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蠡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郭立强
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机化发展的影响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新技术得以实现的载体和手段。因此,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必须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才能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并非始于今日,过去几十年的农业调整,可以说都是围绕粮食增量的调整。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开荒增加耕地,提高粮食总产,都曾经给农业机械化提出一个接一个的新机遇、新市场。前30年采取行政手段,主要是国家投资;到后期则采取市场化改革,转为主要靠农民投资。截至20世纪末,全国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机耕65.02%、机播25.59%、机收16.29%。建国60年来,我国主要解决劳动强度大、人畜力难以胜任的耕整地机械化和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的播种、收获机械化,概括地讲,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机化重点是在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进而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优势领域。
在国家一时难以实现种植区域化的条件下,更多地为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家庭自我调节。在国家放弃对东北低质春小麦、南方低质早稻和低质冬小麦等收购保护价之后,这些品种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经济作物特点是北方花生、南方油菜种植面积显著增加。粮食作物面积调减,使得保有量很大的粮食生产机械适宜作业面积相应减少,一些重点农机具品种出现低水平相对饱和趋势。我国粮食作物机收率尚不及1/6,但在2000年全国性跨区作业中,联合收获机作业价格下降,且单机作业量减少,即是佐证。经济作物如花生、油菜、蔬菜、水果等所需机械,特别是收获机械,几十年来一直是农机化的弱项,有的尚属空白。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决策。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在新时期既担负着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又受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机化生产、管理、服务部门必须在认清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对策。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民正在以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面对世界发达国家规模经营、高生产率家庭农场的竞争。对于如此悬殊的反差,令人忧虑的是,不论是观念上和应对措施上,我国农民的准备都显得严重不足。面对即将到来的史无前例的“商战”,处于封闭环境、“散兵”状态的农民,对WTO究竟为何物还知之甚少。“十一五”期间,对涉及中国农民切身利益的WTO,仅限于官员和知识阶层的利弊说教,是不能替代农民的切身感受。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应对WTO挑战的强有力“武器”,进而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为,这需要时日。有一种说法,加入WTO,国外先进农机以低关税进入我国,会给农机化带来发展机遇。统而概之的说是不错的,但冷静分析,改革开放使得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只要有需要就可从国内外市场买到国外先进农机。而对大多数农村,降低了关税的国外先进农机与国内同类机型价格相比也是难以承受的高昂。而且有的外国企业以高质价为理念,为今后竞争留有足够降价空间。
我们应根据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需要,立足资源高效利用和国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面向农业产业化和产品流通,全面提高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强化农业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由高新技术带动直到产业化过程的自我良性循环机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及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满足21世纪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以及适应加入WT0之后国内外市场环境与竞争格局的变化。在项目既要重视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要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实现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紧密结合及传统农业的高技术化。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我国农产品已接近国际市场价格,靠政策提价已没有空间;从事城乡非农产业,增加现金收入的路径也受到各方阻滞。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农业难解的“结”。人均耕地不足0.8亩的粮食生产很难成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实际只是一种生存保障资源。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不得不用宝贵的耕地资源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我国达到年产5亿吨粮食的生产能力,用占世界不及10%的耕地保证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安全。而不象荷兰、以色列等国,在有限的耕地上,采用工业化手段,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靠出口创汇,在世界市场上获得必要的粮食。这是经济全球化在农业上的突出表现。我国农民所以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产出率低,如果我们从世界范围综合考虑食物安全问题,使我国农业融入经济全球化,辟出相当份额的耕地资源,用现代工业化手段,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进入国外和国内市场,是保证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策。从目前看,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较为现实的途径,是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即在粮食种植业基础上,发展家畜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殖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实行农业内部的劳动力结构性转移。据此可以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在农业外部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一部份农民转入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使从事农、工、商的农民收入都得到相应提高。如果只是城市工商企业与农民的产业化经营,农民仍然处于提供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地位,则既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不会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如此,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会继续拉大。提高农民收入可以说目前尚未找到一个根本有效的万全之策,或者说未找到突围的出路。近期农民收入会摆脱增幅趋缓的窘境吗?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原动力在农民。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势必遇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带来的困扰。
能源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动力。在国际上,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往往成为经济与政治混交的战略武器。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已转向能耗少的新经济阶段。但美国却有足够半年使用的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是石油进口国,石油年需求量超过2亿吨,而年产量仅1.6亿吨左右。国际油价变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欧佩克手里。油价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不仅中国,连美国有时也奈何不得,能源紧缺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实行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柴油涨价直接触及农机化的骨髓,一些省份农机人叫苦不迭。农民经不住农机人转嫁油价,而谢绝农机作业。农机化领域是我国柴油消耗大户。可以说,柴油是农机化的血液和命脉。“十一五”期间,如果国家对农用柴油没有大的举措,而随国际石油价格晴雨表自动驱使,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危机就不再是学者们的清谈。农用柴油危机将成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抑制农民增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农机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突出标志。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可能绕开农业机械化。当前我国农业劳动量,耕地2/3、播种l/4、收获l/6已由农机承担。在平原地区,农机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十一五”期间可能出现的对农机化的制约,实质是经济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十一五”计划建议提出,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应该说包括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特别是社会对大中型拖拉机更新补贴、农用柴油补贴和新技术导入补贴。对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特别是效益优先的项目,国家的投入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对农业生产力的支持和保护。
“十一五”期间,农机化领域应重在管好用好现有农用装备,使其为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效益。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应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趋利避害,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做出贡献。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整合,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将充分显现出来,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巨大力量。
加快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双重任务。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呈现出互动性,因此农机化管理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以及农机投资主体应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相互配合,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同时,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
河北省蠡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郭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