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2010-05-18 08:55苟慧智编辑于学钧
中国三峡 2010年1期
关键词:水电水电站鱼类

文/ 苟慧智 汪 波 编辑/ 于学钧

中国水电开发调查黄河上游之环保篇

黄河流域中唯一的一块人工湿地,水天一际、鱼翔湖底;鸥鹭嬉戏于芦荡深处,山水和两岸风光构成一幅处处弥漫着江南水乡韵味的景观。 摄影 / CFP

“鱼类增殖放流站!”当从黄河水电公司的建设者那里听到这个地方,记者就感到,对于环境保护,黄河上游的建设者不是在作秀,而是在做事、做实。这感觉也在此后的采访中加深。

近年来,各界对于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了诸多疑问,甚至有极端看法。个别环保人士往往不加调查,就对水电开发嗤之以鼻,进而大加挞伐,其理由包括影响鱼类生存。

然而,记者通过近10天的黄河上游采访发现,莫不说水电开发对于生态环境是利大于弊,建设者们更是采取各种措施兴利除弊,尽可能克服水电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征程上,中国水电开发正迎来一个崭新的和谐时代。

鱼类一小步 水电一大步

8月28日上午,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苏只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因为我知道,在建设大型水电工程的同时,着重考虑土著鱼类的生存繁殖问题,这绝对是水电建设的一大进步。

这个放流站年投放能力为26万尾,主要致力于黄河土著鱼类的繁殖培育,确保这些鱼类不灭绝、有发展。

也许是怕记者把鱼的名称搞错,黄河水电公司建设公司的赵先生特意找来一片纸,认真写下这些不易写当然也不易念的鱼名,小心地捧给我。上面写着:花斑裸鲤、后唇褓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

他告诉记者,苏只放流站投资458万元。他们已经和青海省环境监测站签订合同,由环保部门进行维护,一年费用约为100万元。

对于水电生态问题,黄河水电公司董事长夏忠有着深入的理解。

他告诉记者,客观来讲,水电开发对鱼类的影响难以避免。但企业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出发,真正把水电建设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水电的有序开发和科学建设。

苏只放流站虽然摘得桂冠,但并不是黄河上游的“孤本”。

记者得知,在苏只下游的积石峡水电站,一个设计投放能力200万尾的放流站正在建设中。在黄河世代繁衍的土著鱼类,必将受到更为悉心的呵护。

不只是鱼类,鸟类也在向水电站“靠拢”。龙羊峡水电站建成后,由于加强绿化工作,引来了大量候鸟。在春季,人们站在尾水平台,可以俯观洁白漂亮的候鸟在清澈的碧波上嬉戏。

考察队员在尕马羊曲大桥段黄河里取水样 摄影 / 陈团结 / CFP

花园式电站 诗意地栖居

8月27日晚上,记者抵达公伯峡水电站才发觉,这已经是第四次了。每一次来这里都有“重大”理由,每一次来这里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第一次:安全文明施工;第二次: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第三次:集体参观。第四次:环保专题采访。因为有了第四次的专题,记者才得以真正面对这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式电站。

8月28日上午,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漫步公伯峡,所有的疲惫烦恼在一瞬间荡涤而尽。

站在公伯峡水电站坝顶,俯瞰整个峡谷,绿树环绕,碧水奔流,俊秀风光尽收眼底。办公区、生活区楼宇排列错落有序,道路两旁绿草白桦相互辉映。

装机150万千瓦的公伯峡水电站,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梯级开发的第四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也是黄河水电公司成立后滚动开发黄河上游水电资源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在公伯峡水电站的建设上,黄河水电人可谓费尽心机,下大力气。其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达1900多万元。目前,所有环保措施都已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实施完成。

水电对气候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各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对此,黄河水电公司规划发展部副主任严作宾的看法是:水库建成后,由于当地降雨量增多,“会改善局部气候条件”。

公伯峡地区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公伯峡水电站建成后,促进了库区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动物多样性的发展,荒山长出了绿草,动物也纷纷迁徙过来。

难怪,青海省政府秘书长胡先来曾感慨:“把一座大电站建设得如此漂亮,周边环境建设得如此美丽,让人不可想象!”

采访中,记者禁不住羡慕地对公伯峡的同志说:这真是诗意地栖居之地啊。他们笑而不语,继续和记者走在宜人的风景里。

黄河水电公司已经把公伯峡的经验,移植到其他水电站的建设中。

在公伯峡上游的拉西瓦水电站,他们在狠抓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同时,严格按照《拉西瓦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要求,针对水环境保护、空气污染防治、噪声控制、固体废物处理、植被保护、人群健康、水土保持等项目,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将环境保护相关条款体现在工程建设合同中,将环境保护落实到施工单位。

建设这样一个大型水电工程,必将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废水如何处理?

他们组织科研力量攻关,修建了沉淀池和临时沉淀池,使黄河水体免受污染,确保下游群众喝上“放心水”。

工程建设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弃渣,如何处理?

他们建设查曲卡沟弃渣场、右岸砼拌合区渣场、伊黑龙沟渣场等4个渣场,综合治理施工弃渣。

类似的事情不一而足: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扬尘以及施工机械和车辆尾气,采取绿化、定时撒水等防尘措施;为砂石料筛分系统等强噪声源,不仅加装隔声罩,而且在外围种植降噪防尘林带;投资300多万元,就为绿化十几万平方米的植被恢复带……

走进拉西瓦水电站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现场,看不到想象中尘土飞扬、杂乱无章的景象。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井井有条的施工秩序,整洁文明的施工环境,让人印象深刻。

黄河源风光 摄影 / 刘智勇 / DIMEI

脆弱的环境 科学地保护

著名的三江源,指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条江河的源头地区,总面积31.8万平方千米。

原生态的冰川、湖泊、溪流、沼泽,共同孕育了三条江河的生命之源,使该地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中天然湿地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

走入这个特殊的地区,能够切实体会到地质条件的古老与年轻,生态系统的复杂与脆弱。

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3]5号)。

随着三江源保护区受到多方青睐,黄河上游水电开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龙羊峡以上河段规划的16个梯级电站,不少电站坝址或位于保护区的核心区,或在试验区,或在缓冲区。

黄河水电公司规划,到2010年,水电站装机达到11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

按照记者的猜想,也许黄河水电公司会以各种途径促成电站报批,然而黄河水电公司规划发展部副经理严作宾的回答是:将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管理程序,不完成环评绝不开发。

让人忧心的是,由于过度放牧和鼠害加重,黄河上游地区环境条件已然十分脆弱。

黄河源头的野生野驴 摄影 / 陈团结 / CFP

前往黄河源的路上,草长鹰飞,碧水连天。记者被果洛草原的风景吸引,但也不时被不期而至的田鼠添堵一把。草原布满拳头大的鼠洞,简直“千疮百孔”。车行路上,老鼠则在前头窜来跳去。

本该水草丰美的草原,倒成了鼠辈的天堂。这与隔一段就能看到的“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等宣传牌形成强烈反差。

更触目惊心的是,昔日的自然宝库,正受到一系列生态顽疾困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沙化加剧、生物多样性萎缩……

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以上述问题为理由,对水电开发持反对意见。实际上,通过建设水库,可以改善气候环境,增加水的涵养能力,重新唤醒高原湖泊、沼泽湿地。从这一点来看,对三江源的保护并不会成为建设水电站的阻碍。

国家通过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也没有遗忘“水电资源丰富”的现实。《规划》指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居江河源头,河流众多,水系发育,水头高,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建设大中型水电站的优势,也可大力发展微小水电站。《规划》显示,保护区水力资源蕴藏量1692.71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中小水电344.531万千瓦,已开发5.9681万千瓦,潜力巨大。

也许《规划》为水电开发埋下的“伏笔”,会带来一个开发与保护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当然,经过了对水电人重新认识的记者相信,这个案例的主题一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源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从黄河源返程的路上,大雨瓢泼而至。不一会儿,两道彩虹闪现天空,瑰丽,奇异。路旁,羊群,牦牛群,依然悠闲。我们惊叫着,大呼过瘾。而彩虹竟然就在车前,一路导引着我们,向前。

猜你喜欢
水电水电站鱼类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里底水电站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鱼类运动会
《水电站设计》2020年总目录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水电:全力消纳富余水电 更重生态环保
水电的“百万单机时代”
长江水电之歌
俄最大水电站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