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闻丹
尽管2009年世界经济寒风凌厉,但浙江旅游业却春意融融。截至2009年11月份,浙江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2331亿元,同比增长19.5%,比2008年同期增长水平提高了9.0个百分点。尤其是出境旅游火爆,2009年1-11月出境游人次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53.7%。
有钱了去旅游,旅游增长弹性大大高于1,是浙江当前消费高级化的一个重大特点,由此也构成了浙江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劲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投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发展,也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良好作用。分析近年来浙江旅游业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旅游业发展居全国领先行列。据统计,2009年3季度,浙江接待入境旅游者411.2万人次,比第2名的江苏省仍多出21万余人次,居全国第1位。若按美元6.83的汇率估算,预计2009年全年将实现旅游总收入277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旅游业已经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火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旅游产业刺激政策的实施,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推动了浙江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环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交通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扩大了浙江的国内客源市场;同时,浙江出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长较为突出,2009年1-11月同比增长较上一年度提高近两成。如果说国内旅游更多的反映了其他省份居民的消费能力,那么出境旅游则彰显了浙江居民强劲的消费力。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外汇收入增长速度较往年相对较慢。2009年1-11月,全省旅游外汇收入30.2亿美元,同比增长仅7.9%,较2008年同期下降6.8个百分点。导致入境旅游增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金融危机影响,外国人腰包“缩水”。然而,这一现象并未导致浙江入境旅游的实质恶化,“诗画江南、山水浙江”依然有浪漫一回的意义。
近日,国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频出,把旅游业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浙江旅游业发展也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须紧跟国家步伐,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
首先,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挥浙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的必然结果。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翼,北有古镇运河风光,东有海洋佛教资源,中有文化商贸基础,南有无限山水风情,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
其次,加快旅游业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浙江人均GDP已超6000美元,按照国际上旅游业发展规律,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消费快速发展阶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年均国民出游已达7—9次的水平,浙江居民旅游消费潜力十分巨大。
最后,加快旅游业发展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带动房地产、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等多类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对一、二、三产业全方位的“催化作用”。
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还在于积极利用浙江地脉、文脉,开发显示鲜明地域色彩的旅游产品。
第一,依托浙西南以及临安、安吉等地生态环境优良、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夏季气候凉爽等优势,着力打造南方地区的“避暑度假之都”。人均收入大幅提升之后,度假旅游已成为消费增长热点;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占全部人口的15.6%,具有较强的避暑度假意愿;全省至今尚无可以容纳大量老龄人口的避暑度假区域。避暑度假产业作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相信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第二,着力吸引港澳台等地游客来浙江旅游。发挥浙江与港澳台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贸相连”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港澳台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巩固其作为浙江出入境旅游第一大市场的地位。巩固以观光、探亲访友、寻根问祖为主的中老年市场;开发商务旅游市场和传统节日旅游市场,提高港澳台学生和青年到访人次。
第三,全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浙江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思路开发旅游项目,提高浙江旅游在海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推动浙江旅游国际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