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青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其次,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要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如讲“商品”时,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1)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将到哪里去?(2)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3)医院里给重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4) 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要素也都得到了训练。
第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