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10-06-15 07:26于荣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急诊科总分内科

于荣焕 刘 辉 谢 洁 孙 永 何 蕴

在临床的医疗工作实践中,医护人员是主体,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及工作环境和自身压力因素,并且经常处于疾病环境中,医护人员本身已成为健康高危人群。有研究发现,约 15%的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有 40%左右的医生长期处于工作倦怠[1],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了解综合医院临床与非临床医护人员以及不同科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 306名临床医护人员和 90名非临床医护人员采用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2]进行调查,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这对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均为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收集被试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所在科室、职称、年资、学历、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及有无不良嗜好。共发放调查表428份 ,回收有效表 396份,有效回收率为 92.5%。根据岗位的不同将医护人员分为临床组和非临床组进行比较。临床组医护人员 ,即内科、外科、急诊科、妇产科、儿科、口腔、耳鼻喉科等;非临床组医护人员即放射科、CT、核磁共振科、B超室、麻醉科、检验科。临床组 306例,其中临床医生 116例 ,男 80例 ,女 36例 ,年龄 25~58岁 ,平均 35.56± 7.89岁 ;临床护士190例 ,均为女性 ,年龄 19~ 52岁 ,平均 31.89± 8.24岁;非临床组 90名 ,男 48例 ,女 42例 ,年龄 21~54岁 ,平均 34.75±8.76岁。由于内科、外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参加测评的人数较多,故又把在临床组分为内科、外科、急诊科三组,其中内科组 132例 ,男 31例 ,女 101例 ,年龄 20~61岁 ,平均 30.53± 7.54岁 ,医师 52例 ,护士 80例 ;外科组 142例 ,男 52例 ,女90例 ,年龄 24~ 60岁 ,平均 34.20± 7.18岁 ,医师 52例 ,护士90例 ;急诊科组 32例 ,男 13例 ,女 19例 ,年龄 24~50岁 ,平均 32.56±6.47岁,医师 12例 ,护士 20例。

1.2 方法 采用以量表测查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使用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问卷采用随机自愿原则,以科室为单位无记名方式进行,测查前由测查者向被试讲明本次测查的意义,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所有问卷一次性完成 ,限时 30分钟。

1.3 统计方法 利用 SPSS15.0建立数据库,各组之间 SDS和 SAS总分比较用样本与总体均数的t检验。各组内性别、职称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比较采用i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组与非临床组医护人员的 SDS、SAS总分分别相比较 见表 1。由表 1可见,临床组医护人员的 SDS得分均高于非临床组医护人员,两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SAS两组相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 1 临床组与非临床组 SDS、SAS的比较(±s)

表 1 临床组与非临床组 SDS、SAS的比较(±s)

注:与非临床组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组 非临床组焦虑分 35.00± 10.11* 35.7± 4.53抑郁分 35.63± 9.98** 29.36±6.06

2.2 内科、外科、急诊科各组之间及与非临床组的 SDS、SAS总分(标准分)分别相比较 见表 2。

结果发现内、外、急诊科各组之间及与非临床组的 SAS总分 (标准分 )分别相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内、外、急诊科各组分别与非临床组的 SDS总分(标准分)相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急诊科组与内科组、外科组SDS总分分别相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科组与外科组之间 SDS总分相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表 2 内、外、急诊科组间及与非临床组的 SDS、SAS的比较(±s)

表 2 内、外、急诊科组间及与非临床组的 SDS、SAS的比较(±s)

注:组内互相比较,*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 P<0.05;内科和外科组相比较,***P>0.05

急 诊 内 科 外 科 非临床组焦虑分 35.69± 8.11* 34.83± 11.02* 35.00± 9.20* 35.70± 7.53*抑郁分 38.69± 11.27** 34.12± 9.47** 37.06± 9.89** 29.06± 6.06***

表 3 急诊科性别、职称与 SDS、SAS发生率的比较

表 4 内科性别、职称与 SDS、SAS发生率的比较

2.3 内、外、急诊科各组内性别、职称与焦虑、抑郁发生率的比较 见表 3、表 4、表 5。

结果发现,急诊科组内无患焦虑的男性和医师,故焦虑的发生率无法做统计学对比,而抑郁发生率的比较,男性高于女性 (i2=0.115,P=0.734),医师高于护士(i2=0.349,P=0.555),见表 3。内科组内焦虑发生率的比较,男女无差别,医师、护士无差别,抑郁发生率的比较,女性高于男性(i2=3.443,P=0.064),医师、护士无差别,见表 4。外科组内焦虑、抑郁发生率的比较,男女均无差别,医师均高于护士,见表 5。

表 5 外科性别、职称与 SDS、SAS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及在医患关系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应用 SDS、SAS对临床医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时发现:临床组与非临床组医护人员的 SDS、SAS总分分别相比较,发现临床组医护人员的 SDS、SAS得分均高于非临床组医护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的 SDS平均总分为 46分 ,明显高于非临床医护人员,但并没有超过国内的 53分,国外 50分的临界线。两组 SDS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医护人员的 SAS平均总分为 44分,也高于非临床医护人员,但没有超过国内 50分,国外 38分的临界线[3],SAS两组相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表明临床医护人员的抑郁与焦虑比非临床医护人员更加普遍存在,尤以抑郁更加突出,这就说明临床医护人员较非临床医护人员易出现心理障碍,这些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4-5]。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是临床医护人员处在临床医疗的最前线,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比非临床医护人员更高。这种情绪问题并不像其他心理紧张状态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缓解。这种焦虑与抑郁的产生可能与患者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加深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加,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较高有关。医护人员面临着终身学习的压力、行业风险的压力(包括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和职业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自己要是不能很好的调节,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把临床组内的内科、外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 SDS、SAS总分与非临床组相比较。内、外、急诊科医护人员各组之间及与非临床组的 SDS总分分别相比较(P> 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内、外、急诊科各组与非临床组的 SAS总分分别相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急诊科组、与其他各组 SAS总分分别相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急诊科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内科、外科和非临床医护人员,主要表现为抑郁,这可能与急诊科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医疗环境有关。内科组与非临床组 SAS总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科和外科组 SAS总分相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在综合医院内,不同岗位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之间,其心理状况和基本状况有明显的差异。我们认为由于医学本身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面对各种疾病,未知太多,信息不完全,内科医护人员每天与病人打交道,同时面临老弱病残,生死抉择,内科医护人员都会有虽然无能为力但由于职责所系不得不做点什么的心理感受。临床工作节奏快、风险高,工作期间需责任心强,需精力高度集中,面对急危重或诊断不清的患者思想更不能放松。就是经过努力挽救了患者生命,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质量差,容易反复发病,使医护人员的成就感下降。另外,由于患者长期慢性疾病,造成疗效差,经济花费大,使患者家属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不满情绪,一旦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就会引起医护人员的心理障碍。我们研究还发现外科组与其他各组 SAS总分(标准分)分别相比较 (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外科的工作性质有关,临床医护人员要承担全程治疗,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处理等工作,接触患者的时间长,而且在患者病情危急情况下,如外伤出血、术中、术后出血,需急诊手术止血处理,否则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医务工作是一项细致、责任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时精神上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负担重,处处谨小慎微,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的精神紧张应激状态,易使个体出现抑郁、强迫、焦虑、烦躁等不良现象。因此,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担过重和社会心理因素负荷过高,是每个临床医护人员无法避免的,尤其对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更大。

另外,我们把内科、外科、急诊科各组内性别、职称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外科组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男女无差别;急诊科组内抑郁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内科组内抑郁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这可能与男女医护人员本身的心理特征有关,女医护人员相对于男医护人员在性格方面比较保守,而且她们在交友、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导致她们的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男医护人员要弱些[6]。另外,女性不仅承担职业责任,还须承担更多家庭责任,因而感受到更大压力继而产生更多包括负面情绪。对各组内职称与焦虑和抑郁发生率研究表明,外科组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医师都高于护士。急诊科组内抑郁的发生率,医师高于护士。目前在医疗大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岗位医生均要面临来自医疗与非医疗两方面的压力。现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工作也十分辛苦,临床医生常常连续上班,休息的时间较少。临床医生要对每一个病人的全程治疗负责,即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一切过程负责,临床医生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还要结合非临床医生的检查结果,经过艰苦的综合分析,才能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再加上,一方面患者期望值过高,对医疗工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不够了解,一旦发现治疗效果与医生或者患者本人及家属的预期相差太远时,医生就会陷入焦虑不安等负性情感中,同时面对有的患者无理的要求,也会明显增加心理不安、恼怒。另一方面当今医学水平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因为医学是一个不确定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不能预先保证给患者一个十分肯定的结果,患者及家属是被动的,对疾病的信息了解不清,对疾病的结果期望过高,医疗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疾病存在着许多的未知和可变因素。距离战胜一切疾病,保证所有人健康长寿的理想还非常遥远。所以,临床医生心理压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等情感障碍。

因此,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减少精神压力。另外 ,对于医院的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护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经营状况,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护人员的困惑,尽可能解决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给医护人员建立减压机制,可针对其独特性分别进行心理指导,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建立医护人员支持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对提高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1]孙元林,许晶,刘晶.医生的工作状态与对策 [J].医学与哲学,2005,9(26):49-52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5-142

[3]李元斌,钟文,王平.综合医院临床和非临床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94-95

[4]徐景霞,朱振华,姜佐宁.医疗职业群体身心健康调查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73-74

[5]Younes N,Hardy M C,Falissard B,et al.Differting mental health practice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private psychiatrists and public psychiatrists[J].BM C Public Health,2005,5:104

[6]徐新华,赵天力,胡建国.综合医院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24-325

猜你喜欢
急诊科总分内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