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与分析

2010-07-02 07:06芳,周
当代财经 2010年5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动

王 芳,周 兴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不断扩大。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失衡加重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近年来,为了缓解日益扩大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经济决策,以平衡区域间的经济发展。

关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涌现,国内外学者应用Theil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等各种指标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对地区间经济差距进行了测算,例如魏后凯(1992)和杨开忠(1994)分别计算了1952-1990年主要年份全国和三大地带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加权变异系数,发现中国各省(市、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点,大致呈倒“U”型变动趋势。[1-2]也有学者通过计量模型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敛散性进行了分析,如杨伟民(1992)计算了1978-1989年全国及三大地带之间的变异系数,发现20世纪80年代全国以及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3]蔡昉和都阳(2000)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经济的“收敛俱乐部”现象。[4]Jian、Sachs、Warner(1996)对我国1953-199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1978年改革后地区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认为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出现与中国的农村改革有关,并且收敛性在具有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的沿海地区尤为显著。[5]由于地域范围的划分与时间序列的选择不同,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与敛散性的分析有一些不同的结论。

以往有关我国地区经济差异研究的一个缺陷是仅仅考虑了地区间的截面收入差距而忽略了长期经济收入的变化。由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收入差距指标都是由截面数据计算出的静态指标,因此它们仅能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静态格局,而无法反映我国经济差距的结构性变化。举例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广东省的人均国民收入在省(市、区)中排名第九,青海省列第七。但30年后各个省份人均国民收入在全国的排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6年广东省的人均国民收入列全国第五,而青海省则滑落至第二十六名。可见不同的地区可能会经历不同的经济增长过程,而各个地区的收入水平排序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因此,应用截面数据去分析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容易忽略个体排序在整体收入分布中的变化。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我国地区间长期收入差距的内在变化,我们采用收入流动(income mobility)①的方法对我国地区间的长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分析。收入流动是一个用来衡量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或排序变化的指标,如果把收入分配比作住旅馆,开始时一些人住在豪华的上层,一些人住在房间质量一般的中层,还有些住在条件很差的下层和地下室。一段时间后,一些人往上搬,一些往下搬,还有一些原地不动。旅馆房间的不同相当于收入的不均等,而旅客在不同质量的房间之间的搬动即是收入的流动。[6]Schorrocks(1984)认为,收入流动可以看作是居民收入差距在长期的均等化的程度。[7]Krugman(1992)的观点是,如果收入流动程度很高,那么单个年份的较高收入差距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收入流动的增长可以使居民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分布变得更加均等化。[8]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运用收入流动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流动情况作了分析,如Nee Victor(1994)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流动性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深刻改变了农村的收入分层结构,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明显加快。[9]王海港(2005)运用CHNS数据对1989-1997年我国的家庭收入变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对社会总体而言,家庭收入流动减慢了。[10]王洪亮(2009)运用1978-2005年中国分省(市、区)、分城乡面板数据,采用收入转换矩阵、收入流动性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11]

收入差距可以显示截面的收入不均等情况,收入流动性则可以描述收入分布的结构性变化,但鲜有学者综合两者对我国的地区间收入分布变动进行分析。本文首先运用O’Nell和Van Kerm(2008)的方法,[12]通过对基尼系数的变动进行分解揭示了基尼系数的跨时期变化与不同个体的收入增长模式以及个体收入序位排列的变化有关,并从水平和结构层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地区间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对1978-2008年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分析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地区间基尼系数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形如倒N型的三个时期,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一致。通过对1978-2008年各时期的地区间长期收入差距进行计算我们发现,1978-1983年、1983-1988年与2003-2008年这三个时期内地区间的长期收入差距得到缓解。然而在1988-2003年间的三个时期内,地区间的长期收入差距变得更为严重。对1978-2008年间各时期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显示,在1988-2003年间的三个时期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源于发达地区收入的较快增长,而地区之间收入序位的变动更进一步加重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1978-1983年、1983-1988年和2003-2008年三个时间段内虽然地区间收入序位的变动为正,但是其效果被较高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抵消,因此,这三个时期内地区间收入差距在逐渐下降。

二、数据与分析方法

本文中我们应用基尼系数对1978-2008年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地区间的长期收入差距及内在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基尼系数的表现形式如下:

其中,f是收入x分布的密度函数,F(x)是收入的累积分布函数,a和b分别是收入区间的下限和上限。基尼的表达式揭示了其真实涵义是对每一个地区的相对收入(该地区居民收入除以全体地区居民收入均值的商)的加权平均。1-F(x)是收入的权数,由于F(x)是收入低于x的个体在全体中的比例,一个地区的居民收入在全体地区居民收入中的序位可以用F(x)来代表,因此权数1-F(x)是该地区居民收入序位的减函数,收入最低地区的权数为1,而收入最高地区的权数为0。μ是全体地区居民收入的均值,因此是个体地区居民的相对收入。

跨时期基尼系数的变动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Fj、fj和μj分别是收入的累积分布函数、密度函数及j期的收入均值。从方程(2)可以看到基尼系数的变化不仅与个体地区居民相对收入的变化有关,也与该地区的居民收入在全体地区中所占权数的变化有关。另外相对收入的变化与收入权数的变化之间并不一定是独立的,因为个体收入的权数由个体的收入在全体中的排序所决定并与个体收入的序位负相关。相对收入的提高可能意味着个体收入序位的提高,因此将会降低个体的收入权数。但相对收入的变化和收入序位的变化也并不一定是同向的,举例来说,当所有地区的居民收入都增加时,收入的排序是不变的;当一个地区相对收入不变而其他地区的收入发生变化时,该地区收入的序位同样也可能发生变化。

利用O’Nell和Van Kerm(2008)的方法,[12]我们把收入差距的变动进行分解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其中:

式中,h(x,y)是基期和末期个体收入分布的联合密度函数。

从BC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BC是所有个体基期和末期中相对收入变化的加权均值,其加权值由基期的收入分布决定。BC概括了在基期收入分布基础上收入增长的累进性,解释了地区之间不同收入水平的收入增长差异。BC>0代表收入的增长更集中于低收入地区,因此是一个低收入地区收入增长更快的有利于穷困地区发展的收入增长过程(pro-poor income growth process),如果各地区的收入排序不发生变化,这是一个有利于减轻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收入增长过程;当BC<0时表示收入的增长更集中于高收入地区,因此在收入序位变动不变的条件下,BC<0意味着地区间不平等程度的恶化;当所有地区都经历相同比例的收入增长时,BC=0。R则反映了基期到末期收入权数的变化,而收入的权数由收入累积分布函数所决定,因此可以解释为地区间收入序位的变动,所以它可以看作是衡量地区间收入序位变动情况的指标。当没有个体收入序位的变动时,个体的收入权数也不会变化;在收入增长过程中,某些低收入地区的收入增长较快从而超过部分原有较高收入地区,即出现低收入地区的收入向上流动,由于部分低收入地区的收入提高使得他们在下一时期成为较高收入地区,他们的收入增长同样会引起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因此在保持收入增长的累进性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序位变动的加快会引起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升高。(3)式说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化取决于收入增长累进性与收入序位变动性两个指标的相对变动:当收入增长的累进性保持不变时,收入序位变动越大,末期的基尼系数变动就越大;在保持收入的排序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增长的累进性越大即收入的增长越集中于低收入地区,末期基尼系数的变动就越小。

我们应用上述基尼系数变动分解方法对1978-2008年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及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大多数研究把我国分为东部、西部、中部三大经济区域进行分析,但是东、中、西各经济区域之间,甚至经济地域内部在地理、资源、文化、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粗糙地运用东、中、西部的划分方法对我国地域间的经济差距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自然掩盖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因此,为了克服“东中西”划分的缺陷,更加准确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的差异,我们选择运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使用样本为1978-2008年全国30个省份、地区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由于重庆1997年设立为直辖市,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我们把1997年以前重庆的数据从四川省抽出单独计算;同时考虑到西藏地区部分年份数据的缺失,我们将西藏地区排除在考察范围以外,最终共得到30个省份及地区的样本数据。居民实际收入的构成很复杂,而各地区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数据更是难以获得,考虑到数据可得性,为了测算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我们用各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进行计算。其中各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均按照1978年可比价格进行换算,并依据各地区的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为了考察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跨时期变化,我们把1978-2008年的数据分成六个时期,每个时期均为五年。原始数据均来自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份历年统计年鉴。

三、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及分析

在本节我们将会应用上述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1978-2008年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进行分解。我们首先计算了1978-2008年各时期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平均收入增长率以及不同调查年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并计算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然后采用O’Nell和Van Kerm(2008)的方法②把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分解为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增长累进性两个部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我国1978-2008年各时期不同收入分组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见表1,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分解结果见表2。

表1 1978-2008年各时期不同收入分组地区的平均收入增长率

表2 1978-2008年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分解

通过计算我国省区之间的基尼系数,我们发现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78-1991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下降。该时期内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呈逐步下降趋势,其中1978-1983年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基尼系数从0.351下降到了0.332,1983年以后下降幅度开始减缓,并在1989年有小幅的波动。1978-1991年农村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的的逐步发展使得各地区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由于这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还不高,沿海地区在外向型经济中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各地区间的发展较为均衡。在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差距逐渐缩小。(2)1991-2003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渐上升。地区间收入差距自1978年以来快速下降,在1991年达到了最低点(0.325),随后开始反转上升。其中1991-1996年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增长十分明显,1997年后增速开始放缓,这一点同样得到了World Bank(1997)、田晓文(2000)、刘夏明(2004)、何宜强(2008)的支持。[14-17]20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快速增长与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强化有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进入我国的FDI大幅增加,由于大部分FDI是出口导向的,更加看重沿海的交通优势,因而外贸加工型企业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及FDI的大幅增加使得我国第二产业整体上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而这也是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在上世纪90年代大幅增加的内在原因。(3)2003-2008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缓慢下降。1991-2003年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有一个很明显的反弹增长过程,但从2003年以后,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开始逐步下降。2000年以后,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持续扩大,政府开始调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战略。中央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5年“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出台,政府开始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和人才优惠政策支援地方建设。同时,东部地区较落后的第二产业也开始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使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步追赶上东部发达省份,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在2003年后得到了显著缓解。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基本上与我国经济发展与制度改革的进程相一致,这与其他一些学者的分析结论相一致。③

我们将所考察的30个省市按收入从低到高分成五个等分组,考察在各考察期内,初期处于不同收入分组地区的收入增长差异。并计算了各时期我国地区间的Fields长期收入均衡指数(Fields equalisation index)。[17]Fields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78年处于第一、二收入分组的地区即最贫穷与较贫穷地区的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同期的第四、五收入分组地区。这说明1978-1983年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得到了缓解。但在1988年处于第一、二收入分组地区的收入增长速度要低于同期的第四、五收入分组地区,因此,1988-1993年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与传统观点相反,在各期中,最高收入分组的收入增长速度都不是最高的,收入增长速度最高的分组地区多集中于第三与第四收入分组,这表明最高收入分组地区主要是靠其较高的基期收入水平维持其领先地位,中等收入及中等偏上收入分组的地区的收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从表1中的Fields指数可以看出,1978-1983年、1983-1988年与2003-2008年三个时期的收入增长累进性为正,表明这三个时期内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要高于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地区间的长期收入差距在这三个时期内得到缓解,其中1978-1983年长期收入差距的降低最为显著。然而在1988-2003年的三个时期内,我们观察到收入增长累进性为负值,说明这三个时期内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要高于欠发达地区,从而地区间的长期收入差距变得更为严重,其中1993-1998年长期收入差距增长最快。

从前文计算所得的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我们可以看到某一年份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但是基尼系数仅仅反映静态的地区间收入差距,我们并不能通过基尼系数来了解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内在模式,比如在基尼系数的上升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收入增长有何差异,各地区收入序位的变化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了更深入理解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相对变动与内在变化规律,我们将各时期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变动分解为收入序位变动和收入增长的累进性两个部分,并加以比较分析,其分解结果见表2。

图1 1978-2008年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分解

对1978-2008年各时期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显示各时期内地区收入序位的排列相对稳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各时期地区间收入增长的累进性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1988-2003年的三个时期内,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通过对这三个时间段基尼系数变动进行分解我们发现,这三个时间段内地区间居民收入增长的累进性均为负值而收入序位的变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收入序位变动曲线位于收入增长累进曲线上方(见图1)。这也说明这三个时期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收入的较快增长所造成的,而地区之间收入序位的变动更进一步加重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与1988-2003年的三个时期相反,在1978-1983年、1983-1988年和2003-2008年三个时间段内我们可以看到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迅速降低。通过对基尼系数的变动进行分解,我们发现这三个时期地区间居民收入增长累进性为正值,而地区间收入序位的变动却相对较小,收入增长累进性曲线位于收入序位变动曲线的上方。说明这三个时期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欠发达地区较快的收入增长所造成的,虽然地区间收入序位的变动为正,但其对基尼系数的正向影响被较高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抵消,因此,这三个时期内的地区间收入差距得到缓解。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上升引起了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讨论,国内外学者应用Theil指数、基尼系数等各种指标对我国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Theil指数、基尼系数等指标都是基于截面数据的静态指标,并不能客观反映长期的收入变动及地区间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本文通过把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分解为收入序位变动与收入增长累进两部分,从结构上分析了1978-2008年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内在变化。对1978-2008年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分析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地区间基尼系数的变化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978-1991年为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步下降阶段,1991-2003年为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快速上升阶段,2003至2008年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再次开始缓慢下降,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一致。通过对1978-2008年各时期的地区间长期收入差距进行计算我们发现,1978-1983年、1983-1988年与2003-2008年三个时期的收入增长累进性为正,表明这三个时期内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要高于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地区间的长期收入差距在这三个时期内得到缓解。然而在1988-2003年的三个时期内,我们观察到收入增长累进性为负值,说明这三个时期内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要高于欠发达地区,从而这三个时期内地区间的长期收入差距变得更为严重。对1978-2008年各时期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显示各时期地区收入序位的排列相对稳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各时期地区间收入增长的累进性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1988-2003年的三个时期内,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通过对这三个时期基尼系数变动进行分解我们发现,这三个时期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收入的较快增长所造成的,而地区之间收入序位的变动更进一步加重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与1988-2003年的三个时期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在1978-1983年、1983-1988年和2003-2008年三个时间段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迅速降低。对基尼系数变动的分解表明,这三个时期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欠发达地区较快的收入增长所造成的,虽然地区间收入序位的变动为正,但是其效果被较高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抵消,因此这三个时期内地区间收入差距在逐渐下降。

通过剖析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与各地区的收入增长速度有关,并且与各地区的收入排序变化也有很大联系。随着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地区之间的收入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因此仅仅用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等截面指标去衡量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就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我们应更加注重对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增长累进性等收入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化的内在机理。未来的经济政策应重视我国目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失衡现象,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及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扭转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政府应特别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对这部分地区的贫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的外贸出口遭受到强烈的冲击,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调节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的良好机遇。以往我国过于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产业投资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聚集,防止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进一步加剧。政府应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适当的政策倾斜,引导资本和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提高内陆省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注 释:

①关于收入流动(Income Mobility)有一些不同的定义,在本文中收入流动专指个体收入序位排列的变化。

②详细计算方法及stata软件计算程序可以与作者联系获取。

③详见杨明洪,孙继琼:《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王小鲁,樊 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魏后凯,刘 楷,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

[3]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2,(1).

[4]蔡 昉,都 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5]Jian Tianlun,Sachs Jeffrey,Warner,Andrew.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EB/OL].NBER Working Paper No.1996,W5412.

[6]Fields,G.S.and Ok,E.A.The measurement of income mobility∶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A].Handbook of Income Inequality Measurement[C].Deventer:Kluwer,1999:557,96.

[7]Shorrocks,A.F,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population subgroups[J].Econometrica,1984,52:1369-1388.

[8]Krugman,P.The rich,the right and the facts[J].Am.Prospect.1992,(11):19-31.

[9]Nee,Victor.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101(4):908-949.

[10]王海港.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5,(1).

[11]王洪亮.中国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3).

[12]Donal,O’Neil and Philippe,Van Kerm.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come convergence[J].The Manchester School,2008,76(1).

[13]Yitzhaki,S.On an extension of the Gini inequality index[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83,(24):617-28.

[14]World Bank.China’s Regional Disparities,report No.14496—CHA[R].Country Operations Division,China and Mongolia Department,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Office,1995.

[15]田晓文.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初探[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5).

[16]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J].经济研究,2004,(7).

[17]何宜强.江西省农民收入结构及地区差异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18]Fields,G.S.Does income mobility equalize longer-term incomes?New measures of an old concept[J].Journal of Economics Inequality,2009,(5).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动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变动的是心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