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用凯,赵银斐,田 巧,杨 帆,单龙成,刘文文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现实社会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强调大学生要拥有积极向上的政治素质和价值观念。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009年6月,团中央在京召开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部署培训会,实施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试点工作主要面向四类青年群体,即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在对大学生引导方面,团中央总书记陆昊强调,既要向他们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又要善于引导他们对不同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比较。这一政策的提出,让我们在认识到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重要性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1]。
武汉市共有各类高校100多所,其中部属院校7所,省、市属院校共70多所,独立院校近30所。调查的对象选取了不同批次、不同特色的高校,如既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属重点大学,也有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省属大学,以及航海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等高职高专、独立学院。并且尽可能地覆盖到文科、理工、农业、医学、体育、艺术、职业教育等专业方向,因而能够较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出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不同程度的思想状况,也使得此次调查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武汉市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不仅仅能够反映武汉市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同时也能够大致地反映全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在被访高校随机抽样,取样对象和数量基本保证可以代表在汉大学生。共发出问卷1206份,回收1204份,回收率为99.83%;有效问卷1178份,有效率为97.84%。
政治观主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它关系到人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2]。而价值观则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诸如信仰、信念、理想、追求等都包括其中[3]。价值观支配和调解着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价值观也包括政治价值观,文中为了探寻和区分大学生思想的需要,我们所讲到的价值观不包括政治价值观)。因此,一定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状况,其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衡量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两个重要尺度,并成为构成大学生思想的现实基础。所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着重从大学生政治观与价值观两个角度来观察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
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政治观呈现出政治评价趋于理性,政治关注热情高,对政治发展前景乐观的特点。
2.1.1 政治评价趋于理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作为一个思维比较开放,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政治评价基本都能够趋于理性,例如,大部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表示理解并予以支持。当被问及对国家实行“基层民主政治”这一政策的态度时,除了有7.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切实关注过之外,有高达76.7%的大学生对这一政策持肯定态度,并认为这一政策自实施以来,有效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另外,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在近年来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上,党的应急应变能力得到了肯定与赞扬。如对于应对2008年南方雪灾及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有高达81.9%的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所做的相关工作表示肯定。
2.1.2 政治关注热情高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够对一些政治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当被问及“大学生有无必要了解国内外时事”时,有高达99.4%的同学都认为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其中有44.7%的大学生认为了解时事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度;26.8%的大学生认为关注国内外的时事是一种责任,这体现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2.1.3 对政治发展前景乐观 就中国政治发展来讲,中央政府会根据国内外环境和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政策,但基层在执行和实施这些政策时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政策的异化,甚至产生了背离民众意愿、损害民众利益的结果。在访谈中,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政策在上传下达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比较严重。譬如基层选举,很多大学生提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地方政府和少数人操纵选举的现实状况,显然这是一种中央政策指导与地方具体实施之间的矛盾。但在一些大学生看来,这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当前大学生往往对中央政策持肯定乐观态度,积极地肯定中央所作出的努力,赞扬党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肯定基层民主的发展。
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而在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思想等精神层面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神、鼓励性话语和一些教学技巧都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微课设计者们在设计微课时,受制于时间限制往往没有情感交互单元,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距离感和无助感,也削弱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价值观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思想状况,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形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价值观主要表现在思维层面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现实维度中的就业取向三个方面。其具体表现为:
2.2.1 理想信念淡薄 在我们进行的访谈中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入党问题?我们认为作为社会主义环境下生活并且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尤其是思想积极的大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会积极争取入党;可结果却并非如此。在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入党与否都无关紧要,就算积极争取入党,那也是给自己以后的发展增加筹码,许多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今后找工作有好处才加入,而真正从内心深处信仰共产主义并能主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学生不多,入党只是手段,与国家、社会、人民、无私奉献这些词汇都无关。
2.2.2 价值取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随着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大学生价值观涉及的问题也在不断扩大,功利、享乐、自由、拜金主义思潮开始入侵大学生的思想。问卷中的一道题目突出地反映了这一问题。在高尚人格、舒适生活、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拜金主义的选项中,有超过44%的大学生选择了舒适生活,28.6%的大学生选择了功利主义,这其中还包括了19.6%的学生党员,这也正好验证了大学生“积极入党”的动机,多少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与此相对的是,仅有3.9%的大学生选择了高尚人格,集体主义也只有14.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中充斥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2.2.3 就业观功利化 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就业选择,很多大学生态度明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59%学生毕业后选择到沿海工作,23%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西部地区,另有18%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到中部地区就业。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能去东部沿海地区就不去中西部地区,能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就绝不下基层。择业观中充斥着个人主义色彩,多数人选择东部沿海的原因在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政策优惠,有着更多的机会。一方面比较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东部地区的生活水平都要远远优于中西部地区。另外,当有的同学被问及选择西部的原因时,他们坦言,东部沿海地区竞争压力太大,自己可能很难适应东部沿海的快节奏与强竞争,不如抓住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借此来发展自己。对这个结果我们感到很遗憾,因为在这次调查中,有76.7%的同学来自于中部地区。可最终选择毕业后建设自己家乡的只有12.7%的同学,这也反映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
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是:网络、社会、学校、家庭,见图1。
图1 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49.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因素是影响其政治评价的主要因素,另外更有高达90%的大学生平时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时事政治。通过访谈发现,网络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地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但是其中的信息因来源不同而导致观点各异,这很容易给政治观、人生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一种模糊的认识,让大学生难辨是非。尤其是网络上披露的一些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负面信息很容易让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产生失望情绪,最终导致大学生将自己隔离于政治之外。由此可见网络信息在给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一种远离政治、远离社会甚至避世的消极想法。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就国家的政策法规,社会的经济、道德、文化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同时对一些事情进行批评或揭露。正如调查显示,有48.6%的大学生都认为影响其思想政治状况最大的网络因素是网络评论。然而,因为网络的广泛与自由性,很多大学生也会在网络上肆意地发表一些偏激的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这就很容易对其他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有些大学生不关注生活现实,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对政治不屑一顾,对现实生活也是冷漠视之,因此也很难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4]。
图1也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仅次于网络因素,高居第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种种社会现象来表现的。由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面建设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动,这些社会存在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意识,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政治观和价值观[5],另一个方面,长期处于较为单纯环境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但社会阅历不深,缺乏实践经验,政治认知能力与政治评价不够成熟,以至于他们尽管思想积极但缺乏理性,勇于认知但容易极端,其政治观与价值观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而改变。
当然,积极的社会现象产生更多的是积极的思维。在访谈中,在谈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时,不少大学生表示,以前觉得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过于形式和空洞,但现在不这么看了,究其原因,大部分同学提到了一个词——“2008”。在2008年雪灾、地震等事件中,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肯定,其中只有不到4%的大学生觉得那是形式主义。我们还听到一些大学生把救灾中的温总理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相比较,认为他是继周总理后又一个伟大的人民总理。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温总理的肯定,这更是对整个共产党人的肯定,对中国政府的肯定。这说明一个正面的社会现象能够影响大学生产生形成积极、理性的政治观。
与此相对,负面的社会现象阻碍着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了解发现,负面社会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程度要比正面的社会现象大的多。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特权现象、腐败问题,以及关乎每个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压力问题、岗位不稳定性问题等深深地影响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不仅对当前的政治出现模糊、错误的认识或者选择冷漠、逃避态度,而且在价值观上更加追求功利和实用(这一点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就可以看出来)。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的改变往往取决于一个非常小的因素,特别是负面因子,这是一个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如加入学生会不是看能力而是靠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将这种不公平现象泛化或者牵连到学校、党组织和社会的腐败。
学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网络因素与社会因素,只占4.4%,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后来经过访谈发现,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影响不高主要源于学校的一些因素在学生心中已经很难产生影响。当前学校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要因素就是学工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师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而这两点在大学生看来效果不佳:一个方面,学校在课堂教育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仅有4%的大学生是通过专业课老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了解时事政治的,3%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对政治评价的因素来源于老师。而对于承担了塑造和引导大学生思想状况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兴趣。这是因为目前政治课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和说理不深的缺陷;与此同时,部分授课老师授课方式较为呆板,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课堂气氛太过严肃[6]。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不完善,形式主义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由于当前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这些情况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会引发种种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而很多思想教育引导只是滞于形式,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问卷中,46.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一般,11.7%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32%的学生认为形式主义严重,收效甚微。
在调查中我们曾访谈到一个来自江西的学生党员,他的谈吐中透露着对党的深深的崇敬情感,他说他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强烈地感受到党的伟大精神,从小就热爱党,敬爱那些为了中国革命而奋斗终身的革命前辈,这些情况至今未变。由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发现有2%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对政治的评价的因素来源于家庭。虽然比例上较少,但是程度很深。而且家庭的影响一旦形成是很难被其他因素改变的。因为大学生在政治观价值观不成熟的情况下,很难产生自己理性的判断,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最受信任的父母、家庭自然能更容易且更深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另外我们发现,大学生认为家庭因素最能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是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其他成员的政治观,分别占34.7%和24.2%。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有了初步了解,对于如何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两个大方面来寻求对策。一个是从外因的角度,即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社会因素;另一个就是从内因的角度,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具体地讲,在外因方面注重网络、社会、学校、家庭的建设[7],在内因方面注重学生自身的建设。
一方面,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规范网络参与者,尤其是网络信息提供者的网络行为,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及时查处一些虚假负面信息以及反党、反国家、反社会的信息,并且认真贯彻实施相关法律,加强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做到网络信息的公开化、客观化。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提出,网络信息缺乏客观性,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网站,信息以正面为主,有些甚至是夸大的正面宣传;而对于一些负面的信息则予以封锁。这就导致了主流官方网站的尴尬,使得部分大学生不愿意相信这些比较大的网站,从而给一些缺乏真实性的小道消息以可乘之机,让大学生乐意和更有兴趣去接受这些负面信息。因此,党政有关部门应该以更加客观的姿态来传播各种信息,做到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特别是对于一些属实的负面信息也应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报道,让网民能够正常获取客观的信息[8]。
前面提到,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状况,尤其是一些负面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误导的严重性。因此,加强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减少社会负面现象的发生显得尤为迫切。第一,纵观社会上大学生关注的一些负面现象,大多是来自于党和政府一些政策在具体执行中的不足引发了公民的误解甚至抵制。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与社会建设。首先应减少甚至是杜绝党和政府的腐败现象,在大学生心中树立党员的廉政的光辉形象。其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化社会环境,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另外,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建立一个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流通,从而加强对公民的政策解释与政策引导,减少公民对政府的误解,树立良好政府形象[9];第二,国家应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从法律的角度上规范社会主体的行为。比如国家应加强对一些企业的监管。在调查中,有15.4%的大学生认为“三鹿奶粉事件”是由政府宏观调控滞后造成的。因此,国家的监管,尤其是事前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减少社会负面事件的发生。加强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高校是与大学生发生最直接联系的环境之一,并且在很多方面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因此,学校相对于网络、社会等因素而言,是最容易调整并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与价值观的,所以高校需要积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和授课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和改善教学环境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优化授课方式,让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和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领会有关思想理论的精髓,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10]。其次,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社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实效,帮助学生在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并以此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第三,大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良好环境。注重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开展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的思想素质。
和学校一样,家庭是与大学生发生直接联系的又一重要环境。虽然大学生在求学阶段与家庭的联系较少,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社会,作为社会生活基本单位的家庭,都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这是家庭的基本社会职能”[11],正像前面提到的,家庭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影响的程度很深,并且具有一种其他因素所不能具有的稳定性。因此,从家庭的角度来培养和改变大学生的政治观显得相对比较容易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从家庭、尤其是从父母的角度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如作为父母应多关注些时政大事,多加强些理论书籍报刊的阅读。在平时生活中应保持理性的政治观、价值观,以此来积极引导子女思想的成长。
外部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固然重要,但作为主体的大学生自我提高显得更为重要,将外部积极条件内化为自我修养是改善当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环节。首先,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并广泛深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将课本上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纯洁思想,不仅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同时为更好地运用理论、付诸实践做好铺垫。其次,要关注时政新闻和关注社会现实。通过对时政新闻和社会现象的的关注来开拓视野,认识社会和分析社会。再次,要多参与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要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的,只有将课本内容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理解各种理论,并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的趋势,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好的。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政治观上存在着政治态度有些偏激、政治理论水平较低、政治觉悟有待提高等问题;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等现实问题。
从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因素,既有教育主体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当然也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可以说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引导和解决,应该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建设。我们希望,这次调查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老师、学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工作者的一些思考,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形式化、僵硬化,而是能够真正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地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立红.共青团中央:以求真务实精神做好引导青年工作[N].中国青年报,2009-06-12.
[2]万斌.政治观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3.
[3]陆建华.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及其取向的演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43.
[4]李晓梅.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25-227.
[5]王晓昱.重大社会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21):311.
[6]牟兴,舒先林.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2):45-48.
[7]封希德.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83-186.
[8]陆宝忠.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7-109.
[9]张慧.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责任政府建设探析[J].理论学刊,2009(1):100-102.
[10]李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道德的重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38-39.
[11]陆平主.教育学基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