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林,张义智
(1.山东省茌平县人民医院,山东茌平 252100;2.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淄博 255400)
脑梗死目前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本科2008年2月~2009年5月,采用珍龙醒脑胶囊治疗脑梗死30例,与步长脑心通治疗30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60例均为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平均(59.5±11.5)岁;对照组 30 例,其中,男 13 例,女 17 例,年龄43~80岁,平均(58.3±12.6)岁。 两组既往史、体征、伴发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给予激化液加25%硫酸镁10 ml,兑入灯盏花素注射液20 ml(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33225,黑龙江飞峡制药工业有限公司),静滴,1次/d,3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珍龙醒脑胶囊3粒/次,3次/d,连用1个月;对照组: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次,3次/d,连用1个月。
治疗效果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应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3.0,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治疗30 d后评价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n)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该组织坏死、软化,主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AS)有关[2],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异常密切,而载体脂蛋白(Apo-CⅢ)在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3]。老年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多发。中医认为该病多由气虚血瘀、肝阳上亢、化痰生风,痰瘀交结,阻抑气血运行而成,治疗当以益气、通络、逐瘀为主。珍龙醒脑胶囊中主要含有珍珠、紫檀香、西红花、诃子、塞北紫堇、冬葵果、短穗兔耳草、余甘子、麝香、人工牛黄、木香等成分。其中,珍珠可以镇肝熄风、养阴潜阳,紫檀香能行气温中,西红花能活血化瘀,诃子能敛肺降气,而塞北紫堇、冬葵果、短穗兔耳草、余甘子、麝香、人工牛黄、木香等可以理气化痰、醒神开窍。诸药合用,可以活血化瘀、开窍醒神、化痰、泻热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珍珠含18种氨基酸,其中七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氨基酸对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此外珍珠还含有微量元素类、钙类、牛磺酸、小分子活性肽、卟啉及金属卟啉以及维生素B族。紫檀香含挥发油,其主成分为α及β-檀香烯、檀萜、檀萜酮、α-檀萜醇、檀香酮、檀香酸、檀油酸,另外还含檀香色素、去氧檀香色素等;紫檀香能行气温中,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胸痛、腹痛、胃痛食少。西红花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胡萝卜素及其多糖苷类,具有利胆保肝、抗肿瘤、增强记忆、降血压、抗血栓、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西红花花瓣的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麻醉雄性SD大鼠平均动脉压(MABP)有降低作用,且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于水提取物,但它们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提示提取物的降压作用主要与其影响外周阻力有关;西红花的热水萃取物对凝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腺苷,可延长凝血酶原的生成时间和活化时间,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加速尿激酶和纤维蛋白酶的活性,因而可以降低全血比黏度[4]。诃子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三萜类、酚酸类、脂肪族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维生素、酶等,具有强心、抗氧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作用。诸药共用,可以溶解血栓、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度、扩张微小动静脉、降低脑血管通透性。最终减少自由基损伤、提高脑灌注、保护脑细胞、提高脑功能、改善脑梗死的预后,尤其在减少脑梗死后遗症、促进语言肢体机能恢复等方面疗效显著,而且通过本实验证明珍龙醒脑胶囊作用效果优于步长脑心通,二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43.
[3]刘皓,刘秉文.载体脂蛋白C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10(1):76-79.
[4]刘瑛,古天明,周红.西红花苷类成分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