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鞋匠和在职贫穷

2010-05-30 22:39
新民周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阿伯擦鞋中环

江 迅

香港经济环境好否,人们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只要与擦鞋佬相处几分钟,便一清二楚了。

在香港,擦鞋被称为“抬不起头”的行业,是香港中环金融区的特色行业,这里穿西装的人多,擦鞋的机会也多。擦鞋佬,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们提着小木箱、鞋油、脏布块,在金融中心一带出没。还记得,早年看过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大师狄西嘉(DeSicaVittorio)的《擦鞋童》(Shoeshine),道尽二战后欧洲经济萧条,剧中罗马街头“擦鞋仔”那句话,至今还忘不了:“我还有三个弟妹在家里没饭吃。”当时,发了战争财的美国人,就此把一个奥斯卡奖送给狄西嘉。

走过中环戏院,见到三个擦鞋匠。53岁的刘振坚,人称“坚叔”。边擦鞋,边和他聊天。说起境遇,他说:“我擦了14年鞋了,隔壁那个阿伯擦了40多年。在这里经历九七回归、金融风暴、SARS,还是现在惨啦。”一个西装友从边上走过,坚叔伸手叫唤:“Shoe?”四目交投一秒,西装友扭过脸往前走。“习惯擦鞋的那些客人,以前不用我叫唤,自己走过来要擦鞋,现在你叫他,他都好像没听到似的。哈哈哈……”

“九七回归前,英国佬在,生意好很多。最豪赌时候,有客人曾经给1000元(港元,下同),我最多收过100元。隔壁那个阿伯,九七年,有个鬼佬准备移民返回英国,帮阿伯生意10多年了,当时擦一双鞋是20元,离开前,他放下1000元就走了。第二天,那鬼佬又来了,没有擦鞋,再放了1000元,匆匆而去,从那以后再也没见到那鬼佬。”

“这一波金融海啸,擦鞋的即刻没有生意。我们这一行反应最快,连的士佬都没有我们擦鞋的快,平时还有三四百元生意,现在就一二百元。昨天全天才4双鞋,100元,赚回来的只够来回车费和快餐钱。10多年前擦一双鞋20元,直到前年才加到25元。中环人现在都穷了,别看他们在银行、律师行、会计师行,真要擦一双鞋,还都会考虑考虑的。”

美国纽约华尔街有“擦鞋童理论”,香港经济环境好否,人们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只要与擦鞋佬相处几分钟,便一清二楚了。香港社会近期戾气弥漫,政府、政党、社团都把主要精力汇聚在“政改方案”、“五区总辞”、“反高铁”等争论上,临近年关,穷人如何过年,很少有舆论关注了。

看看两组数据:一项调查表明,香港生活成本在全球急升。香港的生活费用在全球排名,由2008年的98位,急升至2009年的29位。另一项调查表明,近半香港市民对目前香港经济现状不满,达47%,而2007年的调查,不满的才17%,升幅达30个百分点。

目前香港没有设定贫穷线,一般是以下列方法量度贫穷。以2006年的标准,香港个人收入中位数是1万元,家庭收入中位数是17250元,即个人及家庭收入若分别低于5000元及8625元,便属贫穷。香港贫穷人口之多远超外人想象。贫穷问题是否值得关注,要看两点:一是程度,二是趋势。目前中位数以下的工作人口和职位加薪机会渺茫,最低收入的三成人,过去10年的工作收入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月薪低于4000元的打工仔多达39.44万人,该数字自2001年突破30万人后始终没有回落,与1997年相比,2008年香港生产力增加了23%。可见,香港有一大群人未能分享经济成果。“结构性贫穷”问题明显存在于香港这个表面十分富裕的社会里。

三成人每天营营役役,但10年后薪水比10年前低,这是警示。不是都说“家是香港”吗?50多岁的梅先生,与笔者居住同一屋村,早先在一家公司做保安,月收入五六千元,离职后一直找不到长工,这两年只能上街向途人派发几家公司的宣传传单,月薪仅二三千元,有时去当临时演员。每次看到他在屋村前闹市区派发宣传单张,笔者就会想:“我们同坐一条船”不是口号,是社会现实,也是政治现实,如果继续漠视这些现实,人人都要分担恶果。

猜你喜欢
阿伯擦鞋中环
陕西中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听不见的橹声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庙祝阿伯
“高端大气”擦鞋摊(大家拍世界)
这样,可真好啊
中环股份收购遇挫
夫妻擦鞋28年始终收1元:人生不只是为了钱
糖果阿伯和他的当铺
高脚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