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式表达

2010-05-14 17:16杨时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1期
关键词:中国馆王平世博

杨时 万佳欢

第一次,中国在世博这个汇总世界各国创意和文化的舞台上,全方面的展示自己的“家底”和想象力。从上海地方馆到中国馆以及表演活动的舞台,来自中国民间专家和做决策的政府共同完成了这第一次的亮相。世博结束了,回头看中国在世博的表达,有哪些经验和遗憾?

以大局为重,首先保障运营

王平久的新身份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作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项目的总策划,他的工作主要是接洽各省市表演团体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的演出。

在此之前,王平久策划过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故事”。“那个活动的目标和使命相对单纯一些,就是展示中国文化曾经有什么东西。”王平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而此次上海世博会的活动内涵更加复杂。在这个当代最新科技的展示盛会上,如何呈现“中国的传统与转变”是一件需要机智的事情。“中国要想让世界了解你的文化,必须要放宽自己的视野,看世界需要什么,思维方式是怎样的。这样去传播你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不能说我有什么,你看吧——人家凭什么看?”王平久说。

在他原先的计划中,宝钢大舞台的表演和活动应该是传统和现代并存。“我们要的是发展轨迹,要的是未来,而不只是展示所谓的历史。我经常说一句话,过去很牛,你现在怎么样?”

于是他开始努力加入青年创意的内容,首先是把宝钢大舞台搭建成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样子——一张老式桌子,桌面是传统的木板,但桌腿是非常现代的铁制品。

几乎不可避免,策划团队的想法与世博局的观念产生了分歧。世博局提出:原为上钢三厂特钢车间的宝钢大舞台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厂房建筑的结构体系,以延续历史记忆。

世博局提出保留原貌的目的是“能让人们想到钢铁车间里曾经热火朝天的场景”。费心搭建的舞台在一夜之间被全部拆掉,三天后重建成原先的样子。

“中国元素的活动首先要满足上海世博局的要求。作为一个策划人来说,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王平久遗憾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最终我们也意识到团队运行184天,安全无事故,已经很牛了,还是以大局为重,把自己的一些梦想和想法压下来了。”

有遗憾的不光是王平久,在他参与世博活动的三年前,夏骏就以世博会顾问身份被邀请参与中国馆的策划会。彼时,中国馆的16字方针已经由上级领导确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这是夏骏和其他顾问需要阐释的主题。

“这都是特别宏大的哲学命题,和世博会的呈现方式是有矛盾的。”而且夏骏认为,这些命题有一些并不是中国独特的文明精髓。比如自强不息,韩国和日本难道人家不自强不息吗?再比如厚德载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假冒商品和毒奶粉,这是我们转型期的尴尬,怎么体现厚德载物?在策划会上他曾当面与相关官员提出了这样尖锐的问题。

但既定主题已经无法更改,夏骏他们能做的只是不要刻板的呈现而已。他开始带领着团队将入围方案糅合在一起。他们起初设计了一个大碗,让人们可以坐在其中穿越千年城市,从清明上河图一直游览到未来。类似的计划最终被拆解成几个部分分散地摆放进了最终的中国馆中。夏骏觉得“这样一来力量就薄了很多”。而且中国馆中最终还是出现了一组几十年来家庭生活的变迁的展览,以此展示中国社会建设的成就。

最聪明的表达方法是以小见大

相比于中国馆中的遗憾,夏骏更欣赏美国馆中举重若轻的展现方式。一些平民用幽默的方式学习中文以及表现一个底层社区女孩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社区环境的电影短片。这些都让夏骏感慨两国对展示国家文化和文明理念的不同,“中国办活动是政治性很强的,是想展示国家形象。但美国馆用特别生活化的小故事展现了美国精神,这才是特别打动人心的。”

在遗憾和修正中间寻找空间,是世博策划团队共同的方式,像夏骏一样,王平久也在努力在世博会上渗透自己的想法。比如,他在省区市传统的表演基础上做了一些“小课堂”式的互动活动。第一次是从湖南的“湘绣”开始,邀请二十多个游客和“湘绣”老师一起绣花,最终游客们可以把作品作为手机挂链拿走。后又陆续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现场教游客剪纸、活字印刷,这些逐渐成为所有馆中最有人气的活动。

在王平久看来,他的团队优势在于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知道当下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喜欢怎样的呈现方式。“很多人都以为外国人喜欢看京剧,其实不然。他们根本听不懂,他们的生活节奏跟中国完全不是一码事,他们不理解唱一句话摆很多姿势还唱不完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一搞中国传统就抬上去京剧,实在没必要。”王平久认为,“世界需要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正在奔跑的年轻小伙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很含蓄,但是在很努力地奔跑,并且给你阳光式的笑脸。不是我们过去的那种唉声叹气、茅草屋的感觉。”

其实,无论官方决策者还是民间顾问,都已经注意到了呈现方式的重要。就在王平久和夏骏为世博会方案苦恼的时候,上海市长韩正在2009年夏天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上海馆能加入一个动感体验的环节。”作为上海馆馆长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陈东于是决定制作一部高科技电影。

这部4D电影选择了“交通变革”的主题来体现市委领导的要求——上海的创意与活力。影片从最早摇啊摇的小船、马车、当当车,到最后的高铁、飞机,甚至探海、探月的幻想和部分实践。在陈东看来,“这样的电影既能表现上海城市10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6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能表现未来。”

为了与国际接轨,陈东选择了一个为《阿凡达》制作特效的后期制作团队。“我们在制作探索未来部分的时候,会跟他们一起讨论——这样一个画面、这样的欣赏习惯,符不符合国际眼光?也跟一些电影导演、制片人、甚至企业家探讨这个电影具备国际眼光、世界视野的可能性。”陈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证明,这样电影形式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上海馆的闭馆时间是会场中最晚的。晚上10点45分,陈东有时还会看到因为没能进馆而吵吵闹闹的观众。

世博闭幕之后,这部电影已经确定会被移至一个公共空间对市民免费放映。

在世博顾问夏骏看来,世博会为上海带来了有形和无形的利益,实现了执政者最初的初衷。但其中仍然留有遗憾,“我们办事过程中仍然过于举重若重。我们在传播上的误区和问题是总有一个来自高层的目标。其实最聪明的表达方法是以小见大。”夏骏在世博结束之际总结说。

猜你喜欢
中国馆王平世博
阴差阳错
耍脸
咱去机场接个人
咱去机场接个人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
给“世博”拍张照
迎世博:海宝带你游世博(六)荷兰馆和卢森堡馆
走近世博,走进石库门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