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忠海人才学研究述评

2010-05-29 08:07侯建东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叶先生教育学人才

侯建东

(南充市技工学校,四川 南充 637000)

0 引 言

叶忠海,1939年9月6日(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生于上海市,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才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他于1957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2月留校工作,1961年7月毕业。现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家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社区教育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兼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女性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及上海市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等职;并曾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10余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叶先生40岁前,主要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兼教学工作,40岁后淡出政坛,倾其全力于研究、著述与教学。1979年以来,他致力于人才学和人才资源开发、成人教育学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研究,1995年以来又从事社区教育研究。他获得部省级奖励1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他是我国著名的人才学家、成人教育学家、社区教育学家。1993年以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学者名人大辞典》,先后成为该中心和美国国际传记研究所的荣誉咨询委员和顾问委员。

自1980年7月1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第1篇人才学论文《高校必须加强“通才”教育》算起,叶忠海已在人才学领域辛勤笔耕了30年。从研究涉足范围来看,叶先生的研究领域覆盖了人才学目前所开辟疆域的相当部分;从研究着力重点来看,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学基本理论研究、人才地理学和人才空间开发、女性人才学和女性领导人才研究3大研究领域。

1 叶忠海人才文选述评

7卷本、187万字巨著《叶忠海人才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的付梓出版,汇集了叶忠海30年来绝大部分人才学论著。《文选》全面再现了他独特鲜明的学术个性、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充分展示了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履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贡献突出的学术成就、广阔深邃的学术思想。叶先生在《文选》的《总序》中,开宗明义地声称:“真实地反映本人研究人才学和人才资源开发的轨迹、领域和特点,为人才学界的后人留点东西,以利于他们后来居上”[1]。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窥视他在人才学研究之路上扶辕驭马之轨迹的难得机会,我们也才能更为方便地从中学习和借鉴他的宝贵治学经验。同时,叶先生的人才学研究历程与人才学的诞生发展经历完全一致,因此,《叶忠海人才文选》也充分体现了人才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我们了解和把握中国当代人才学史发展轨迹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钥匙。

从表1可知,《叶忠海人才文选》共收入专著3部及论文、研究报告、讲稿、其它文章97篇。其框架体系包括:《人才学基本原理研究》、《人才科学开发研究》、《专门人才研究》、《女性人才学概论》、《人才地理学概论》、《人才空间开发实证研究》、《人才思想史考略》7大版块。

表1 《叶忠海人才文选》论著数量统计表 单位:部、篇

《人才学基本原理研究》卷,上起1980年5月,下迄2008年12月,时间跨度达28年之久。该卷共分开篇、导论、人才基础论、人才成长论、人才规律论、附文6部分。他以《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作为《文选》的开篇,可谓是深思熟虑。足见他呕心沥血30年的拳拳之心和殷切期望:建立中国人才学学派!叶先生一向十分重视人才学基本理论研究,他曾牵头撰写《人才学概论》和先后主编并主笔《普通人才学》、《人才学基本原理》等著作。该卷所收录的文章多数是他执笔撰写这些教材有关章节的书稿。人才成长过程和人才规律可谓是人才学的难点、重点和核心,该卷中还有叶先生集中“火力”克难攻坚人才成长基本原理、个体人才成长规律、社会人才总体运动规律的累累成果。

《人才科学开发研究》卷,上起1980年7月,下至2007年8月,时间跨度达27年之久。该卷共分整体开发论、人才教育培训论、人才配置使用论、人才资源优化策略、附文5部分。叶先生与教育打交道近50年,人才教育培养和人才资源优化策略研究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方面的论著在该卷中所占份额达到2/3以上。

《专门人才研究》卷,上起1986年9月,下止2006年10月,时间跨度达20年之久。该卷共分科技人才研究、教育人才研究、艺术人才研究、女领导人才研究4部分。该卷留下了叶先生在人才学的科技人才学、教育人才学等几个分学科里奋力跋涉的深深足迹。

《女性人才学概论》卷,收录的是叶先生的第一本独撰人才学专著。该书是女性人才学领域的肇始之作。女性人才学是叶先生最早关注并投入研究的一个人才学分支学科。该书是他应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妇女理论丛书”之约而撰写的一本专著。于1985年开始搜集资料,1986年写作,1987年出版。该书发人深省之处甚多,精当论断俯拾皆是,资料丰赡、视角独特更是其特色。

《人才地理学概论》卷和《人才空间开发实证研究》卷,收入的均是人才地理学方面的论著,可谓互为姊妹卷。所不同的是,《人才地理学概论》卷是专著,是叶先生在1994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人才地理基本原理和中国人才资源的空间开发》研究总报告基础上拓展、充实而成的一本专著。这本著作是人才地理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无论是在研究方法应用方面,还是在研究领域的拓展方面均创获颇多。而《人才空间开发实证研究》卷,上起1987年7月,迄于2006年9月,时间跨度达20年之久。叶先生于195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地理学是他的老本行,在这两卷论著中叶先生把他的专业优势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从篇幅来看,这两卷论著的字数达55万字之多,占《文选》总字数的29.41%。

《人才思想史考略》卷,上起1982年12月,下至2009年9月,时间跨度达27年之久。该卷共分中国人才思想史考略、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研究、附文3部分。叶先生虽然不是历史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学者,但他在人才史学研究方面的功力较深、成果丰富。其奥妙在于他“肯下功夫”。他舍得“花半年时间”,去完成“近2万字的《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粗略考察》、《中国近代人才思想的发展》的写作任务”[2]。收入该卷的《列宁人才思想研究》是国内该领域的第1本专著。

2 叶忠海治学的研究方法

虽然人才学、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都是新兴学科,还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大多是从其它学科借鉴、移植而来,但叶先生的借鉴和移植有他独特之处。纵观叶先生治学全过程,主要使用了以下4种方法。

2.1 综合归纳法

叶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比喻说:“每一学科犹如一棵树,在地面上看,两棵树相距很远,但如向地下挖掘下去,两棵树的根系往往是相通的。[3]”叶先生认为,“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属性及其应用研究的特点,规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是综合的。在现代科学发展整体化趋势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综合就是创造被体现得尤为明显。[4]”30年来,他成功地实施了“围绕主题,多方吸取,为我所用,善于综合,自成体系[4]”的研究策略,走出一条综合研究之路,完成了多项跨度极大的国家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工程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开发研究》就是典型一例。课题组充分吸取了水电工程、自然地理学、管理学、人才学、预测学等于一体的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鉴定专家认为:“开创了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集水电工程、人才开发和建设管理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先河”,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该项研究成果获上海市1994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2.2 学科交叉法

叶先生十分善于在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内在需要的结合点上大做文章,运用学科交叉法开辟新的疆域、创建分支学科。他把人才学与教育学嫁接创建了人才教育学、教育人才学,他把人才学与地理学结合构建了人才地理学,他把人才学与策略学联姻创立了人才资源策略学。他说:“比如人才学和地理学,你看上去远得很,但是你把它结合起来的话,里面有内在联系,你能够找出这看上去是距离比较远的这两个学科的共同点,这就是学科的创新。”同时他还在学科的边缘区选题。如他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中国东南部丘陵山区人才开发和教育改革综合研究》,即在自然地理学、管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边缘地带交叉处开垦。

2.3 调查研究法

叶先生认为,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其应用研究要获得成功,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只有深入社会实践,其应用研究才有可能有所作为。[6]”在叶先生看来,调查研究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叶先生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为写《人才学概论》一书,他和他的同事组织调查了华东师范大学300多名不同专业的教授、讲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成长情况;为撰写《女性人才学概论》,先后到山东、江苏、云南等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查;为完成项目《新时期中国女性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叶先生组织人员问卷调查了上海、福建、山西、湖南、内蒙古、广西6省、市、自治区3000多名副处级以上女领导干部。再如为撰写《人才地理学》一书,他虽未像徐霞客那样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中国的名山大川,但他却“在历时三年的研究中,[7]”分别对新疆、甘肃、云南等省区作了实证研究,完成了多份省区人才资源空间分布和开发研究报告。

2.4 统计分析法

首先,研究取样范围宽阔。据笔者统计,在他承担的10个国家、省部级人才研究项目中,全国性或横跨省区的项目有6项,其余4项是研究上海市的人才问题。就是研究上海市人才问题的项目也是将其放在全国视野下去展开,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十一五”人才发展思路研究报告》,更是将其放在世界五大城市群这样的国际参照系下深入开展研究。其次,充分利用统计图表技术直观反应数量变化。《文选》中共用统计图72张、统计表264张。据笔者统计,在《三峡工程管理模式及人才开发的综合研究报告》中有统计表36张、统计图18张。一部仅21万字的《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一书中,就有统计表104张、统计图6张之多。再次,数量分析入木三分。叶先生十分注重通过人才数量分析来把握其发展规律。早在1985年的《人才科学考评研究》一文中,就开始探讨设置人才考核的指标体系,通过建立人才科学考评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将定量考核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来综合考评人才的方法。在《上海市人才区划及其开发比较研究报告》中,就更是把统计分析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从上海市的产业布局出发,通过对人口人才密度、面积人才密度、人才当量系数、主导行业人才集中度、地区人均GDP、地区主导行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充分认识和揭示了上海市人才空间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3 叶忠海治学的个性特征

198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巨轮驶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叶先生的治学活动历经了这一时代的全过程,他的治学步履既深深刻上厚重的时代烙印,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

3.1 穿插推进 不断填补空白

从研究路径来看,身栖两大学科,在人才学与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两大处女地带反复穿插拓荒。1980年初,他还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以异常的热情投身于人才学研究。尔后不久,他调到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处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华大地迅猛掀起自学热潮和成人教育热潮,叶先生不失时机地将其研究领域扩展到成人教育学。于是便有了他主编并主笔的《成人高等教育学》问世。到了1988年,飞速发展了10年的人才学,需对它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叶先生再次将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作为研究重心,及时组织高校人才学界的同仁们编写“人才学教学丛书”,并主编主笔《普通人才学》、《教育人才学》。时间推移到1995年,为适应成人教育学系统化的需要,叶先生又将精力集中于成人教育学研究,推出“成人教育理论丛书”,独著了《大学后继续教育论》一书,并主笔《成人教育学通论》一书。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入世之后世界各国之间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凸显的人才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人才战略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在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徐颂陶的领导下,叶先生又会同王通讯先生不失时机地组织人才学界的精兵强将编写了“新世纪人才学理论丛书”12种,并具体主编了《人才学基本原理》一书[7]。同时,21世纪之初的中国国情又给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因此,叶先生又组织编写了《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和“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丛书”等。不难看出,叶先生就是一手抓人才学研究,一手抓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研究,通过人才资源开发把两方面串起来。从总体上讲,他的研究视线始终在人才学与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两大学科之间不断穿插,在不断穿插中又不断填补空白。叶先生的学术研究呈现出人才学与成人教育学、社区教育学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推进态势。其次,从研究成效来看,新著迭出、佳作不断。由于众所周知的“文革”因素,荒废了叶先生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学术青春,虽然他42岁才出版第1部著作《人才学概论》,但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1980~2009年这30年里,他不仅撰写论文121篇,平均每年4.03篇,而且完成著作、研究报告47部(项),平均每年1.57部(项),著作、研究报告平均生产周期为1.42年。他年年均有论文发表,除6个年度(1980、1982、1983、1986、1988、2002)外,其余年度均有著作、研究报告产出。叶先生笔耕不辍不仅高产,而且多部著作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再次,从最佳创造期来看,创造波峰期峰台凸现、时段较长。叶先生30年来的学术生涯中,有3个创造波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1984~1987年(45~48岁)的次高峰。叶先生经过1980~1983年4个年度对人才学和成人教育学的深入研究和积累,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创造高峰期。在这4年中,完成著作、课题6项(部)。其上乘之作《女性人才学概论》就在这期间完稿出版。第二个高峰期是1990~2001年(51~62岁)的高峰平台。在这12年中,他完成著作、课题26部(项),占著作、课题总数的55.32%,平均每年高达2.16部(项)。其代表作《普通人才学》也在这期间推出。第三个高峰期是2004~2009年(65~70岁)的次高峰。在这6年中,他完成著作、课题12部(项),真可谓宝刀不老,他在65岁以后还以平均每年2部(项)的速度生产著作、课题。

3.2 凝聚同仁 组建研究“同盟”

以学会为载体,组织专业人士建立学术团体。他先后发起组建了4个学术团体: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其前身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教学研究分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及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推进学习化社区专业委员会。其次,以著述为纽带,组织同一学科专家构建专业型“联盟”。叶先生善于调动同一学科的同仁、同事的力量集中优势兵力突击攻关完成著述。据笔者统计,在他公开出版的47部(项)著作、研究报告中,主编、牵头合著并主笔著作41部(项),占总数的87.2%,独撰著作6部,占总数的12.8%。如《人才学基本原理》一书就是将全国的人才学专家召至旗下集体撰写而成。再次,以课题为桥梁,组织多学科专家构建混合型“联盟”。叶先生也十分注意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联合攻关。在他主持的12项省部级以上的人才学项目中,其课题组大多采取由多学科专家、行业领导、业务专家组建而成。如《推进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就组建了由苏、浙、沪的人才学、经济学及人事、劳动保障实际工作者构成的课题组。《三峡工程管理模式及人才开发的综合研究》就组成了人才学、自然地理学、水电工程、管理工程等专家学者的联盟。

3.3 服务社会 研究联系实际

理论研究与国家特大型重点建设项目紧密结合。叶先生虽然身处高校,但他却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书斋型学者。他以理论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想到自己怎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点什么。如,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前期研究项目《三峡工程管理模式及人才开发的综合研究》就属国家攻关课题子课题。其次,理论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项目《推进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和《上海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研究》,均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展开的科学研究。再如他承担的上海市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上海市构筑人才资源高地人才培训政策体系研究》中,提出的用“五高”概括“人才高地”内涵的观点,不仅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采纳,而且被上海市人事局作为上海市“人才高地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再次,理论研究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叶先生牵头承担的10个国家及省部级人才研究项目均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关。如1987~1989年《关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培训研究》、1993~1997年《新时期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1999~2001年《上海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成长和开发研究》等等,都是针对当时我国的学术带头人、成人教育人才、女领导人才的成长和开发现状而展开的深入研究。

3.4 传承薪火 培养学科人才

传道授业,大力培养人才学教学科研骨干。一是及时培训高校人才学教师。1988年夏,叶先生以人才学教学研究分会筹备组名义开展了“全国高校开设人才学课程及其师资状况”的摸底调查。随后先后举办了2期人才学师资进修班,培训人才学骨干师资近百人。第1期于1989年7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代表16所高校的l7名教师参加了进修班,系统学习研讨人才学基本理论。笫2期于1991年5月在上海空军政治学院举办,内容是政工人才学,共有70多位高校教师参加。经过叶先生及中国人才教学研究分会多年的苦心经营,在人才学界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学教学队伍不断壮大。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高校已经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人才学师资队伍。二是出任全国人才学讲习班主讲教师。从1983年开始,中国人才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期被称为人才学界的“黄埔军校”——人才学讲习班,并且坚持了10余年之久。从第1期上海开始,一直到11期,叶先生都是主讲教员。其次,挂靠培养,创造条件开展人才学研究生教育。1988年,叶先生同刘君德教授携手“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开设了‘人才地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8]。1992年他同桂遵义教授合作在史学理论专业内开拓了“人才学基本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1994年他又在成人教育学专业内开拓了“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人才地理研究方向紧紧依托国家项目,把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尔后便在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中心的人才地理学研究群体。再次,甘为人梯,全力提携人才学新秀。叶先生在人才学界德高望重,大多数同辈学者得到过他的帮助和支持,后辈学者无不获其关爱。由他主持的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十分注重为中青年人才学者的成长搭建平台,每次人才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奖均规定:教授和60岁以上者及退下来人员不参评。自2005年11月在桂林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学论坛”开始,就尽可能地安排中青年人才学者在会上发言。筹划已久的“中青年人才学者论坛”将于2010年启动,以便进一步发现、培养人才学的学科人才和最大限度地吸收青年才俊加入到人才研究队伍之中。

4 结 语

《叶忠海人才文选》编辑印刷的质量较高,若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笔者认为瑕疵有3:一是可能因入选标准过于严格或篇幅所限,漏掉了一些应该选入的论文。如发表在《中国人才》2004年12期上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一文未能收入实在可惜。二是《文选》各卷仅有卷名而未标卷数,引用较为不便。三是极个别地方校对有误。其实笔者在这里所指不足纯属鸡蛋里挑骨头,这些白璧微瑕并不影响《文选》作为大成之作而传之后世。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叶忠海人才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叶忠海.人才学引导我前进[M]//叶忠海.人才思想史考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

[3]叶忠海.人才学引导我前进[M]//叶忠海.人才思想史考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0.

[4]叶忠海.关于开展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几点认识[M]//叶忠海.人才思想史考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5.

[5]朱荣林.综合鉴定意见[J].国际科技经济社会研究,1993(增刊):3.

[6]叶忠海.关于开展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几点认识[M]//叶忠海.人才思想史考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4.

[7]丁进.人才学与成功学的比较[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1):8-10.

[8]叶忠海.前言[M]//叶忠海.人才地理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猜你喜欢
叶先生教育学人才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人才云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透明独木舟
赌一个未来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