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熙对唐诗的接受

2010-06-28 08:31张浩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唐太宗康熙唐诗

张浩逊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0)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不仅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而且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和富有才情的诗人。作为诗人,他创作了古今体诗一千一百多首,题材涵盖了边塞军旅、咏史怀古、山水景物、咏物、节令、读书、赠答、抒怀等各个方面,风格也有豪迈雄放、清丽自然、质朴直率、通俗平易的不同。康熙酷爱学习,他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知古人事”,以取得治理天下的镜鉴,但于古代诗歌也颇留意,每有闲暇便常吟诵。他认为,“古今治乱兴亡之迹,无不可见之于诗”。[1]198康熙读诗,《诗经》、《楚辞》、汉魏古诗等皆有涉猎,但尤以唐诗,特别是唐太宗、王维、李白、杜甫诗为最爱。其诗歌评论,多赞扬唐诗之语;其诗歌创作,也不乏受唐诗影响的显例。下面展论之。

康熙对唐诗的推重,或者说他对唐诗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组织力量编纂了直到今天仍在发挥作用的《全唐诗》。他鉴于有唐一代诗歌尚未有收罗完备的总集,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三月,命江宁织造曹寅着手准备刊刻《全唐诗》。翌年,又命曹寅在扬州天宁寺设立编刻《全唐诗》的书局,并派多位饱学之士从事校订编辑工作。至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全书告竣。四十六年四月,康熙又亲为《全唐诗》作序。序文开篇即云:“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2]163这段话,非常明确地肯定了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它的典范性价值。在序文的后半部分,他又说:“夫(唐)诗盈数万,格调各殊,溯其学问本原,虽悉有师承指授,而其精思独悟,不屑为苟同者,皆能殚其才力所至,沿寻风雅,以卓然自成其家。又其甚者,宁为幽僻奇谲,杂出于变风变雅之外,而绝不致有蹈袭剽窃之弊。是则唐人深造极诣之能事也。”[2]163康熙认为,唐诗之所以能成为古代诗歌的巅峰,是由于唐代诗人学习、创作非常刻苦,力求标新立异、超越他人,而不屑于步趋名家。这样,就形成了唐代诗坛的百花齐放。这番论述,应该说是切合唐诗实况的。

唐诗之所以能凌跨各朝,成为“一代之文学”,康熙认为唐太宗的首倡之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在康熙四十五年三月,为翰林侍读徐倬进呈《全唐诗录》所作序文云:“唐之太宗,致治几于三代之隆,躬自撰著,一时文人才士,将相名臣,咏吟递发,藻采缤纷,踵袭雅骚之迹,光昭正始之音,而歌行律绝,独创兼能,自遐古以来,未尝有也。”[2]162这段话既高度评价了唐太宗的政治功业,又充分肯定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带头作用。从“自遐古以来,未尝有也”一句看,直是把唐太宗视为古今帝王第一人了。紧接着,康熙又写道:“爰及盛唐,逮乎中晚,或与运会为高下,而凡缘时托志,触物摅怀,形诸翰简者,皆卓然成一家之言,弗可废也。”[2]162尽管康熙未曾明言,但字里行间的蕴意是清楚的,即盛、中、晚唐诗家名流的层出不穷,概与太宗“躬自撰著”的首倡密切相关。正因为康熙对唐太宗的政绩和诗绩有极高的评价,故他在写诗时就很自然地论其人、学其诗,如长达二十句的五言古诗《览〈贞观政要〉》,便充分肯定了唐太宗以“仁义”治国所取得的煌煌功绩。

康熙赏爱唐太宗的诗,突出表现在他写了四首步唐太宗原韵的诗。这四首诗的题目是:《和唐太宗咏桃花即用原韵》(康熙二十年作)、《驻跸辽阳,夜深对月,用唐太宗〈辽城望月〉诗原韵》(康熙二十一年作)、《玉泉山晚景,用唐太宗〈秋日〉韵》(康熙二十一年作)、《康熙四十四年元旦,用唐太宗〈元日〉旧韵》。在康熙的一千多首诗里,有二十多首是以前人诗句为题的“赋得”诗,其中以唐人诗句为题的有十多首,但步前人诗韵写作的,仅有这四首诗。比照这四组诗,可以发现两者在艺术描写方面差异不大,而思想内涵则以康熙为胜。

譬如唐太宗的五言《元日》诗共十六句,主要是描写宫殿景色之美、仪仗之盛以及帝王君临天下的威势,其中两联“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体现了政治方面的内容。而康熙的用韵诗仅用开头四句“午夜占天象,平明忆岁光。旌旗旋转动,钟鼓奏丁当”照应题目,以下十二句均为治国方面的思考:“临下开诚信,守身勿自荒。履端将宝历,正始勉岩廊。圣道原无远,仁慈渐得昌。位高仰五帝,责重仿三王。惜物由心俭,去华莫喜妆。常怀兢惕诫,遐迩愿梯航。”①选自王志民等《康熙诗词集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0页。以下所引康熙诗皆出自此书。康熙作此诗时登帝位已四十四年,年逾天命,在发展生产、平定内乱、抵御外侮、维护统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能保持兢惕之心,要求自己常思责任之重,做到“诚信”、“仁慈”、“节俭”,从而实现远近悦服、天下太平的理想,这在封建帝王中实属罕见。尽管此作几乎都是议论,诗味寡淡,但对我们了解晚年康熙的思想很有价值,也可看出康熙虽极度尊崇唐太宗,但写诗时还是能抒发己意,不步趋前人。

康熙最喜欢的唐太宗诗句,大概是“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元日》)。其诗集中第一首诗《元日》(作于康熙十七年前)云:“广廷扬九奏,玉帛丽朝光。恭己临四表,垂衣驭八荒”,后两句即搬用了唐太宗成句(仅将“极”字换为“表”字,意思未变)。确实,这联诗大有“圣君”气象:“恭己”,是严格要求自己,恭敬认真地处理政事;“垂衣”,语本《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以德化行,无为而治。能够“恭己”,那么离“垂衣而治”也就不远了。康熙认为唐太宗已做到了“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自己作为人主,也应该仿效唐太宗的做法,同样达到他治平天下的效果。这恐怕就是他收纳唐太宗成句于己诗的内在动因。

康熙最喜爱的王维诗或许是五律《观猎》。该诗描写将军打猎的全过程,豪情奔放,气势强盛;第二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轻”两字,想象新奇又合乎物理,向被视为名句。康熙本人娴熟弓马,曾三次深入漠北,亲征割据分裂者噶尔丹,还多次巡行塞外,所以他对《观猎》诗所描绘的场面、所刻画的境界非常熟悉,有很强的认同感。他在诗中曾两次借用其诗意、语汇。如咏物诗《海东青》是咏一种产于黑龙江下游及附近海岛的猛禽(雕类),其中“原头草枯眼愈疾”一句,即是化用了王维名句。其晚年所作《五月上旬,避暑热河,途中喜麦秋盈野,雨旸得时,赋七言一律》中的第六句“道无峻岭马蹄轻”,“马蹄轻”一语直接取自王维诗。对王维所写的其他边塞军旅诗,康熙也甚熟悉,如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三)首两句: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康熙诗“筹边正欲劳筋骨,时控雕弧左右弦”(《鄂尔多斯行围,雉兔甚多》),显然受到王维诗的影响。

王维写得最好的是山水田园诗,被推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翘楚。康熙在理政之暇,也颇喜山水游赏,其诗集中,山水景物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读这类诗,时能发现他接受王维的痕迹。如“万壑来秋色,千岩散落晖”(《山中获野禽恭进太皇太后》),仿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樟州李使君》);“野花罗槛外,山鸟满林中”(《夏日山庄》其二),仿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临高一骋望,积翠霭重重”(《龙泉寺》),出王维“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送李太守赴上洛》);“可爱缤纷含宿雨,最宜潇洒动新烟”(《南方青竹丛林,不乏观玩……故赋七言一律记之》),出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田园乐七首》其六)。王维的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善用叠字,情景活现,清人方东树认为是“万古不磨之句”(《昭味詹言》)。康熙对它同样十分欣赏,曾以“漠漠”一句为题作“赋得”诗(诗题为《歊蒸暑气,赋得“漠漠水田飞白鹭”》)。康熙另一些诗句如“祈年正喜逢长至,澡德非同玩物华”(《季冬汤泉》),“青山绿水谁能识,怀古登临玩物华”(《驻跸石景山》),“玩物华”一语,本王维“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应制》);“绛帻休催晓”(《咏自鸣钟》),本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芙蓉未赐千官会,寝庙春残早荐新”(《樱桃》),本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兰。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敕赐百官樱桃》)。

再来看康熙对李白诗的接受。

由于康熙写诗的本旨是“时以民生风化惓惓为念,即间于眺览之际,抒写景物,指顾河山,要其寄托,则自有在也”[3]640,其诗风的基本特征是以写实为主,并在写实基础上抒情言怀,故而他虽然说:“李杜并诗豪”(《览〈皇清文颖〉内大学士陈廷敬作各体诗……以表风度》),但实际上对杜甫的评价更高一些,对杜诗的接受也更多一些。不过,他对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之牵连而被贬夜郎一事深怀同情,曾以李白诗句“江城五月落梅花”为题作“赋得”诗。李白原诗题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该诗借笛声中的落花意象来抒发自己作为“迁客”的愁情,悲切感人。康熙读诗后引发感慨,作“赋得”诗抒怀:“梅花一调楚江干,吹彻潇湘五月寒。地北天南无谪叟,不教羁思入毫端。”前两句就李白诗中的“笛声”展开想象,后两句抒写怀抱:让天下贤才如李白者不再被谪,从而不会再有抒写贬谪愁情的诗歌出现。

在康熙的诗歌中,也颇多接受李诗的例子。譬如《次上都河》第二联:“长风吹海月,一夜照关山”,形象再现了边地寥廓夜景,其意象、境界、词汇,乃是从李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化出。其《班师至拖陵》中的束句“照彻边山五月寒”,很可能受到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塞下曲》)的影响。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凭吊六朝兴亡、描写金陵形胜的杰作,康熙对它十分熟悉,曾在诗文中两次引用。其《过金陵论》中“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4]180一句,“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两词,即直接从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拈出。他在康熙三十八年第二次南巡北归途中作七律《巡幸江宁》,中有“二水三山半画图”句,便是取李诗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的词汇。李白擅长描画奇山秀水,康熙写景诗对它也有取鉴。如《十三山》前两句“迤逦峰连大道间,凭空青削十三山”,《过广宁望医巫闾山》前两句“名山插霄汉,朵朵青芙蓉”,我们比照李白《登庐山五老峰》的前两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便可明白康熙诗的来源了。此外,康熙的诗句“钟鼎功名悬日月”(《赐抚远大将军图海二首》其一)、“相去邈河汉”(《览〈贞观政要〉》),乃是化自李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江上吟》)和“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调丝坐石上,宛若松风吟”(《琴》),本于李诗“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康熙四十二年,他作《冬至日抵西安遥祝皇太后万寿》,后两句云:“愿将唐句南山寿,遥捧蓬莱万里觞”,诗中的“唐句”,很可能是指李白诗。李诗《春日行》有句:“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上文已说过,康熙于唐代诗人中,对杜甫评价最高,取鉴尤多,因另有专文论述康熙与杜诗之关系,故这里仅述其大要。康熙有首诗题曰《赋得山林引兴长》,“山林引兴长”,出自杜甫《秋野五首》之三。杜诗的主旨,是写野居之适,山林兴长。康熙诗并不以杜诗成句为中心内容作扩展、推衍,而是对杜甫、杜诗作总结性的评论。诗云:“曾读杜诗解,纷纷议论多。遇时非泰运,行道至蹉跎。托迹山林趣,披怀水石歌。千年赋比兴,后世岂能过。”于首联可知,康熙对杜诗十分用心,阅读过不止一种注本。颔联为杜甫之“不遇”深致悲悼。尾联对杜诗下一总评,称其诗千年流芳,无人能够超越,评价之高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对于杜诗对宋人的影响,康熙也至为清楚,他说:“若夫宋人为诗,大率宗师杜甫,其卓然骚坛者,洵能树帜一代。”[1]198杜甫诗集中,有大量篇幅是描写农夫贫妇之苦,抨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康熙之诗,同样有许多抒写“悯农”情怀和渴望消灭战争的作品,两者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表现手法诸方面颇多相似之处。至于康熙诗歌借用杜诗语汇和意象、仿用杜诗句式和修辞技巧方面的例子,这里就不例举了。

康熙固然十分重视向唐诗大家学习,对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也注意诵习,从中撷取艺术营养。他清醒地看到,唐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诗人都能竭尽心智,力图写出独具风貌的作品,即使普通诗人也不乏佳篇名句。这是康熙能广泛地向唐代诗人学习的认识基础。翻阅其诗集,可以发现被康熙赏爱学习的唐代诗人不下数十家。如他的“赋得”诗,除了以王维、李白、杜甫的诗句为题外,还选取了王勃、高骈、杜牧、贾至、宋之问、贺知章的诗句。其借用、化用、仿用唐诗语汇、句式、诗意的例子就更多了。现举若干例说明之(每位诗人仅举一例,详见下表)。

比照康熙诗句与他所取鉴的唐诗,不难发现他对许多唐诗已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故能信手拈来、灵活用之。如他的咏月诗句“无私普照八荒外”,尽管字面与唐诗无涉,但立意毫无疑问是取自曹松的《中秋对月》。又如他描写瀑布的诗句,“想得雨馀悬瀑布,飞流界破数峰青”(《支硎山》),“飞流”,出自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界破”,见徐凝《庐山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数峰青”,源于钱起《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而三用唐诗,堪称奇绝了。而且,康熙似乎并不回避他对唐诗的喜好,故在写作时多直接借用唐诗成句或句式,更极端的例子是他的一首七律,题目就叫《仿唐人戏作》。他还套用唐诗写作,其《春晓》云:“夜短正宜眠,又闻天色晓。临门亲政务,岂厌事多少”,从诗题到韵字,均同于孟浩然。

康熙诗题《春夜》《春日》《船猎》《莫阝州河道》《赐宁古塔将军巴海诗并序》《咏潭柘寺竹》《中秋望月》《大将军报……恢复封疆》《吕翁山是……擒洪承畴处》《登澄海楼观海》《景州观开福寺塔》《虎丘》《将游华山以欲雨未往》《题耕织图·织·第十七图·织》《驻跸归化城》《咏各色牡丹》《西京偶作》《总兵刘汉业补授肃州》《热河三十六景诗·澄泉绕石》诗句夜静百花香雪消树底花争发,冰泮池头草欲生。万人齐指处,一鸟落晴空。帆悬风正处夙简威名将略雄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无私普照八荒外万里欢声动地开十万健儿皆解甲危楼千尺压洪荒涌塔高凌汉霸业销沉在此中春云又变晓阴轻夜寒犹自未停梭一片孤城古塞西天香自有情山河辅帝京此去阳关路八千每存高静意,至此结衡茅。唐人诗题王昌龄《西宫春怨》白居易《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张祜《观徐州李司空猎》王湾《次北固山下》刘禹锡《韩信庙》韩溉《竹》曹松《中秋对月》李商隐《瑶池》花蕊夫人徐氏《述国亡诗》薛涛《筹边楼》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杜牧《登乐游原》张旭《山中留客》处默《织妇》王之涣《凉州词》李正封《唐诗纪事》卷四十“李正封”条王勃《送杜少府任蜀州》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朱庆余《秋园寄兴》诗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树根雪尽催花发,池岸冰消放草生。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风正一帆悬将略兵机命世雄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黄竹歌声动地哀十四万人齐解甲壮压西川四十州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万古消沉向此中莫为轻阴便拟归夜阑灯下不停梭一片孤城万仞山天香夜染衣城阙辅三秦夕贬潮州路八千谁言高静意,不异在衡茅。

此外,康熙还喜书唐诗于扇面赐大臣。据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首“御笔类”记载,他书于扇面的唐诗有朱庆馀、方干、王适、卢纶诸人的作品。

以上介绍了康熙对唐诗的喜爱、评价以及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唐诗的借鉴、吸纳情况。从其对唐诗的借鉴、吸纳情况看,康熙对唐诗大家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佳句都很熟悉,不时撷其菁华,融入自己的创作。同时还可发现,康熙对唐诗中格调清新、形象鲜明、语言明朗的作品或写景名句特别欣赏,而对奇崛险怪、措辞生涩、旨意深婉的诗歌弃置不顾。我们看他取自唐诗的“赋得”诗,均是明畅清丽之句,如王勃的“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高骈的“绿树荫浓夏日长”,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贾至的“禁城春色晓茫茫”,宋之问的“帐殿郁崔嵬”,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便可知晓康熙审美情趣之所在。

康熙的诗歌创作,以儒家诗学思想为依归。《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康熙则说:“诗者,心之声也,原于性而发于情,触于境而宣于言”[1]198,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其诗歌创作能从具体的场境、心境出发,风格多样,表达方式灵活,或通篇写景,或通篇抒怀,或先景后情,或叙事中夹以议论,不拘一格。对唐诗,他喜爱有加,称之为“渊海”、“邓林”,随时诵习,但他坚持“博收约守,而不自失其性情之正”[2]164的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做了,才是“真能善学唐人者矣。”[2]164我们读康熙的诗,也确实可以感觉到其中虽有唐诗的某些痕迹,但更多体现的是他的见闻、感触、性情,与那些“泛求优孟之形似者”是截然不同的。

[1]康熙.诗说[M]//四库全书:第12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康熙.全唐诗序[M]//四库全书:第12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康熙.南巡诗序[M]//四库全书第12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康熙.过金陵论[M]//四库全书第12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唐太宗康熙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太宗是被骗死的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诗赏读
唐太宗用人之道探究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