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冰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地方性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地方高校”),即中共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域,在国家统筹安排和指导下,由地方政府投资,社会筹资兴办的属地方行政管理的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它涵盖地方公办或民办的职业学院、进修学院、成人高校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毋庸置疑,地方性高等学校通过近些年来的高速扩张,至今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板块,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主体。但这些地方高校共同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专业历史积累不够,同类高校专业设置重复,再加上在被动式扩张过程中贷款负担沉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这些地方高校面临着空前的生存与竞争压力。地方高校如何与区域社会经济的比较优势结合形成竞争力,以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形成地方学校、地方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订单式教育模式,是在借鉴德、英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形成的一种职教模式,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所谓订单教育,是指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订单式教育模式是一条达到“三赢”结局的途径,虽然这种教育模式源起于旨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初衷,不是一种培养大学“全才”的模式,而且存在着受企业需求波动影响的风险,但综合分析其利弊,笔者认为其产学结合、产学互动的教育思路是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的一条有效资源配置方式。本文拟探索订单式教育模式实施的载体——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际质量方面,已具有其独特性、地方性和比较优势,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专业的选择,应当以其区域竞争力为导向。
根据特色专业区域竞争力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对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设计了一个评价地方性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初步考虑由6个二级指标构成。结合地区特色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际情况,并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和科学性,选择了21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地区特色专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特色专业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上述建立的评价模型中,教育的效益是显性指标,反映了特色专业的区域竞争力现状;教学的稳定性、生源充足性、社会发展背景、行业背景是解释性指标,可以揭示竞争力形成的原因,反映了该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成长潜力是动态指标,可以反映竞争力的时间变化特征。总之,该评价指标体系既有显示性,又有解释性指标;既有静态,又有动态指标;既能评价竞争力的现状,又能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基本上能够客观反映特色专业区域竞争力的发展状况。
采用综合评价法,即通过计算特色专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来判断一个特色专业区域竞争能力的高低。在评价分析中,首先,对各高校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均以相应的地方各高校数据的平均值为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是第i个高校第j个变量值;是第j个变量的区域平均值;Iij是第i个高校第j个变量相当于区域平均水平的标准化值。Iij大于1,表明竞争力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反之则反是。在此基础上,通过6个分项指标构造特色专业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CMP)。在计算特色专业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时,采用等权重加权平均方法,n取值为6,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若本校特色专业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CMP)处于区域高校前三名,则该被评估专业宜被选定。
1.课程设置。订单式教育模式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适合工作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目标工作岗位的生产任务、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等进行分解,设置不同课程模块,并贯彻职业规范和教学大纲双重要求。每个模块中又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发展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2.师资配置。“订单”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理论教师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求他们把知识转换成学生的能力,必须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对实习教师则要求他们有精湛的技艺,同时还要求他们是多面手。我国目前的地方高校师资队伍中,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还比较欠缺。要改变这一现状,可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充电”,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也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传授实践技能,使工程师、技术员和教师双向流动。
3.教法转变。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任务趋动、案例法、角色扮演、操作训练、现场教学、讨论式、行为引导法等转换;教学手段要由“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要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兼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以及企业生产现场转换。
4.教学组织。课程教学要实行学分制。专业总学分、必修知识学分要固定。将专业依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细分为不同工作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方向的需要选修达到学分要求的课程(包括课堂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形成既有扎实专业共性知识、又有特色非共性知识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
5.实习教学应实行轮岗制。以四年本科教育(八学期)为例,第一至第四学期为基础阶段,学生上一周理论课后再上两周实习课,这样交替进行。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尽快地运用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第五至第八学期在学校上两周理论课后应再到企业参加四周生产实习。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4到8周更换一个岗位,一般每个学生能在企业更换6到8个岗位。如果在企业的多个岗位进行了锻炼,学生就能掌握多种技能,毕业时就业面就比较宽。第六学期学生又回校参加综合练习和毕业考试准备。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把在学校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好精湛的技艺,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订单培养的学生考核验收分为学校验收和公司考核两部分。学校考核实行“双证制”,不仅要修完规定学分、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而且要拿到折算为学分的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公司考核则宜实行“滚动淘汰制”,以每学期学生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为依据,对达不到订单协议中规定要求或者排名最后几名的学生实施“滚动淘汰”,经过推荐、考核,普通班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可再补入。
[1]王在勤.“订单”教育模式下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
[2]王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