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芬
借福州“5·18”海交会召开之际,来自世界各国的闽商齐聚一堂,探寻现代农业国际交流中的投资机会。
让台湾百姓吃到大陆的新鲜蔬菜;让台湾的大米出现在福州市民的餐桌;让福建沿海的渔业用上菲律宾先进的养殖技术;让中国人在非洲开垦土地……5月18日下午,第六届国际商协会领导人会议暨现代农业项目对接会在福州金源国际大饭店举行,来自各国的商协会代表齐聚一堂,商讨各国农业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种种可能。在现代农业国际交流愈发频繁的今天,各国都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寻找商机。
外向型农业提供契机
交流促进发展,农业也不例外。福建山海资源丰富,气候生态良好,高优特色农产品产业较为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以及引入外资,福建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重点省份。
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扩大开放,我国农产品和劳动力过剩等新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进口关税逐步下调,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在所难免,这对我国农业势必会产生冲击。因此,农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出去”,鼓励农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
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陈绍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正是贯彻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对外农业交流不断深化,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从引进外商从事初级农产品的小规模生产开始,逐步向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等一揽子引进转变;从种养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旅游休闲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向产业整体配套方向发展。
“现在农业国际交流需进一步发挥优势,拓展空间,促进产业对接,提升合作水平。对于闽商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据我了解,许多闽商在海外本身就从事农业相关产业,闽商自身拥有的地缘、血缘等天然优势,将为他们捕捉现代农业国际交流间的商机提供帮助。”陈绍军说。
尤其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闽商的机遇与作用更加凸显。农业是中国和东盟十大优先合作领域,也是最早实施零关税的领域。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和热带水果等农产品,福建的柑桔、加工蔬菜、水海产品等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凭借人缘优势、资本优势、商网优势、语言文化优势,闽商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值得投资和关注的领域
中国的农业产业庞大而繁杂,包含非常多的细分领域,但是其产业链、价值链清晰分明,在产业升级的变革和资金的供求碰撞中蕴育着众多的价值提升机会,在政策、技术、资金多重推动下,走向现代化的传统农业处处蕴含着无限商机。
据福建农林大学相关专家介绍,按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可以把农业产业链细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生产环节。具体而言,产前环节产业依附性较大,细分行业面临不同发展前景;产中环节是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但产业化程度较差;产后环节则是支柱产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强大。而在各个生产环节,又可以划分出多个细分行业,每个细分行业都蕴含着无穷的投资机会。
比如,无公害蔬菜栽培;农牧渔产品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应用;农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中副产物的综合剩用;果汁、蔬菜汁、饮料开发或生产及其原料基地建设;植物饮料类及植物蛋白饮料开发或生产;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艺花卉;生态观光农业及农业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等等……
在德国经营农场的闽商卢发榕此番回国参加闽商大会,就是想寻找合适的合作机会,“我在德国经营的农场现在正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可以说掌握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在果蔬的保鲜冷藏方面。这次回来,许多企业都向我们表达了合作意向,我们也在考察和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和卢发榕同样在对接会上找寻商机的,还有不少福州本土企业家。福州绿景旺宾园艺公司总经理王亮就对找寻合作充满信心,“园艺近年来发展很快,据我了解,东南亚一带这个产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所以我来看看是否有合作的机会。”
埃塞俄比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纪·麦克·纪·萨迪克在对接会上表示,中国一部分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非常适合非洲的国情和目前的农业开发,他十分高兴看到商们对投资非洲表现出极大热情。
他说,中国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劳动力过剩,对非洲农业进行投资,开发非洲资源,销售农产品,既支持了非洲的经济建设,也缓解了中国内市场和资源相对狭小和短缺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在现代农业国际交流日渐紧密的大背景下,对于闽商而言,这个加强交流、加快产业链整合的过程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