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剖析了老一辈革命战士杨秀峰在冀西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对其在冀西根据地所做的贡献进行了浅要的描述。杨秀峰作为老一辈的革命战士,出身知识分子,从矢志救国,到投笔从戎,进而逐渐成为一名革命骨干,并最终成为冀西抗日革命根据地中举足轻重的建设力量,其生平轶事值得后辈学习。
【关键词】杨秀峰;冀西;根据地
杨秀峰,原名碧锋,字秀山,1897年生于河北迁安。1920年时杨秀峰留学于法国,1921年于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又先后赴比利时、德国等国家学习。九·一八事变之后,杨秀峰开始领导留学生和华侨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并与1934返回中国,回国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和天津法商学院等处曾任职,杨秀峰曾在一二九前后多次支持并指导学生抗日运动,被誉为“红色教授”,深受广大青年的爱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共中央开始推动华北地区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逐渐展开,当时北方政府鉴于杨秀峰在河北等地的声望,将其调回河北展开工作,期望能够推进河北地区的抗战事业。
当时,张荫梧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民训处主任,其人对于杨秀峰的高尚品质和渊博学识都十分欣赏。因此杨秀峰一到任,张荫梧就报请上级,批准杨秀峰为冀西民训处特派员,专门负责人民大众抗日的动员工作,并推动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当时的冀西,是河北平汉铁路的总称,位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接壤的地区。正太铁路从冀西地区境内穿过,因此,冀西一向都被视为通往山西的重要门户,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
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等同志指出在当前的情势之下,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已经成为可能,并且当即决定在河北“普遍发展游击战争”。邓小平、刘伯承和徐向前当即开会研究落实中央指示,由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领三八六旅进至冀西邢台一带,一方面掩护徐向前部队东进驻扎冀南,一方面在冀西发展出抗日革命根据地。
当时在冀西地区,除了一二九师部队以外,主要的战斗力量就是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以及还在活动的冀西游击队。冀西民训处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冀西民训指导特派员办事处。主要活动范围在河北省阜平、平山、行唐、灵寿、新乐、井陉、获鹿、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丘已经邢台等13个县,面积约1.4完平方公里,人口将近百万。这个地区地形复杂,多为山地丘陵,交通不便,且土地贫瘠,劳动人民的生活较其他地区尤为贫困,受压迫也尤为严重。之前虽然共产党组织的多次农民斗争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共产党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却已经深入人心,加上百姓已经难以继续承担沉重的生活负担,因此冀西地区总体的革命活动存在一定的民众基础。
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中,很多成员都是投笔从戎不久的知识分子,以及自发参与战争的民众,相对而言比较缺乏武装斗争和创建根据地的经验。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当时的一二九师主要负责人邓小平十分重视,从教导团和三八六旅精心挑选了一批斗争经验丰富的干部,并亲自谈话、分派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杨秀峰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
冀西民训处的工作开展的第一个阶段,杨秀峰就排除五个工作组深入冀西地区开展推进革命工作。工作组的任务主要是与当地政府联系,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并对政府的抗日工作进行必要的推进,此外还需要组织起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进行游击战争。在这个活动期间,冀西民训处在杨秀峰的带领下,在所过之处沿途都播下了抗日的思想火种。
之后因为时局变动,杨秀峰带领冀西民训处辗转到了山西,并与1937年11月5日,重新从山西出发返回冀西。然而这个时候的冀西地区,形势十分复杂,日军的入侵,导致各地政权都有不同程度的瓦解,社会秩序极度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杨秀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战略战术,区别情况,尽一切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构建一致抗日的统一战线。
当事在冀西地区,主要的兵力就是已经溃散的东北军,对于这一部分人中仍然有对敌抗日意愿的,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有所抵触的十几股东北溃军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充分宣传渗透只有团结抗日才会有一天打回老家。而对于大汉奸张允明则明确采取镇压的举措,并对与八路军和冀西游击队作对的西北民团进行瓦解,同时尽最大可能争取团结最多的劳动群众参加抗日。此外,对于地主富农为维护财产而组织起来的东南民团采取说服教育的总体政策,逐步消除其对立情绪,并在其受到日军侵袭的时候给予帮助,将其争取到抗日的队伍中来。
杨秀峰矢志报国的崇高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成就,还强烈地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的追随。这些满怀爱国之情参加抗战的知识分子,在战斗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最终成为根据地和队伍建设中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南振国,邢吉国.杨秀峰与张荫梧在抗战中的较量[J].档案天地,2008(02):37-45
[2]南振国.杨秀峰冀南平原逐“鹿”记[J].党史博采,2000(04)
[3]王岩,张京.论杨秀峰的教育思想[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4]周贤奇.忆杨秀峰同志晚年的二三事[J].党史纵横,2009(12):39-40,56
[5]蔡鑫萍.杨秀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思想初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62-165
[6]赵健.107棉衣 午餐 赞语──杨秀峰战争年代生活琐事杂忆[J].党史文汇,1998(01)
作者简介:
王存博(1976--),男,陕西人,现任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管理处文博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