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荣波
云南省仓源县武警班老边境检查站卫生室,云南 临仓 677404
我院于2006年7月至2010年3月,对在本院消化内科住院收住以及门诊就医的86例反流性道炎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泮托拉唑加用西沙比利联合治疗,取得了理想的近期疗效。
入选的86例有烧心、胸痛、反酸、咽下困难等症状,经胃镜检查证实有食管炎及反流的依据,均符合2003年10月济南全国食管疾病研讨会制订的内镜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有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吸入性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可致胃食道反流症状的其他全身性疾病存在。86例反流性道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25~67岁,平均46岁,病程3月至5年不等;有烧心21例,反酸8例,胸骨后灼痛伴吞咽障碍7例,剑突下痛7例,食管外咳嗽2例,慢性胃炎16例,消化性溃疡19例,有食管溃疡3例,内镜诊断分级为I级18例,II级15例,III级10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病程2月至4年不等,有烧心20例,反酸9例,胸骨后灼痛5例,伴吞咽障碍6例,剑突下痛5例,食管外咳嗽1例,慢性胃炎14例,消化性溃疡17例,有食管溃疡2例。内镜诊断分级为I级19例,II级16例,III级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并发症情况、诊断标准及内镜分级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I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无融合;I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2或=2处;II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III级:病变广泛,发红、粘膜糜烂融呈全周性,融合>75%,有食管溃疡形成。
4周内禁服其他制酸剂及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10mg,1次/d,口服;莫西沙比利10mg,2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对照组给予只用泮托拉唑15mg,2次/d,口服。治疗期间常规饮食,忌酒、酸、竦、甜饮食,少吃高淀粉类食物,少渴浓茶、咖啡。疗程均为4周,满4周后内镜复查,记录病变的大小和范围。
两组完成4周疗程后,以烧灼感、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减轻程度和胃镜检查情况为观察指标。显效:症状完全缓解,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消失;好转:症状明显好转,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减轻Ⅰ级;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结果无变化。两组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缓解有效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5.46,P<0.05);治疗4周后,胃镜下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率分别是90.7%和69%,差异也有显著性(X2=5.94,P<0.05)。两组治疗4周后症状缓解情况比较见表1;胃镜下食道炎愈合有效率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4周后症状缓解率比较[n(%)]
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照组与治疗组总疗效有显著差异,X2=5.46,P<0.05。
表2 两组治疗4周后胃镜下食道炎改善率比较[n(%)]
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照组与治疗组总疗效有显著差异,X2=5.94,P<0.05。
计数资料X2用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中1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口干;对照组1例产生轻度腹泻,1例头晕,均未影响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GERD)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系统常见动力障碍性疾病[3],它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粘膜消化性炎症、糜烂、溃疡,是食管防御机制下降和胃内反流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胃—食道动力紊乱和胃酸在食道内暴露的时间是两个主要因素[4]。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接连区高压带的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食管防御下降和胃内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增强,引起炎症性改变。主要症状表现为反酸、烧心、打嗝、胸骨后烧灼痛,以及吞咽障碍以及咳嗽、哮喘、喉炎等食管外表现,进食后及夜间上述症状加重,影响患者进食和睡眠,严重的会造成患者痛苦不堪,难以忍受,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若长期不进行系统治疗或系统治疗仍不能完全控制症状的患者,会出现食道的狭窄、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可进展为食管癌。目前临床上,采用质子泵抑制联用促动力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常规手段。
抑制胃酸分泌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选择理想的潘抑酸药物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关报道[2],食道的PH值在4以上是确定返流性食道炎愈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泮托拉唑为第三代质子泵胃壁细胞H+-K+-ATP酶抑制剂。该药抑酸能力强而持久,可使胃内PH值升高至7,一次用药后大部分胃酸分泌被抑制24小时以上,同时胃蛋白酶分泌也有减少,而且它的生物利用度高,且不影响肝脏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因而不与同用的其它药物发生作用[5]。本品能在胃内创造低酸环境,阻断了高酸对食道粘膜,能使食道溃疡面尽快愈合[6]。
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消化道动力药,是强效选择性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它通过兴奋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促使其生理性释放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加强食管和胃肠道的动力和协调性,促进上消化道内容物排空,降低反流时间,减轻食管黏膜与酸接触的时间[7],因而能缓解GERD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在本86例病GERD患者对照观察中,采用泮托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一个是高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一个是加快胃的排空,两者联用,发挥各自药效功能,相得益彰,反流和烧灼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4周后复查内镜愈率达90.7%,症状缓解率达95.4%%,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观察结果表明,泮托拉唑联用西沙比利缓解食管反流(GERD)症状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近期疗效显著,而且其安全性好。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反流性食管病诊断及治疗[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2] 何志群.唉索美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2):1907-1908.
[3] 于凤海,李兆申,许国铭,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底压力改变对下食管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5):307.
[4] 何晋德,廖晓云,倪鹏艳.幽门螺杆菌与反流食道炎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2,4(10):1052-1053.
[5] 杨宝峰.药理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6-337.
[6] 王华新.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6,7(4):25.
[7] 张正斌,梁日升.西沙必利加雷尼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