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俊,刘 盈,丁晓岚,张建中
患者,男,47岁。因左足部皮疹35年于2009年7月22日就诊于我科。患者于35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底出现一直径约2.0cm×2.0cm大小隆起性的皮疹,无不适及破溃,后皮疹渐扩大,表面有油腻性黄色结痂,可剥除,伴轻微疼痛,20余年前于外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皮损,术后伤口愈合不佳且皮损范围进一步缓慢扩大至整个足底部、足侧缘以及足背部前端,伴有糜烂、溃疡、渗液和疣状增生,同时出现趾甲肥厚,但无疼痛及行走障碍,未予重视。一个月前患者因外伤后左足部出现红肿疼痛,于外院予抗生素等治疗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同时行足部皮损病理检查提示为感染性肉芽肿,考虑为着色芽生菌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等治疗十余天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患者病程中无午后低热及夜间盗汗,无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无其他慢性疾病,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跖前端水肿,呈疣状增生,表面覆有黄色厚痂,粗糙不平,厚痂中间可见裂隙,挤压有黄色液体溢出并有压痛,中央可见大片的糜烂、溃疡,基底肉芽组织增生;足跖后部及侧缘、足背前端可见疣状增生物、色素沉着(图1)。切除左足背内侧缘组织真菌镜检及培养示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浅中层淋巴细胞浸润,可见结核样肉芽肿样结构(图2)。皮损组织行PCR检测分枝杆菌结果为阴性。诊断:疣状皮肤结核。治疗:给予利福平片0.45/d,乙胺丁醇片0.75/d,异烟肼片0.3/d口服,治疗半个月后复诊,足跖前端中央糜烂、溃疡逐渐趋向结痂、愈合,渗出明显减少(图3)。继续服用上述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定期门诊复诊。
左足跖前端疣状增生,表面覆有黄色厚痂,中央大片糜烂、溃疡图1 足部疣状皮肤结核患者治疗前皮损
真皮层结核样肉芽肿结构(HE染色 ×200)图2 足部疣状皮肤结核患者组织病理
左足跖前端糜烂、溃疡逐渐趋向结痂图3 足部疣状皮肤结核患者治疗后皮损
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属于典型的外源性接种性皮肤结核,发生于已致敏的、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强免疫力的患者,好发于成人的手指伸侧及儿童的踝关节及臀部等。皮疹初起表现为暗红色小结节,逐渐扩大,形成斑块,表面呈疣状增生,可有裂隙及脓性分泌物。周围绕有红晕,表面粗糙,呈褐色,中央可自然消退,形成萎缩性瘢痕,周边为增生性疣状隆起。皮损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可数年或数十年不愈。诊断可依据皮损特点、组织病理或组织PCR检测皮损内结核杆菌来确诊,有时需要多次皮肤活检或给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1]。尽管目前PCR方法检测皮损内结核杆菌已成为快速且敏感的手段,但由于本病皮损内结核杆菌量少,或者皮损内结核杆菌分布不均匀,因此PCR检测结果也常呈阴性[2]。本例患者皮损持续30余年,无自觉症状,此次组织病理有典型的结核样肉芽肿结构且抗结核治疗有效,故可以确诊。我国罗娜曾报道一例足背部疣状皮肤结核[3]。本病主要与北美芽生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疣状表皮痣、肥厚性扁平苔藓、Majocchi肉芽肿等进行鉴别。治疗上以抗结核药物为主,对于皮损较小的亦可行手术全切,并行游离植皮术[4]。
[1]Gruber PC, Whittam LR, du Vivier A. 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on the sole of the foot [J]. Clin Exp Dermatol, 2002,27(3):188-191.
[2]Arora SK, Kumar B, Sehgal S. Development of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ot-blott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cutaneous tuberculosis[J]. Br J Dermatol,2000,142(1):72-76.
[3]罗娜, 张琬, 尹锐, 等. 足部疣状皮肤结核1例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12):800-801.
[4]肖媛媛, 王爱平, 李若瑜, 等.非典型疣状皮肤结核1例 [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 (10):68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