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赵相如 徐 霞
新年伊始,浙东宁绍平原中部的余姚市举行了“中国茶文化之乡”授牌仪式暨“瀑布仙茗•河姆渡论坛”,中外专家学者云集,分别作了精彩极有说服力的有论有据的演讲。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陆羽在《茶经》里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根据此说,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那个时候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大名鼎鼎的美国还没出现呢。然而,余姚却发现了可以修正陆羽论说的证据。
余姚建于公元前222年,是一座具有2千多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中国的考古学家1973年发现了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大量的器物、农具、稻谷、动植物遗存和村落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文明,并不逊色于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发源在黄河流域的黄河文明,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
2004年在余姚又有了惊人的发现,在田螺山发现了疑似六千年前人工栽培的茶树根,这就大大地引起了茶文化工作者的探索与兴趣。
古树根深藏着什么样的奥秘?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研究员程启坤认为,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有大量樟科植物枝叶堆积在古村落干栏式居住处,这些樟科植物的枝叶是古人作饮料用的,是一种“非茶之茶”,可以看作为一种“原始茶”,证明七千年前人类的饮食文明,不仅种稻谷煮米饭吃,还知道利用樟科植物枝叶煮汤当饮料喝。在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有:“樟,辛温,无毒,主治霍乱、腹胀,除疥癣风痒、脚气等疗效。”
在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陶罐与陶壶,说明古村落的人类饮食丰富,有饮茶的可能。
在田螺山遗址地层中发现了似为间隔且排列种植的树根遗址,经过日本专家进行显微切片分析结果显示,切片为山茶属的同种树木,并认为是人为种植,其木材结构与栽培的茶树一致,确认为茶树。中国专家检测从古树根浸泡的水浓缩液中发现有茶氨酸存在,遂可以认为这些古树根是茶树根,证明六千年前余姚人栽种在村落旁的这些树是茶树。
那么,这些茶树或被种植的茶又是从哪里来的?
从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有犀牛、大象等来看,六千年前田螺山一带气温比现在要高多得多,当地山上极有可能分布有原生态的野生茶树,当地人也许就搜集这些原生态茶树种子种植在村落旁。田螺山遗址人为种植茶树根的发现,将改写中国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将过去一般认为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约两千年左右推移到在五千年之前。
浙江茶学院教授王旭烽认为:一条中国完整的茶叶文明链形态,其滥觞当从余姚开始。《茶经》中记着:余姚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见一位道长,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茶,常想请你送给我品尝。这山里有大茶,可以给你采摘,日后你有多余的茶,请给我一些。”虞洪就用茶来祭祀,后来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大茶。这条史料完整地拉出了一条茶叶从品种、采摘、饮用到茶人、茶俗、茶礼的完整路线图,横跨自然与人文、通达神仙与凡夫,见证了茶从物质形态为何上升到精神领域的内在过程。在这个传奇故事中,出现了采茶、寻茶、访茶,大茶树的确立,茶叶品种的甄别,茶中高人的指点,茶农的劳动,茶与道家文化的结合,茶在人与人、人与灵之间的关系中的作用及以茶祭祀的茶礼。典型而又完整地传递了茶文化作为一种复合型文化的形态,把茶叶的物质形态与人文形态的精深优雅地结合在一起。而这样一种文化形态的历史延续,还是从余姚开始的,这就是余姚茶文化的历史贡献与当今地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认为,茶树是属于山茶属植物。山茶属是广泛生长在亚热带地区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中国的西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是它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五千年前在山东的黄河流域一带生长毛竹,那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植被组成与现在也不一样,可想而知纬度比山
TEA TIM东低六十度的浙江更要温暖湿润得多,远古时代的生物种类可能比现在更丰富。从田螺山遗址出土那么多的橡子来看,当时的槲斗科植物已非常丰盛,而槲斗科植物又是最常见的与山茶科植物相伴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所以地处浙东一带的余姚当时完全有可能生长茶树,因此,如果说先民们那时已发现、利用甚而栽树种茶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虞富莲研究员认为,古树根尽管事隔6500年,还是测出了茶氨酸,相当于茶树活根含量的0.52%—0.69%,说明当时这类植物的茶氨酸含量是相当高的。田螺山古树根如果不含茶氨酸,说它是茶树根依据就显得十分不足;但是对植物物种的鉴定需要有花、果、枝叶等完整标本,有了的话即使一种也可以进一步印证,所以在下步挖掘过程中注意枝叶、果实和种子标本的收集和鉴定,就关系到最后的确定性结论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沈冬梅博士认为,田螺山遗址人工种植茶树根,是目前可知最早的人类种植以及利用茶叶的证明。它远远早于西汉,远远早于西周,甚至还远远早于传说中的神农。。它将中国人同时也就是人类发现利用茶叶、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极大地提前,对于我们更充分地了解自身的历史文化,对于现今要弘扬为国饮的茶叶,善莫大焉。
日本国东北大学教授,著名植物学家、田螺山遗址出土山茶属树根遗存鉴定者铃木三男,日本国金泽大学教授中村慎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郑云飞共同署名发表的《茶树种植起源的世界最早证据的发现和初步研究》的论文中,从多个侧面论述茶起源地、茶与其它植物的关系、田螺山遗址发掘与主要收获,最后得出结论为:田螺山遗址人工栽培茶树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茶树,它们的发现意味着长江下游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促使我们对过去茶树起源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另外,田螺山遗址中栽培茶树的发现,也是对植树造林史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植树的国家。
中外专家在论坛上一致认为,随着河姆渡周边相关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发现,大致可以构建出六千年前浙东先民们一些生活状况和茶叶利用情况。田螺山的古树根,在中国茶树发现利用的历史研究中,是到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