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给保障房加上行政命令的金印,是唯一的办法。
大力建设保障房,一则可以让楼价下降,二则可以使住房回归基本生活品的本义。但是,建保障房知易行难,最重要的是无米下炊,或者有米也不愿下炊,建设保障房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与土地迟迟难以落实。
地方政府是楼市调控的关键,只有地方政府鼎力支持,中国的楼市调控与经济结构转型才能成功。有关方面对地方政府不仅进行精神鼓励,也进行了物质鼓励,大棒与胡萝卜同时上阵。
今年5月,住建部与各省份签订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确保完成当年任务,各省被要求在今年7月底前全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按照规划落实土地与资金。7月1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姜伟新说,为了完成58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中央已经下拨600多亿资金,有关的政策措施都已经确定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保障房建设资金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摊。强刺激政策使地方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了保障住房的大饼。2008年年底,我国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包括3年投入9000亿元用于保障房建设。地方政府为了争取中央财政拨款,纷纷出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房建设计划。
饼画完后,蓝图在一些地方束之高阁。
保障型住房资金部分由中央财政负担。今年3月25日,财政部公布了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其中2010年住房保障支出为992.58亿元,约为去年的101.4%,其中中央本级支出为376.58亿元,减少了17.3%,但是对地方转移支付为616.00亿元,增长了17.5%。但地方财政不配套,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还是无米。国务院发布的关于2009年中央财政决算报告中显示,当年中央财政用于保障房建设的预算为550.56亿元,最后决算为493.01亿元,完成率达到90%。截至2009年12月底,总体中央补助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完成率仅61.3%。中央财政到达率高,而最终投资完成率低,说明地方财政没有配套。
审计署的审计结果验证了地方政府对于工程更感兴趣,而不是保障型住房。审计发现,11个省区应征未征土地出让金等收入381.81亿元,未将683.99亿元土地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16个省区滞留、闲置节能减排资金9.67亿元;还有20个省区挤占、挪用和套取土地专项资金77.85亿元、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82亿元,主要用于公共工程建设和弥补公用经费等。在6月23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称,审计调查的地区中,政府性债务有96%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
保障房用地同样难以保障。
今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用地供地计划,在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中,保障性住房用地为2.4万多公顷,与去年相比增加一倍多。其中,经济适用房用地占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的71%,与去年实际供地相比增加79%;廉租房用地占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的29%,与去年实际供地相比增加472%。如此大规模的土地供应可以完成保障房建设的需要。
为了加强针对性,前不久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凡没有按要求落实住房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将结合计划执行情况考核,相应扣减有关省(区、市)的计划指标;对城市批准建设用地报国务院审批的,相应扣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而国土资源部还将进行全国大检查,这是扣住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命门。
从一线城市看,今年保障房用地供应情况较好。保障房用地是否挤占了农民或者市民的土地红利?并非如此,农民在土地商品化进程中从来都是被剥夺的群体,即使地价再高,与农民关系也不大,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中国的商品房体系正在从2003年体系回归到1998年体系,保障房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既不能加息、也无法征物业税的情况下,突破底线使用公积金,加强对地方商品房用地的审批,给保障房加上行政命令的金印,是唯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