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
【摘要】近几十年来,古文字学界都倾向于把汉语古文字分为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三部分。而战国文字研究显得异常复杂,既有分域研究,又有分品类研究,而且从20世纪战国文字的研究来看,大多学者所关注的还是在文字的释读考证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方面。在已有的研究论着中,考释类文章约占80%以上(据丁秀菊统计,见其《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的反思》一文)基于考释整理材料基础之上的战国文字形声字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关键词】战国文字;形声字;研究
1. 散见于战国文字通论性论著中的形声字研究
就目前一些研究成果,对战国文字的形声字研究大多零散地见于关于战国文字的相关论著当中,这部分论著大多关注从全局观战国文字形声字的产生途径结构特点等,而对战国文字形声字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文章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战国文字异形多,牵涉到分域问题;另一方面战国文字材料品类复杂,且出土文献材料在不断更新当中,这也给战国形声字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带来困难。
2. 对战国文字形声字进行分域分类的系统研究
随着出土材料的大量出现,文字编字表等分类工具书的材料的完备,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对战国文字形声字进行分域分类的系统研究,主要文章有:华东师范大学沈之杰硕士论文《楚简帛文字研究——形声字初探篇》(2005年)在对楚简帛文字逐个进行构件分析的基础上,从楚简帛文字的数量研究中得出形声字占其单字量的77.5%,正是文字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文献性质的影响使然,而形声字总字频比重大大低于单字是因为形声字中的低频字特别多;从构件属性角度,得出楚简帛文字的形声字结构相对比较规格化,其形符与声符也出现结构层次增加的现象;并对楚简帛形声字谐声系统的归纳作了一些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吴吉煌硕士论文《楚文形声字研究》(2006年)在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楚文形声字进行了理据拆分,对楚文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的构字量,构字频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楚文形声字进行了系统描写,并将楚文形声系统与小篆形声系统进行比较,通过相关数据的比较探讨了汉字形声系统发展的基本趋势,还就楚文形声异体字中的义近义符通用和音近声符替换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王波硕士论文《郭店楚简形声字定量研究》(2007年)以郭店楚简中的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形声字的新出传承分类及其形声字的字用研究来揭示这段时期形声字的发展特点。研究显示,楚简中的形声字数量有了明显上升,但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故形声字在文献用字选择中的总体地位提升还达不到字数增长的幅度,多字低频的现象反映了郭店楚简形声字还处于发展上升期。文章还对郭店形声字进行历时变动研究,将其分为传承形声字新出形声字传后形声字三个类型,传承形声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文字系统中所占据的实际地位却仍高于形声字,新出形声字传承至后世的比重较低,呈现量虽多却稳定性不够的状况。最后通过对郭店楚简形声字用字逐一进行所对应语言单位的分析,得出新出形声字主要记录普通名词,抽象动作动词以及形容词中无修饰吴建者的结论?
还有一些关于战国文字分域分类的文章,如王颖《战国中山国文字研究》;张娜《战国中山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刘伟杰《齐国金文研究》;孙光英《齐系文字形体演变研究》;楼兰《从睡虎地秦简看汉字基础构件元素的演化》;郝茂《秦简文字系统之研究》等文章,只在部分章节或片段提及形声字,而为进行过全面系统的对其形声字进行分析研究。
从以上论著可看出,战国文字形声字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楚文字的形声字研究方面,在品类上更集中于对简帛文字的研究。
3.对《说文解字》小篆形声字的系统研究
以《说文解字》小篆为对象的形声字研究是目前形声字研究论著最多的一类。据朱骏声《六书爻列》统计《说文解字》有7697个形声字,占总字数的81.24%;据清代王筠《文字蒙求》统计,小篆中的形声字增至82.3%;据高更生统计,已有形声字7697个,占总数的82%强(高更生《汉字研究》34页);据李国英统计,形声字占87.39%(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黄德宽以为指事占1.25%,象形占3.71%,会意占8.75%,形声占86.29%(《汉字构形方式:一个历时态演进的系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从以上统计数据看,《说文》中形声字大约为85%,在造字的数量上已占绝对的优势。
对《说文解字》小篆形声字的研究主要包括:(1)版本上对“形声”认知的理清,如李国英的《小篆形声字研究》采用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形声字进行研究;2000年庄舒卉《说文解字形声字考辨及统计》(国立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师玉梅《出土文献证<说文>形声字的讹变与误断》2009年张新艳·韩卫斌《<说文>形声字误断探因》等?
(2)对“形声”与其它书体的考辨,尤其是同为合体字结构的“会意”。如1967年曾勤良《二徐说文会意形声字考异》(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91年金钟赞《许慎说文会意字与形声字归类之原则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阙蓓芬《说文段注形声会意之辨》(中央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师玉梅《<说文>形声字指误》2006年殷守艳《朱骏声改说文会意字为形声字问题研究》。
(3)形声字形体结构的相关研究,包括“省声”,“形符”与形成过程等?这类文章较多,关于“省声”问题的文章如1973年郑邦镇《说文省声探迹》(辅仁大学硕士论文)1986年陈韵珊《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问题》(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车先俊《说文省声字研究》(见《徐州师范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姚炳祺《说文中的“省声”问题》(见《广东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2期)李敏辞《“省声”说略》(见《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2期)等;关于“多声”问题的文章,如汤可敬《说文“多形多声”说研究》(见《益阳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陈伟武《双声符字综论》(收入《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99年6月)2006年张素凤《说文解字多形多声字成因探析》等;关于“形符”问题的文章,如1985年秦光豪《说文解字形声字形符考辨》(中国文化大学)2002年卜师霞《论形声字形符系统的产生及其功能》等;关于“声符”问题的文章如2003年王平《说文解字重文声符替换类型及其对应规律》2008年赵宋婷《略谈形声字声符的示源性质》2008年张新艳《讹变(下转第43页)(上接第42页)声化与说文解字形声字声符》2008年贾莹《说文水部形声字声符示源研究》2008年鲍树柏陈良煜《形声字声符表义述略》等;另外还有“谐声”构造理论等方面的文章,如1979年张达雅《说文谐声字研究》(东海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刘雅芬《说文形声字构造理论研究》(国立成功大学硕士论文)等。
从以上论著可以看出,对于《说文解字》小篆中的形声字研究,角度多、论著多、成果多,较之其它形声字的研究就略显苍白?特别是战国文字形声字分域研究中除楚系文字外的如秦系文字?晋系文字等的研究还未有专门的论述。析其原因,《说文》为“纸上材料”,内容范围明确,而且古今学者对《说文》的研究比较深入,为《说文》形声字研究起了很多的帮助;而战国文字“地下材料”还在不断涌现,新材料不断出现,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还未完备,对战国文字形声字的研究还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近来许多文字编,字表的出版,我们也希冀着一些学者在战国文字形声字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
[2]王辉《高山鼓乘集——王辉学术文存二》,中华书局,2008年;
[3]汤馀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
[5]容庚编着《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
[6]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7]戴家祥主编《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1995年;
[8]曾宪通主编《古文字与汉语史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
[10]《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11]《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赵平安《<说文>小篆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
[15]赵平安《形声字的历史类型及其特点》,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