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勇 舒洪权 颜景颖
1.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2.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5;3.深圳市福永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久治愈,反复发作,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呈不断上升趋势。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细胞因子在UC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提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有免疫异常[1-3],如血中的抗结肠抗体[3],循环免疫复合物等[2],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目前认为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所致的免疫异常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在促炎因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是IL-1、IL-6、TNF-α等,抗炎因子中具有代表性的是IL-4、IL-10等。目前对UC尚无满意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本实验主要观察经验方结肠康Ⅰ号对UC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及血清IL-6、IL-10水平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验证该药的疗效,探讨其治疗UC的免疫机理。
结肠康I号(主要由黄芪2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2g、白头翁12g、秦皮6g、木香10g、地榆8g、元胡8g、白芍12g、甘草3g组成),由深圳市长白山制药厂提供,批号20081012,实验前用蒸馏水配制成100%(1g/ml)的浓度。IL-6、IL-10放免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磷酸缓冲溶液500毫升;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Sigma公司产品)。乙醇为国产分析纯。
健康SD大鼠60只,体重200~220克,雌雄各半,购于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雌雄各半,分别是正常组、模型组、结肠康I号大、小剂量组。
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造模前禁食不禁水48小时,禁食24小时后提起鼠尾将其悬空,使挣扎以排出大肠远端的大便,共2次,每次相隔6小时以上,以氯氨酮(0.2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用外径为2mm的硅胶管插入鼠肛内约8cm,经管内注入5%2.4、6-三硝基苯磺酸水溶液0.4ml(100mg/kg)+50%乙醇0.25ml,约10秒灌注完毕。
造模完成(第3天)后,结肠康I号大、小剂量组,每组每只大鼠分别用配制的结肠康I号液2.5ml、5ml灌胃,每天两次;正常组、模型组每组每只大鼠均以蒸馏水3ml灌胃,每天一次,以上均给药15天。四组大鼠分别给予药物和蒸馏水灌胃15天后,于第16天分别眼球取血2毫升待测。截取距肛门8cm处结肠,用10%甲醛固定,肉眼观察结肠大体形态、结肠黏膜损伤情况。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分离血清,-20℃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清IL-6、IL-10水平。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差别的t检验。
60只大鼠,模型组死亡1只,存活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正常组大鼠表现为肠道不增厚,皱襞纹理清晰,黏膜光滑润泽,肠道无粘连,未见充血、糜烂及溃疡。模型组大鼠可见结肠长度缩短、肠道粘连,肠胀气,局部充血,肠壁增厚,纤维化,可见明显溃疡。结肠康I号低、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均有改善,其中结肠康I号高剂量组大部分未见明显溃疡。
正常组大鼠结肠上皮完整,结构清晰,固有层杯状细胞丰富,腺体排列规则,偶有微量炎细胞浸润,无充血、水肿,无溃疡。模型组大鼠结肠全层普遍增厚,黏膜层缺失,杯状细胞显著减少,腺体破坏,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肠康I号低、高剂量组黏膜缺损、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结果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血清IL-6、IL-10水平变化比较()
表1 各组大鼠血清IL-6、IL-10水平变化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n IL-6(pg/ml) IL-10(ng/ml)正常组 10 102.12±7.24 38.78±7.09模型组 9 185.64±8.82** 18.51±3.81*低剂量组 10 151.92±5.22**△▲▲ 23.92±5.24**△▲▲高剂量组 10 114.65±6.53△△ 33.57±5.32*△△
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IL-10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IL-6及IL-10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P<0.05),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6含量低于模型组,IL-10含量高于模型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IL-6、IL-10的含量与高剂量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细胞因子分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正常人群中这两类细胞因子处于平衡状态目前两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所致免疫异常被视为UC的重要发病机制。IL-6是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它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多向性细胞因子,可由活化的T细胞、B细胞、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可以加强终末B细胞的分化、介导免疫球蛋白的分泌、提高T细胞活化信号及促进细胞毒T细胞和NK细胞溶解细胞的能力。研究发现UC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变范围和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3]。IL-10是由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和TH2、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和角质细胞(keratinocyte)产生的多效性抑炎细胞因子,其生物活性广泛,其生物学作用是抑制炎症反应和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T细胞、B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研究显示,在UC患者结肠中,T淋巴细胞IL-10mRNA水平显著升高,IL-10阳性细胞出现的频率增加。又有研究报道,IL-10基因剔除小鼠可自发结肠炎说明IL-10在维持正常肠道黏膜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病属中医“痢疾”、“肠癖”、“肠风”、“泄泻”、“脏毒”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邪毒,劳倦过度等因素,都可损伤脾胃,导致泄泻。久病及肾,火不温土,脾肾阳虚,中气不运,水湿停留;气虚寒凝则血运无力,渐成瘀血阻滞,或湿热蕴结损伤血络,瘀阻肠络。由于局部微循环障碍,日久形成肠粘膜溃疡,粪下脓血粘液而成肠风。究其病机,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为本,寒湿停滞,湿热蕴结,瘀血阻滞为标。结肠康I号系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陈如山教授数十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作用,配以地榆、白头翁能清热解毒,止血止泻,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敏感,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效果;木香行气导滞;延胡索、白芍化瘀行滞止痛,有改善组织微循环,杀菌、抗炎,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促进代谢等作用,地榆有较好的止血,抗炎功效。全方具有健脾益气,补脾益肾治本,清肠祛湿、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标之功效,共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目的。本实验表明结肠康I号对UC大鼠结肠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并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IL-6水平,提高大鼠血清IL-10含量进一步揭示了结肠康I号治疗UC的药理机制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1] 胡仁伟.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8,18(3):146.
[2] Goetzl EJ,et al.Gener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leukotriene mediators of hypersensitivity and inflammation.Dig dis Sci,1988(33):36.
[3] 姚茹冰,等.乌梅丸对溃疡性结炎大鼠病变结肠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及白介素-10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2,43(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