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春
哥哥良子上学时,贤子总要跟着去。
一出门,就看见那棵树的巨大树冠,帽子似的戴在村头。下了坡,穿过一排老屋和几丘稻田,树的身子渐渐展现,树下有个小小的操场,操场里面,趴着几间白墙黑瓦的平房。这就是村里的小学了。
到了学校。离上课还有几分钟,良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追打嬉闹。贤子却跑到教室旁边的宿舍,趴在窗户上往屋子里面望。看到泥团老师枯荷似的站在镜子前整理衣领,便连声高喊,泥团老师!泥团老师!泥团老师唉唉地应着问,有什么事?贤子说,没什么事,就是想喊你一下!泥团老师对着镜子仰仰头,无声地笑笑,一点也没有责怪的意思。
灶台边有个小女孩正在汰洗碗筷,这时转过脸来冲他笑了笑。贤子就激动地叫,小念姐,我来看你!小念笑得更灿烂了,说,你进来吧!贤子却不敢进去,这是老师位的屋子,他心里有些怕的。小念是泥团老师的孙女,她父亲在外地一家煤矿打工,前几年死于一次井下矿难,没多久母亲跟着一个江湖郎中跑了,撇下小念与爷爷相依为命。
不一会儿,泥团老师夹着讲义走了出来,当当地敲响檐下的一块吊铁。良子他们呼隆隆跑进教室,小念也从屋里冲了出来,湿手冷冷地塞给贤子一把薯干,又风一样旋进教室,琅琅的书声很快就荡漾了。
外面顿时空了。贤子走到哑树下,靠在灰褐的树干上,那些七纵八裂的粗糙树皮,很像泥团老师脸上的皱纹。贤子觉得有些乏味,就开始做一个人的游戏,绕着树慢悠悠地转起圈来。转着转着不由加快了步伐,树冠便成了一个飞舞的盘子,不停地倾斜旋转。当他一个趔趄,晕晕地坐在地上时,那棵树像根粗硕的魔棍还在不停地凭空周转。
过了许久,那树才慢慢静止住了。
树是好树,高大通直,俊俏雄奇,像支巨伞。这树开一种白里透黄的小花,但不知为何,却从未见它结出果实,村里人便叫它哑树。泥团老师曾经多次纠正说,这是银杏树,又叫公孙树、白果树呢。但大家还是这样叫。泥团老师也没有办法,就好像他的名字原本是仪焕,大家却偏要喊他泥团老师一样。
贤子父亲说过,那年春天镇上拨来一批果树,其中有一株浅灰色的陌生苗木,扔在地上谁也不要,泥团老师觉得好歹是棵树,便捡了种在操场边上,那时村里的小学刚刚建成。几十年过去了,这树长得水桶样粗,泥团老师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贤子心里就生出一种怕来,但又不敢说出来。
等到夏天快要过去,开学前一天晚上,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贤子突然向父母提出要去上学。
良子惊呼,你才六岁呀,上不了的。
贤子嚷,我就要去,学校又不是你的!你都要上五年级了,我上一年级还不成?
父亲躺在竹床上,打着蒲扇说,你哥没说错,你还没到上学的年龄。
贤子就摇父亲的手说,爹,我要去嘛,你是村长,跟泥团老师说一声不就行了么。
父亲说,那你说说为什么要提早上学?
贤子吞吞吐吐地说,泥团老师都那么老了,要是他死了,我就上不成学了。
母亲赶紧捂住贤子的嘴,严厉而又低声地说,死伢子,你这不是咒泥团老师么,人家泥团老师多好的人,得保佑他长命百岁才是!
父亲却叹了口气说,贤子的话虽然不好听,但也不能说没一点道理。
是啊,这村里的小学办了这么多年,一直只有泥团老师一个教师,要是他不在了,谁来教村里的孩子呢?
第二天,父亲带着贤子去学校报到,没想到有三个与贤子一般大小的孩子也跟着家长来了,一年级的新生猛增到八个。
泥团老师吃惊地问,你们这是怎么了?过去动员孩子上学都难,现在竞提前来了!
家长们相互看着,嘴张张地说不出话来。贤子父亲赶紧笑着说,你都办退休了,大家担心哪一天你不教了呢。
泥团老师抚着胡须朗声说,我身体还好着呢,十年八年的没事!
我们信,我们信!家长们有些尴尬地附和着。
贤子父亲上前捉住泥团老师的手说,你在村里教了一辈子书,乡亲们都很感激!只是,岁月不饶人哪,也该考虑一下接班人的问题了。
家长们七嘴八舌地数说起来,这镇里也太不像话,这么多年也派不出个新老师来。有人接过话茬说,我们这里偏远,谁都不愿来呢,听说有个年轻老师得知要分到我们村,干脆就跑关系调到县城去了。
贤子父亲说,看来这事还得靠我们自己,大家都想想办法吧。
家长们走后,泥团老师领着贤子他们进了教室。他让原来的同学统统往后坐两排,这样前排的位置就空了出来,可以让一年级新生坐下。贤子一眼就看到了良子,他和小念姐坐在最后一排。贤子得意地朝他们挤了挤眼睛,良子装作没看到,小念姐冲他笑了笑。
贤子就这样提前上学了。班上总共二十多个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拢在一起上复合课。泥团老师给各年级轮番上课,往往是上午教数学,下午上语文,他给这个年级上课时,就让其它年级的学生做作业,或者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们先预习。
贤子觉得有趣,泥团老师给别的年级讲课,他也竖起耳朵听,听得他稀里糊涂,脑子里乱成了一锅粥,就频频回头看后面的同学,便有了一个发现。他觉得班上的座位像一个漏斗,越往高年级学生越少,除一年级有些特殊外,二年级学生五人,三年级四人,四年级三人,五年级却只有良子和小念姐两个。他把自己的发现与良子说了,良子告诉他,以前每个年级都有五六个学生,但到三年级后,学生都有十几岁了,一些在外打工的父母就把孩子带走了,这样人数就少了。
差不多过了半个学期,贤子这些新生才渐渐适应,泥团老师讲别的年级课时,他们也能做到充耳不闻。贤子越来越迷上学校了,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几乎都在那里度过。
小念与贤子一道写完作业,忙着去做饭菜、洗衣服,贤子却还坐在对面,静静地看着泥团老师工作。贤子知道,备完课后,泥团老师就要开始批作业,这让贤子紧张而兴奋,他对那枝蘸水笔又爱又怕。那笔杆子长长的,笔尖像鸭舌,泥团老师提起它,不时在红墨水瓶里蘸一下,翻开一本本作业簿,潇洒地打下一个个鲜红的√和×,看得贤子惊心动魄。改到贤子的作业时。贤子就受不了,悄没声离开桌子,去帮正在锅边炒菜的小念添柴烧火,或者跑到操场上看那棵哑树。
当哑树重披绿装。良子和小念离小学毕业只剩下最后一个学期。泥团老师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们补课,帮助他们梳理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扫除盲点,填补漏洞。贤子自然也守在旁边,他不会放过这样凑热闹的机会。泥团老师说。虽然成绩好孬都可以去镇上念初中,但你们要打牢基础,免得外面的人笑话我
们山村小学质量差。
这年的端午和五一节凑在一起,在县里、镇上的高中生和初中生都回来过节。贤子父亲拣了个晴好日子,在操场上开村民大会,家家户户都来了代表,初中以下的学生全都参加,共商将来谁来教书的大计。
贤子父亲站在哑树下讲了情况,要大家各抒己见。贤子坐在良子和小念中间,兴奋地转着脑袋四处张望。操场上嗡嗡嘤嘤的,什么也听不清,有人站起来说,村长,我们也想不出什么高招,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听你的就是了。
贤子父亲想了想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村要有人去读师范,毕业了回村里来当老师,接人家泥团老师的班。人家泥团老师教了一辈子,该换新老师了,我们要有良心是不是?
台下错落地喊,是!没错!
贤子父亲又冲着前面的学生群。大声问,如果这样,那个上师范的孩子就要失去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但可以保证我们村以后二三十年有老师,你们愿意不愿意?
学生们齐声喊,愿意!
有家长问,那怎么确定人选呢?
贤子父亲说,谁的分数高谁就去读师范。
这不合理吧!泥团老师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激动地说,分数高的读中专,分数低的却去上高中考大学,这不是可惜了么?
是哦是哦。人群中一阵骚动。
贤子父亲皱了一下眉头说,泥团老师,你别急,有话慢慢说。
泥团老师放缓了声音说,现在初中毕业生都是分数高的上重点高中,分数低一点的上中专。再低一点的上普通中学和职业高中,我们也应该这样才对。
贤子父亲沉思了一下说,还是泥团老师想得周到,大家有没有意见?
大家都说没有。
贤子父亲大手一挥说,大家记住了,这是我们对泥团老师的承诺,也是对我们子孙后代的承诺,大家一定要遵守,谁也不得例外,否则他的良心就给狗吃了!
全场都哄地笑了,接着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贤子鼓得手都疼了。哑树的叶子在风中哗啦啦翻响,似乎也在帮忙鼓掌。
村里有十来个孩子在镇上读初中,其中三个即将毕业。贤子父亲是个急性子,希望马上就有孩子能上师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还专门去了镇上,将那三个毕业生召到一起,名日指导,实则监督,除第一志愿填县一中外,第二志愿一律要填师范。孩子们也听话,都那样填了。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中考成绩一公布,三个孩子的分数都很高,就连那个学习不那么好的也达到了县一中的录取线。以前村里的学生,大多落在普通中学上,能勉强挨上重点中学的边就算不错了,因此考上大学的总共也才三五个,而且都是些毫不起眼的学校。
贤子父亲傻眼了,跑去跟泥团老师说这事。
泥团老师正在给良子和小念补课,他长舒口气说,该高兴才是啊,看来我们村里以后要出重点大学生了!
贤子父亲说,嗨!我都急死了。
泥团老师胸有成竹地说,年年都有初中生,总会有人上师范的!
秋风再起,良子和小念挑着被褥行李,如期去了镇上念初中。
从此,周末下午放了学,贤子都会站在哑树下,望着山间蜿蜒的公路,等待良子和小念回来。他想,以后他也要从这条路上出去读书,只是那时良子和小念初中毕业了,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与他们同校上学了。
每次回来,良子都要先去看望一下泥团老师,再与贤子回家。
贤子发现,良子和小念瘦了。脸色发旧,大概是学校的伙食没有家里好吧?
吃过晚饭,贤子父亲都要向良子打听村里其他几个初中生的学习情况。良子告诉父亲。他们的成绩都很好。父亲问,怎么都很好呢?良子说起一件事来。有一个晚上教室熄灯后,他去上厕所,发现男女厕所门口的路灯下都有人在借光读书,走近一看。全是本村的学生,其中也有小念,从此他也学样去了。
贤子笑出声来说,那还不臭死了!
父亲瞪大了眼问,怎么都这么刻苦呀?
良子嘴角牵动了一下,苦笑着说,大家都有相同的愿望,将来进重点高中和上好的大学……
说到这里,良子停了下来。因为全家人都盯着自己看,让他觉得不自在。
父亲抬抬下巴,示意良子说下去。
那我就直说了吧,其实谁也不愿上师范,不愿回到村里当教师!
为什么呀?贤子和父母几乎异口同声地问。
他们说,那样多没意思啊。
你也是这样认为?
良子犹疑了一下,还是鼓足勇气嗯了一声。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
难道、难道你们希望我学习不好,难道你们不希望我有个好前程?
父亲没有回答,母亲也没作声。
贤子说,我将来就要去上师范,回来当老师!
良子轻笑几声,口吻不屑地说,贤子小弟,不要说得这么早,你还小,将来你也会改变的!
良子说完,从书包里拿出课本,转身到里屋用功去了。
星期天下午,良子和小念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顺着公路走回学校,他们肩上都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下个星期的口粮和干菜。贤子跟着父亲和泥团老师站在哑树下,目送他们的背影越走越远。
贤子父亲感喟地说,没想到这些孩子会这样。
泥团老师说,这叫歪打正着,反倒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好事啊!
看来要采取新的措施才是。
还有什么办法啊?
明年开始,让毕业生抽签吧,抽中的就去上师范。
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只有这个办法了。
没想到。家长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他们说,都定好了的,考不上重点高中才去上师范。不能变来变去嘛。贤子父亲还想坚持,有人就说出难听的话来,你自己的儿子也初中了,等他毕业时就让他考得差一点,上师范得了!只是不知道你这个做村长的能不能带这个头呢?
贤子父亲被噎得哑口无言。
连续三年,村里的初中生都考上了县一中,他们个个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如果排在第七、第八位,这学生都要偷偷地痛哭流涕。当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幸亏还有三年高中可以较劲。
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贤子学到了四年级。也就是说,良子和小念快初中毕业了。他俩从初一就开始用功,学习成绩更为冒尖,每次考试都在前二名,第一名非他俩莫属。后来,他俩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一个月才回来一次,临近升学考试的那三个月,他俩干脆不回了,口粮和干菜都是贤子父亲挑着送去的。
就在这时,泥团老师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喉咙灼痛,声音嘶哑,后来竟说不出话来。但他还是继续上课,拚命在黑板上咯吱咯吱地写呀写,把要讲的写出来。一天下来,粉笔都要磨掉大半盒。十多天后,泥团老师挺不住了,他的双手僵硬得鸡爪似的,无法握住粉笔。他站在讲台上,无助地望着下面的学生,淌下一串串无声的泪水。
贤子和全班的同学哭喊着冲了上去。
贤子父亲带着几个乡亲赶来,搀扶着泥团老师上了板车,一步步把他拉去镇上。贤子带着全班的学生站在哑树下,朝着远去的板车嘶喊:
泥团老师,我们等你回来!
那声音传得很远很远,泥团老师吃力地挥着手臂,最后挥不动了,停在肩膀上,好像在宣什么誓。
泥团老师在镇上治病的那些天,贤子依然去学校转悠。人去校空,哑树绿得寂寞。贤子抱住树干,顺着树身仰望上去,长长的枝条上,缀满了一片片扇形叶子,清风徐来,树叶频频摆动,宛如一位老人摇着千万把扇子。贤子猛然看到,在树冠基部上长着一个圆形的大树瘿,让他想到了泥团老师失音的嘴。
一个多月后,贤子父亲还是用那架板车把泥团老师拉了回来,后面有两个人帮着推。走得近了,贤子他们才看清,那是良子和小念。他们都高了不少,只是良子眉眼间有了些冷峻,小念腰肢初展,有点婷婷玉立了。
贤子想起,这天正是中考结束的日子。
乡亲们都赶来探望。泥团老师的脖子做了手术。切除了里面的一颗瘤子,脸上有了些红润的气色,但声音是完全失去了。他成了一个能听不能说的哑人。
当着众人的面,贤子父亲宣布,他要让良子上师范!
大家的目光全落在了良子身上。
贤子惊喜地问,哥,你改变想法了,是真的么?
良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不!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
大家寻声望去,坐在床前给泥团老师喂药的小念,放下碗站了起来。她拿来纸和笔,泥团老师接过,吃力地写下一行字:
小念上师范!!!
小念举着那张字纸说,上初中的那年,我就与爷爷说好了,将来要接他的教鞭!
贤子父亲急着说,小念你就别争了,你爷爷已经为村里作了大贡献,不能再牺牲你了!
乡亲们纷纷感叹,这两个孩子的成绩都那么好,将来都是名牌大学的料,让谁上师范都有点可惜呀!
那几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就有些羞愧,他们说,我们家孩子学习还不如他们俩呢。早知这样,该让他们去上师范,现在都毕业了,正好可以接泥团老师的班哩。
这时有人提议,等中考成绩出来再说吧,谁的分数低,谁就上师范。
大家都说好,这样起码有个标准,公平一些。
听说贤子他们缺了不少课,良子和小念打算利用暑假为他们补上。他俩把二十多个孩子拆成低年级、高年级两个班,分在不同的教室上课。良子上数学,小念上语文,这样进度比以前提高了许多。
琅琅的书声重新在哑树下一天天嘹亮起来。
二十多天后,拉下的课全都补完。过了几天,中考成绩也出来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良子和小念双双考了全县第一名,他们各科成绩虽有不同,但总分竟然完全一样。按分数高低的办法无法实行,两个孩子互不相让,争着要报师范。贤子父亲再一次前来与泥团老师商量,提出还是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泥团老师能下床走路了,他让大家原地坐着,自己走到桌前坐下,拿起一张纸举给大家看。贤子在旁边也看得分明,那是张白纸。
唰啦一声惊响,泥团老师从纸上撕下窄窄的一条,再对半扯开,摆在跟前,捉起那杆蘸水笔。探身往墨水瓶里蘸了蘸,在纸条上飞快写了几写,再团成两个小纸团,摆在桌面上。示意良子和小念来抓。
良子对小念说,女的优先,你先抓!
小念说,那怎么成?纸团是我爷爷做的,按规矩你先抓!
两人还要推让,泥团老师不由分说地将良子拽到桌前。良子转身望望父亲,父亲点点头。良子就伸出手来,晃晃地悬在两个纸团上面,最后拈起一颗,茫然地交给父亲。大家的目光聚了过去,屋子里静得没人似的。贤子父亲颤抖着手展开纸团,上面写着两个红字:
县中!
贤子抓着良子的手说,哥,你运气真好!
贤子父亲有些狐疑地说,那一颗也看看。
泥团老师笑眯眯地将剩在桌上的另一颗纸团交给小念。小念轻快地打开,举着给他们看。贤子看到上面也写着两个红字:
师范!
小念用手肘轻轻顶了良子一下说,这下没说的了吧。
这时,屋外传来突突的引擎声。大家往外面看,一辆摩托车停在操场上,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闯进屋来,说是镇广播站的记者,要采访两个中考状元和他们的家长。泥团老师挥了挥手,让贤子父亲和孩子们接受采访,自己坐在桌前静听着。贤子在眼镜记者身边好奇地挨了一会儿,觉得没自己什么事,便走到泥团老师跟前站着,泥团老师轻轻将他揽在胸前。
眼镜记者提了许多问题,大多由贤子父亲回答,良子和小念补充说一些。贤子听得有些发困,就垂下眼看自己的脚,发觉桌子底下有个东西白得亮眼,便挣脱了泥团老师的拥抱,弯下腰捡了起来。竟然是颗小纸团,悄悄打开,上面也写着两个红字:
县中!
怎么桌下有颗纸团,而且上面的字与哥哥的相同?贤子正在吃惊和疑惑、,一只手从后面伸了过来,将纸条夺走了。贤子转过身来,泥团老师正微笑地冲他挤眼摇头,示意他什么也不要说。
贤子全明白了,去抢泥团老师手中的纸条。没想到泥团老师早有防备,将那纸条送入嘴里,把贤子抱得更紧了。
采访结束后,眼镜记者骑着摩托赶回镇上,当天写成一篇《谁是未来的山村教师》的稿子,第二天早上县广播电台就播了出来。消息长了翅膀似地传开,两个孩子争着上师范的举动震动了全县,而山村小学长期缺少教师的现状,更是引起上上下下的关注。县里紧急召开会议,决定选派优秀教师轮流下乡支教,确保山村的孩子得到正常教育。镇里的领导更是捷足先登,要重奖这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先是去了学校,后来又转到贤子家里。
领导上门,贤子父亲受宠若惊,宰鸡杀鸭,要热情款待。贤子母亲在厨房下煎炸烹炒,一阵手忙脚乱。贤子也是奔前跑后,倒茶递水,鼻尖上缀满了汗粒。良子却躲在厅堂的角落里,闷着头一言不发。开水用完了,贤子提着暖瓶去厨房续水,回来时却没见到良子。
快到中午,母亲叫贤子去请泥团老师和小念一起来家里吃饭。
贤子答应一声,跳跃着步子,出了门,下了坡,朝学校奔去。
远远地贤子看到。哑树下,泥团老师坐在竹椅上,良子和小念站在面前,不知在向他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