各级校务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实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评定,强化信息安全监管。
4.信息化文化平台建设
构建浙江大学文化服务网、掌握学校网上宣传阵地制高点;抢救学校原有的文化资源,对珍藏史料进行数字化;对数字化的各类视频、图片、新闻等资源进行整合梳理,构建学校统一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并积极加强对该系统资源的不断维护、更新与利用。
充分利用手机、3G、SNS、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新途径的发展,结合浙江大学“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思想,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分类引导,构建和谐浙大网上社区,在学校与师生、师生之间建立更顺畅的沟通渠道。
智慧型图书信息大楼蓝图
配合学校主流媒体加强对各类电子出版物的技术与应用的研究与推广,建立浙江大学校报手机报、求是青年报(网络版)等。
5.信息化校园生活平台建设
以为师生服务为宗旨,提升生活服务质量为目的,结合校园一卡通技术,构建以购物服务、支付服务、预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校园数字化生活服务圈,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可信的生活服务环境
多元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实体服务空间、网络基础平台和3G技术,利用集成管理系统、网络环境和“校园卡系统”,形成多维、多层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1.建设多维文献资源服务体系
依托图书馆的集成管理系统、网络环境和“校园卡系统”,建立与出版社和数字媒体公司的合作机制,建立数字版权的管理政策,推动电子文献的保存与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提升网络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建设以手机图书馆为代表的无线服务体系,以无线接入方式,实现知识服务的无线应用,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外延,构建另一个虚拟空间的读者服务体系;引入“自助式无人化”的管理模式,拓展图书馆服务的物理空间,打造方便快捷的文献资源自助服务体系。
2.建设嵌入式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集成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咨询、信息检索、文献提供等服务环节,构建嵌入式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完善网络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建设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实现图书馆各类资源的无缝集成。
3.推广学科服务及情报咨询服务
建设完善网络学科服务系统并充实学科资源及信息,搭建科研团队及个人的网上学术空间和网上学科交流服务系统,实现团队及个人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以人文学术和信息学部学术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推广浙大机构知识库建设。发掘学校需求,提供面向学校规划、学科评估、人才库及学校发展决策的情报咨询服务。以部分院系为突破口,提供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并形成服务模式。
4.建设多功能信息共享空间
整合图书馆的物理空间,重新定义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概念,重新设计、布局,使原来单一的个人学习空间转变为个人学习空间与团体协作空间相结合,具有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和自助服务设施,支持团队学习和研讨,动态的、活跃的、有吸引力的、充满人文气息的信息共享空间,提升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与知识传播中的影响力。
现代化数字档案馆和档案文化生态建设
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式数字档案馆。通过数字档案资产管理平台建设、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和数字档案备份系统与安全支撑环境建设,实现电子文档在线存取、容灾备份和长期保存数字档案功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主动推送与共享。
构建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档案文化生态。以文化遗产抢救和校史研究工作为两翼,通过“数字校史博物馆”和“求是师生”民生档案建设,集中展示学校一百十多年的历史文化、标志成果和特色资源。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浙江大学“求是名师”“求是学子”民生档案库,为校史研究提供更鲜活的支撑。
总之,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学校建设发展,为师生构建一个便捷的、舒适的、宜人的校园环境;瞄准学校战略目标,和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促进学校一流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学校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