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鸿利,王志杰,张桂荣,翟云起,王春丽,刘丽英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53)
眩晕和颈椎病关系密切,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也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以眩晕、头痛、恶心、呕吐为特点,甚者会突然昏倒,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今年来,该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因此有必要寻求对该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笔者通过整脊配合药物疗法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病例资料均来自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患者,共180例。
①符合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X线摄片显示寰枢关节齿状突两侧块间隙不对称,C2棘突偏歪,或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颈椎生理弧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1-2]。③TCD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足或椎动脉狭窄。
排除耳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心原性眩晕以及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21~73岁,平均49.2岁;病程1~180个月。对照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25~70岁,平均47.1岁;病程2~19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采用整脊配合药物疗法。整脊具体操作如下,操作时患者坐位,术者站于背后,一手扶住头颈,一手以拇指检查颈椎关节或横突的偏歪情况,结合颈椎X线正侧位片及患者的症状,判定需要整复的位置。以C6棘突左偏为例,术者以左手拇指按压在C6棘突左侧,其余四肢张开托住患者枕部,右手屈肘,托住其颞颌部,用术者前胸固定患者后头部,然后缓慢地用右手带动头部向右方旋转,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右手突然快速向上牵引,左手拇指同时在偏歪的棘突上向中线推压,此时会出现一声或数声弹响声,提示手法复位成功。同时配合金纳多注射液15 ml,每日1次静点。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金纳多注射液15 ml,每日1次静点。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显效:颈椎活动大致正常,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等临床症状好转;好转:临床症状有改善,但颈椎活动仍受限;无效:颈椎活动范围及临床症状均无改善。
所得数据应用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颈性眩晕发病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3]。现代医学认为有三种颈性眩晕的原因,①椎动脉痉挛或受压:因不同原因的刺激使椎动脉在走行过程中发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4]。椎动脉受压、刺激而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②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部交感神经会因刺激而产生椎-基底动脉缺血[5]。因受激引起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使前庭迷路缺血,出现眩晕症状[6]。③颈椎失稳:由于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椎体间位置发生异常改变,使椎体随头颈部活动而前后错动,引起椎动脉牵张、扭曲,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产生眩晕。因此治疗本病主要是消除椎动脉的痉挛和供血不足,扩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线,缓解血管神经的压迫及刺激,消除肿胀,分离粘连以及调整和加强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1]张伟中,贾立红,袁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螺旋CT、彩超及颈椎横突孔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48-49.
[2]张建华,张其云.颈椎项韧带钙化的X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10):1907-1908.
[3]张清,孙树椿,童大伟.椎动脉Ⅱ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结构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9(3):30.
[4]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167.
[5]于腾波,夏玉军,周秉文.交感神经因素对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2):157.
[6]牛宁奎,冯世庆.椎动脉三维CT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0):77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