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2010-07-01 05:48冯今源
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信仰

王静斋大阿訇是中国回族著名的翻译家、著作家。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爱国爱教,永葆革命的青春是他求知的重要内容;刻苦读书,洁身自好,品端学粹,以学养德是他求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不息,求知不止是王静斋大阿訇一生的真实写照,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

关键词:王静斋生命不息求知不止与时俱进

作者:冯今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王静斋(1879-1949),名文清,以字行,经名伊里亚斯,回族,天津人。中国回族著名翻译家、著作家、伊斯兰教大阿訇。少承家学,后进清真寺接受伊斯兰教传统的经堂教育,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继又刻苦攻读汉语、英语。曾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进修半年并朝觐麦加。毕生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曾在天津创办中阿大学;创办《伊光》月刊;参与创建中国回教抗日救国协会(即中国回教协会的前身)。他发表过数十篇极具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的文章,其中如《五十年求学自述》、《中国回教掌故》、《发扬伊斯兰教文化之必要》、《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中国回教经堂教育的检讨》、《我之译经小史》、《中国回教源流考》、《关于“哲贺林业”一篇拉杂谈》、《融和回汉要由沟通文化入手》、《译经问题》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编译的《中亚字典》、《中阿新字典》是中国穆斯林学习阿拉伯语的两本很好的工具书。他翻译出版的《回耶辨真》、《真境花园》、《欧姆代绪论》、《伟嘎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重要教材。他是中国穆斯林《古兰经》汉译事业成果最多、成就最大的学者和翻译家,组织过“中国回教典籍编译社”,翻译出版过《古兰经》节选《赫提》以及不同文体的三种《古兰经译解》;其中第三种《古兰经译解》,白话文体,不仅有译文,而且有1943条注释,有略解,有附说,学术价值很高,深受回族穆斯林喜爱,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王静斋阿訇一生清贫,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嫉恶如仇,以学习、宣传伊斯兰教文化为己任并为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五十年求学自述》一文中,静斋阿訇详细记述了自己50年来的求学坎坷经历。在该文最后他写道:“要而言之,余自亡清光绪十三年(1887)而至现在,五十年来,无时不在求知中。学问无止境,正如阿拉伯先达所谓:‘求知,始自摇床,止于坟墓。盖以人生最大之乐趣,莫过于求知。‘知昨日之所不知,有如失物而复得。其乐可知,此亦阿拉伯人之格言也。功名富贵,不足为乐,以其俨若过眼云烟,难望持久。知识为随身之珍重,知者纵至落魄奇穷而不觉为苦。良以真乐存乎其心,患得患失,早已置之度外。故我深信,欲求精神上切实之寄托,除努力求知始终不渝外,别无良法可图也。”充分表达了静斋阿訇对知识的渴望和远大抱负。我以为,生命不息,求知不止,是王静斋大阿訇一生的真实写照,是他的最大特点,是最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的品格。今年是静斋大阿訇诞辰131周年、归真61周年,特撰此文,以纪念这位毕生从事中国伊斯兰文化事业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

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是静斋大阿訇求知的重要内容。

王静斋大阿訇不断追求进步,爱国爱教,是一位勇于投身时代潮流的弄潮儿。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国伊斯兰教与回族新文化活动也拉开了序幕。1906年,童琮在镇江创办东亚穆民教育总会。1907年,国内14个省的36名留日回族学生发起组织留东清真教育会;天津回民丁竹园出版《竹园白话报》;北京丁宝臣出版《正宗爱国报》;1908年,留日回族学生出版《醒回篇》。与此同时,1907-1908年,锐意兴办新式回族教育的王宽阿訇,在北京城内相继创办了回文师范学堂和京师第一两等小学堂,经学之外兼习汉文与科学知识,成绩斐然。对于这些新鲜事物,青年阿訇王静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他先后订阅了《竹园白话报》、《正宗爱国报》、《民兴报》、《大公报》、《法政浅说》等报刊,阅读《饮冰室》、《中国魂》等书籍;主动向耶稣教徒王某学习英语;并于1912年申请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立并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支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宏伟大业,参加国家的社会政治运动。他经常为《正宗爱国报》、天津《民兴报》投稿;也曾于1915年一度担任《北京新报》编辑,代张子文阿訇编辑《回教史》、《雷门鼓》两个栏目。在新保安,他曾力倡改革当地回民婚礼旧俗;在大厂,他曾大力宣传伊斯兰教严禁重利盘剥的规定;在安育村,他在正课之外向学员增授《回耶辨真》及汉字读本。30年代后,他更是“一反往常之从俗敷衍”,立志“摆脱旧束缚,改造新环境”,积极倡行“遵经革俗”。1919年,他对敢于革故鼎新、兴办新式伊斯兰教育并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王宽大阿訇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称赞他是中国“阿訇中划时代的人物”。1930年1月,他在《伊光》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中提出:“假若《马克思全集》、《列宁丛书》人手一篇,均悉其义,则中国各省绝少任何之反动也。”1936年,他在《伊光》第81期上撰文,纪念西北地区著名大阿訇、中国伊合瓦尼教派的创始人马万福(果园哈吉,经名努哈,1849-1934)。文中指出:“我东方若河南、安徽、江苏以及近年天津三义庄等处教门得以发展,不再为异端恶俗所弥漫,皆不外直接间接接受马老之倡率有以致之也。”称赞果园哈吉是“一代贤豪,生来值得”。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针对马良筹组伪中华回教公会,王静斋与时子周等在郑州组织成立了中国回教抗日救国协会。在《伊光》报上,他发表了大量抗战文章;在所译解的汉文《古兰经》中,他对有助于抗战的经文多加注释并借题发挥,鼓吹抵抗侵略,扶持正义,不怕牺牲,是穆民应有的信仰;要坚信中国人民的“圣战一定获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魔战终归败北”,号召大家“勿信逆徒的蛊惑而变节”,“慎防奸人乘机造谣”。他多次撰文痛斥降敌卖国行为,无情地揭露汉奸的丑恶嘴脸,主张以抗日与否作为分辨良莠善恶与真假学者的标准。他说:“学者一当汉奸,他那人格破产,他那学业亦连带得一文不值了。”

纵观上述静斋阿訇的一生,正是他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与时俱进的一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爱国爱教,永葆革命的青春,是他求学路上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这对于我们具有非常的意义和启示。如今,中央对于我国宗教界提出三条要求,其第一条就是“政治上靠得住”。何谓“政治上靠得住”?就是要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无论风吹浪打,都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自觉,不要在政治上犯迷糊,要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法律尊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金光大道。法国的伟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诗云:“人们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们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追溯王静斋大阿訇的一生,我们可以感受,他的心始终和多灾多难的祖国母亲一起跳动。可见,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人物都自觉地将“爱国”作为自己的神圣坐标。对于穆斯林而言,这一点尤为

重要。“爱国”绝不仅仅是用来在政治上做秀、出风头的空洞口号,绝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一句“老生常谈”,它是穆斯林人生中非常具体、非常生动的信仰和追求,它需要穆斯林用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来一笔一划地书写一生。要真正写好这两个大字,就要像王静斋大阿訇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永不满足,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与时俱进,坚持伊斯兰教正确的发展方向,爱国爱教爱人民,永葆革命的青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境外境内都有那么一些人,对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感到不高兴。他们希望苏东剧变的事件在中国重演,让共产党下台,彻底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他们千方百计地利用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诬蔑、攻击和政治渗透。他们打着所谓“人权”的旗号,诬蔑中国“迫害宗教”,利用国际舆论对我施压;他们支持和怂恿达赖集团进行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支持和怂恿“东突”恐怖势力在新疆地区进行暴力恐怖和民族分裂活动;他们利用网络化传教方式,利用翻译经典“新译本”等手段,无耻吹捧人民公敌,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宣传,公开叫嚣要“解决中国的赤化问题”,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把中国搞乱,在中国大陆实现所谓的“多党制”、“总统制”、“议会制”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他们利用来华办企业、办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将他们那一套所谓“宗教信仰”强加给中国人民,秘密发展成员,建立非法组织,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他们以金钱为诱饵,将一些缺乏政治经验的青年教徒招聘到境外“宗教院校”,向这些青年强行灌输他们那一套所谓的“宗教理论”,妄图依靠这些经他们培养的新一代“宗教人士”,在不久的将来重新控制我国宗教团体的领导权。凡此种种,向我们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原则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宗教向何处去,中国伊斯兰教向何处去?要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别无他法,只能依靠学习与思考。学习什么?我看可以学习一些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和中国伊斯兰教史,都应该学习。学习了这些历史并经过认真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就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祖国才变得如此强大,我们的人民才变得如此富裕,我们的伊斯兰教才有了如此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不会再跟着别人瞎折腾,就不会在政治上犯迷糊,就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将我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引向更加健康发展的快行道。

不断追求伊斯兰教以及其它各种学问,用人类的各种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是静斋大阿訇求知的基本内容。

王静斋一生以追求学问为最大的乐趣。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终于使他成为中国伊斯兰教一代宗师。他通晓《古兰经》经注学、圣训学、教法学、教义学及伊斯兰教历史,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并通过刻苦自学对古汉语、英语亦有相当造诣。他历任河北、北京、辽宁、黑龙江、天津、山东、台北等地10余所清真寺教长,设帐讲学,弟子众多,却一时也没有停止追求知识的脚步。1922至1923年,因“耻于应具之知识落后,当为之善功有缺”,为扩充眼界,增广见闻,取长补短,考察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实况,以便日后在华推广新式伊斯兰教育,有益于国家与教门的进步和发展,在马君图、马榕轩等人资助下,王静斋偕弟子马宏道从天津出发,经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印度麻达拉司、孟买、苏彝士抵开罗,考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他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每天除在校受课外,还要携带纸笔赴埃及国立图书馆阅书并随时抄录。“于是,千百年来未经前人解开之疑问,得以解决者很多。”1923年秋,与马宏道赴麦加朝觐后,又顺便在沙特阿拉伯各地及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安卡拉等地游历,考察伊斯兰世界现状,受到近现代伊斯兰教改良主义思潮一定程度的影响;还搜集和抄录了阿文经典600余种,为后来从事译经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伊斯兰教鼓励人们读书。其经典名日“古兰”,阿拉伯文原意即“诵读”。静斋大阿訇之所以能够做出那样巨大的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学养深厚,而这种深厚的学养主要来源于他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伴,读经典,读圣训,读教法,读各种报刊杂志。学然后知不足。越是感到不足,越是学习不已;越是读书,越是感到学问之不足。于是,就在这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反复学习过程中,王静斋的眼界开阔了,学识渊博了,学养深厚了,终于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大阿訇,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不仅将一部《古兰经》烂熟于胸,而且举凡各大“圣训”经、教法经,无不涉猎,无不熟悉。他带着问题学习,学以致用;他立足经训、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他不仅“读万卷书”,苦读书本知识,而且“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因为他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所以他能将千百年来前人未解之疑问加以解决,在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建设事业中做出比前人更大更多的贡献,撰写出名垂史册的《古兰经译解》丙种本以及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字成果。

《明史·周新列传》中有“君子三惜”的劝谕之言:“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告诫人们要终生学习而不怠,每日勤勉而不闲,偶有失败而不馁。王静斋大阿訇就是这样一位以学为乐、勤奋学习、永不言弃的大学者。学习是人生存必需的条件,倘若一个人仅仅满足于温饱,满足于物质享受,而废弛于学习、废弛于精神炼狱,那么,他只能算是“苟活”——没有生活质量地打发日子。这样的人,永远无法走近真理,以真理清心明志,弃恶扬善,使自己“永葆童心”。身为一名有信仰的穆斯林,应该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自觉担负起“真主代治者”的责任,而不应该苟活于人世间,对社会毫无任何积极的贡献。

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比静斋大阿訇的时代不知好过多少倍,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条件更是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与此同时,更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认识、去解决。当今时代召唤我们要做好解经工作,将伊斯兰教的真谛全面正确地解读出来,宣传开来,让每一位穆斯林都有一个比较清醒的了解与把握,纯正信仰,坚定信仰,焕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完成“代治者”的历史使命。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向王静斋大阿訇学习,学习他不断追求学问的精神,不断地用学问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名学识上有造诣的穆斯林学者。

刻苦读书,洁身自好,品端学粹,以学养德,是静斋大阿訇求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王静斋阿訇一生清贫,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嫉恶如仇,百折不挠,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态。这种良好品德和心态的养成,全部来自他的刻苦学习和潜心修养。学经训,方知人格之圣洁、正气之凛然、坚守之崇高、创新之伟大;学历史,方知沧桑之悠久、社会之繁杂、责任之沉重、事业之重大;学教法,方知规矩之方圆、法典之严密、公正之可贵、廉洁之重要;学科学,

方知宇宙之浩瀚、天地之壮阔、气象之万千、探索之艰难;学文化,方知自然之美妙、生活之多彩、情感之可贵、技艺之雄奇。简而言之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才会更加勤奋、刻苦、不倦地学习,戒骄戒躁,以学养德,洁身自好,从小事人手,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努力提高辨别能力,抵御各种诱惑,形成庄重而清廉的风格,保持宁静而豁达的心态,铸就一身傲骨,固守美好的精神家园,却没有丝毫傲气与媚态。王静斋大阿訇以其一生的言行和高尚品德,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与热爱。

人是要有正当信仰的。人无信仰,心中唯独只有他自己,就可能会成为无法无天的人,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极端自由化的人;这种人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他人、认识社会,也不可能很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而只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先知穆罕默德说过:“信仰有七十多个枝权。”坚持六大信仰、认真履行各种宗教义务固然属于信仰,但是伊斯兰教的信仰绝不局限在这些方面,它还包括有许多方面的内容。

依照《古兰经》的教导,敬畏、行善、施舍、忏悔、守正、洁己、忠诚、勇敢、谦虚、谨慎、纯朴、孝顺、公正、和平与安宁等等,都属于信仰。信仰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爱国、爱教、爱家乡、爱民族、爱人类、爱生活、爱学习、爱工作、爱劳动,属于信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邻里、善待孤寡、救济贫困、与人为善、广交良友、修桥补路、服务公益,属于信仰;敬业爱岗、努力工作、勤奋学习、远奸近贤、是非分明、刚正不阿、追求正义、主持公正、遵纪守法、节制私欲、不走极端、坚守正道,完全按照经训教导生产与生活,都属于信仰的范畴,都是有伊玛尼的具体体现。与这些要求相反的各种言行,都是违反信仰的,都是有伤伊玛尼的。也就是说,尽管你天天礼拜,年年封斋,如果在其他方面任凭私欲膨胀,经常做有损于人格、国格、损人利己、丧失天良的恶行,也绝对不是一个好穆斯林。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时代,要树立起纯净、正当的信仰是很不容易的,要经受许多考验与挑战。放眼我们周围的现实社会,不难发现“易卜劣厮”从各个方面向人们发射过来的“糖衣炮弹”,其用心之良苦,形式之多样,手段之隐蔽,绝对出乎每一个善良人的想象。这就是现实社会。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就拿那些已经翻身落马的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而言,什么成克杰呀、胡长清呀、李真呀、丛福奎呀等等,接二连三地从领导干部的座位上一头栽将下来,成为阶下囚,成为人民共和国的罪人。原因当然很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这些官员在世俗社会的各种诱惑面前,丧失了自己做人的底线,任凭其私欲极度膨胀,政治上蜕化变质,生活上奢侈糜烂,背叛了人民的事业,从而也终将被人民所唾弃,成为自我毁灭的典型例证。那么,为什么这些人顶不住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呢?我以为,这些贪官丧失了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丧失了科学正确的信仰,是导致他们必然折戟沉沙的根本原因。这种腐败之风也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穆斯林。在我们的穆斯林队伍中,在我们的各级宗教领袖中,有没有信仰淡化、信仰扭曲、信仰变昧的现象?有没有伊玛尼不纯正,热衷于勾心斗角、搞窝里斗,放纵自我,放纵家属,骄傲自大,我行我素,是非不清,好坏不分,爱听歌功颂德的话,逆耳的忠言却一句也听不进去,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呢?有没有吹牛撒谎、追名逐利、夜郎自大、树立个人权威、不坚持原则、奉迎拍马、媚上压下等不良现象呢?对比这些不良现象的那些主角、丑角,王静斋大阿訇的凛凛正气不是显得更加可贵么?

要想克服那些丑恶现象,就要像王静斋大阿訇那样,以学习为自己的第一需要,时时学,处处学,学以致用,学以正己,学以祛邪,这样才能不断纯正我们的信仰,坚定我们做人的方向,做一个品德服众的穆斯林,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能体现伊斯兰教真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优秀穆斯林。

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责任编辑:李建欣)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信仰
信仰
漫画
中国穆斯林与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苏菲派人神和谐关系探究
信仰是什么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