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活动设计例谈

2010-06-21 03:44黄新清
广西教育·A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季明交朋友品德

黄新清

作为一门以“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如何深化课程理念,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升品德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活动与目标相一致

品德教学中活动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活动设计,一堂课的活动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活动环节和活动情境的设计;从活动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预设性活动设计,也包括课中进行的生成性活动设计,以及课后的实践拓展。活动设计有效性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即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在品德教学中采用活动的形式,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生活知识,感悟做事、做人的道理。因此,一节课中教师要设计一个切合教学目标的主题活动,才能收到实效。

案例1:《我也棒》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赶快把你的优点写在这些绿叶上,然后贴在树上,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少优点。

(学生填写绿叶。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的优点树捧在胸前,互相瞧一瞧吧!看看小组里其他人的树上都是什么优点呢?

师(小结):刚才还光秃秃的树枝此时已经变成了真正的优点树。它的每片叶子上都记录了同学们的优点,是大家的优点把它变得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你们可真棒呀!此时此刻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本节课的目标是:能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喜欢自己,形成开朗、进取的品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做“优点树”的活动,学生把寻找到的自己的优点,写在事先准备的“树叶”上,分别贴在“树枝”上,然后小组交流,认识别人的优点,再把要学习的优点写在“嫩叶”上,贴在树枝上,组成一棵美丽的树。教师选择的内容典型,活动设计有创意,符合学生需要他人认可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目标的达成度自然很高。

二、教学活动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教材,从儿童能感受到的多彩的、活生生的生活出发,通过一个个儿童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儿童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尤其要寻找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自己“遭遇、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让他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加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

案例2:《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爱》“认识特别的爱”这个环节

师:让我们跟随着“时光隧道”再进入到另一个特别的日子,时光隧道又带我们往前移了一年,2007年5月12日,这一天又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呢?

生:母亲节。

师:大家看看照片,同学们在母亲节里做什么呢?

生:做蛋糕。

师:这张照片是老师于2007年5月12日在横州的东方蛋糕屋拍的,那天是母亲节,东方饼屋举行了“感恩母亲——学生制作蛋糕比赛”,我们学校有10位同学参加了比赛。(出示蛋糕图)大家看看这三个蛋糕,猜一猜大同学为什么做这样的蛋糕?

生:“心形”蛋糕表示对妈妈的爱。

生:“两颗心相连”蛋糕表示我和妈妈的心连在一起。生:“妈妈头像”蛋糕画的是妈妈。

师:老师采访了这三个同学,第一位同学说,妈妈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我身上,我不知道怎样报答她,所以制作这样一个‘心形蛋糕来向母亲表示我对她的爱;第二个同学蛋糕上的两颗心表示女儿永远听妈妈的话,母女永远心连心;第三个同学制作一个最漂亮的‘妈妈头像的蛋糕,祝福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祝福妈妈永远年轻。

师:如果你是他们三个制作者之一的妈妈,你收到母亲节的蛋糕,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的孩子真是长大了。

生:我的孩子真懂事。

生:这蛋糕真是世界上最甜的蛋糕。

生:我没有白辛苦啊……

师:这是孩子们送给妈妈的一份特别的爱。

教师注重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从儿童生活中开发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生活体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

三、教学活动层次性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課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

案例3:《我和动物交朋友》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一位动物小客人(一只小白兔),你们想怎么和它交朋友?

生:想摸摸它。

师(让学生摸摸小兔):谁想和它打招呼吗?

生:你好,小白兔。

师:还有别的交朋友的方法吗?

生:我想给它起个名字,叫小白。

生:我想给它起个名字,叫红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的眼睛很红。

师:谁来告诉我们小白兔喜欢吃什么?

生:它喜欢吃白菜,胡萝卜。

师:谁来喂喂它?

(生喂小兔。)

师:好了,小兔累了,我们让它休息休息。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跟小白兔交朋友的?

生:摸摸它;喂喂它;给它起名字。

师:用这些方法和小动物交朋友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轻轻摸,不要弄伤它。

生:喂它的时候要小心。

师: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和小动物交朋友时也要注意安全。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为达成“学习与动物相处的方法,能够善待动物”这个目标,教师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引进课堂,真切地接触动物,感受和体验与动物交朋友的方法和乐趣,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四、活动过程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倡导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宽松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主动的学习。

案例4:《心中的110》教学片段

过渡:可是,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遇到了更危险的状况。

(课件播放)一天放学后,季明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往家走,这时迎面走来两个大汉,不由分说就将他抱到停在路边的一辆汽车上……

师:季明该怎么安全脱险?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请你们在四人小组内讨论,等会儿每个小组选出主要发言人。(学生小组讨论)

师:假如你就是季明,遇到这样的危险,你会怎么做?哪个小组来说说?(明确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他们的办法可不可行)

生1:我们小组刚才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首先会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捂着

肚子叫:“哎哟哟!我肚子痛死了,我要上厕所!”歹徒看到我这样会让我去上厕所的,他们是男的,肯定不能跟着我进女厕所吧,那我就趁他们不注意,偷偷爬厕所的窗户出去,然后逃跑去报警。还有,如果在厕所里遇到清洁工,我也可以向她求助。

师:他们的方法如何?其他小组有发表意见的吗?

生2:你是女孩子好办,可如果季明是男孩子怎么办?那两个大汉会跟着他进厕所去的,你怎么逃跑?就算在里面遇到清洁工人,那两个人这么凶狠,说不定连那个工人都被绑走呢。

师:你们小组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

生2:我们小组认为,季明可以装作顺从的样子,那两个大汉看到我这么乖,会放松警惕,然后我再找机会逃跑去报警。

师:其他小组的意见呢?

生3:我们组认为季明可以装作盲肠炎发作,然后歹徒会把他送去医院,医院人多,他们不敢下手,然后他可向医生们求助。

师(小结):由于各种纠纷而引发的绑架案件可不少,刚才大家开动脑筋为季明想出了不少的好办法。看来遭遇危险的时候,我们除了沉着冷静,还得要(师指板书中的“机智”)——生:机智。师:对,机智灵巧地寻求帮助。

(课件出示警语:遭遇危险多动脑,机智灵巧求帮忙)齐读!

品德课程重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其中的道德观点,这个环节的“情景再现”为同学作了较好的示范。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把学生间的交流、补充、启发转变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精神食粮,教师适时的点拨更增强了大家的防范意识,拓宽了抗险策略,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真正达到活动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导向性

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是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之一。正确的评价能引发儿童的兴趣,激起儿童的情感,促进儿童的发展。“好的”、“真棒”等语言虽然起到了一些鼓勵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品德学科教学的引导功能,专家提出:品德学科的评价既来于学生,又高于学生。不仅具有一般学科的激励功能和纠错功能,而且要有本学科具有的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

案例5:《做学习的有心人》教学片段

师:听了跳水王子田亮的成长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田亮真了不起。

生:我也希望能像田亮那样有辉煌的成绩。

生:我很佩服他,他很能吃苦。

师:他并不是天才,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绩,为国争光,靠的是学习的专心、耐心和恒心。

教师言简意赅的评价,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体会跳水王子坚毅的品格,激发学生学习人物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强调这两门课程是综合课程,将品德教育与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季明交朋友品德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离线笔迹鉴别系统
与“都”交朋友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宝宝
与『和』交朋友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贤妻
愿同你来日方长
“们”字交朋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