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晖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华人学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运用光导纤维来代替电线改变人类的通讯方式。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招致大多数同行的反对,都说他在“痴人说梦”。
面对质疑和嘲讽,他决心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于是,很长的时间里,他都泡在实验室中,早出晚归,以至于他的两个孩子都不认识自己的父亲。
这天晚上,在妻子数次的电话催促下,他才走出实验室,姗姗敲开家门。妻子一脸不悦:“今天,孩子们又问我他们的父亲是谁。”妻子说着端出热腾腾的饭菜。
他听出妻子话语中的怨气,小心翼翼地安抚说:“亲爱的,我正在做一件震惊世界的大项目,可能很快就要完成了。”
“哦,是吗?你难道会因此而得诺贝尔奖吗?”妻子语带调侃地讽刺道。
“如果有一天我得了诺贝尔奖,一定让你代我上台领奖……哈哈,不说了,开饭,我都饿了。”
此后,他依然每天都坚守在实验室里,反复展开探索论证。1981年,第一个光纤传输系统问世,接着光纤网络和海底电缆等影响现代生活的重要设施也都一一成为现实,学术界终于认可了他的理论,这一天,他等了15年。但是,他的更高目标是人类“一瞬间”就能从地球的一端向另一端传输文字、声音和影像,于是他继续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光纤技术的深度研发,终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应运而生,这一天,他又等了20多年。然而,正当全世界得益于他的科学成果而变得越来越近时,他却关闭了自己与世界交流的通道——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2009年一天凌晨,他正在家中熟睡,突然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妻子起身接听了电话。“谁的电话?”他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诎书,说了今年诺贝尔奖的事。”妻子说,“他们说,今年的物理学奖获得者是——高锟。”“我?”他非常诧异,难以置信。生活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历经43年的等待之后,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取得过什么科研成就,但世人却终于想起了这位“光纤之父”。
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如期举行,妻子代替患病的他上台领奖。演说中,妻子提到当年,高锟时常很晚回家,说他正在做一件会震惊全世界的事情,我与幼小的子女们常感到不快。这时,她深情地凝望着台下的高锟,动情地说:“现在我才知道,他是对的,我为他骄傲。”
偶然摘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