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都大阪治水不止

2010-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8期
关键词:大阪大坝日本

陈 言

上海世博会系列报道城市智慧之大阪

1970年,大阪成为亚洲第一个举办世博的城市,接着在1990年还举办了“花卉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期间,大阪馆设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内。

大阪馆的主题为“环境先进城市水都大阪的挑战”,展示面积为646平方米。该馆模仿中国人尽皆知的《清明上河图》的布局空间进行设计,展示水都大阪对环境采取的措施以及大阪的魅力。

大阪馆中展示丰臣秀吉时期繁荣景象的大阪屏风画、天正长大判以及一对大阪城天守阁的鱼虎(一种海兽)等珍贵史料的复制品,并用实物和影像介绍大阪在水和能源领域的先进环境技术。

走进大阪案例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阪之春:影像再现了大阪市民育樱、赏樱的情景,街边的樱花如彩云如白霞,落英一片的樱花雨等。除了春季的樱花外,还穿插了夏日的天神节、秋天的银杏及冬天大阪闹市中之岛的彩灯等。

走过樱花大道后是表现水都大阪的过去与现在的展示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阪治水及成为环境先进城市的过程,特别是卫星照片显示了大阪与上海在地球上的准确位置,一衣带水的近距离让两城市能够不断加深友好与理解。

大阪人千百年来与水共存,傍水而生,因水而兴

被称为“水都” 的城市在世界上为数不少,但是像日本大阪这种被多条河流绕城中心形成长方形地形的却甚为罕见。有着这种“水上回廊”独特地形的大阪被世人称誉为 “东方威尼斯”。

从大阪机场到大阪市区,需要过一条不太宽的河,日本人称之为“淀川”。日本虽然也有不少被命名为“河”的地方,但大多数河名都被冠上了“川”。和“河”相比,的确这些川都不是很宽,但水流湍急,即便是到了入海口,淀川也还是急着性子要往海里涌,一点不像黄浦江或黄河入海口那样平静。

如果是春天来大阪,顺着淀川逆流而上,便会看到数不清的人在樱花树下载歌载舞。白日是一些老年人在树下饮酒,到了晚上,下班的职员们参加进来,在各种灯光映照下,同样在树下饮酒放歌。畅饮归畅饮,很少见有人去观望一下那盛开的樱花。到了樱花该要凋谢的时候,淀川河面便像是被铺上薄薄的一层淡粉的轻纱,花瓣伏在水面上,最后消失在西去的河流中。

淀川从大阪的东北部斜穿过市区,消失在了大阪湾中。这里不仅是大阪人赏花的好去处,也是大阪用水的主要供应地。淀川及其支流构成的水系,加上大阪东北部琵琶湖慷慨无限供应的湖水,让大阪有了“水都”之称。古代靠治水来保障农业收成、大阪居民的生活,近代随着日本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废水、生活污水进入到了淀川、琵琶湖中,治水因此也有了新的意义。

城市的智慧,很多就反映在了这治水上。

现代新治水:防止污染

大阪人千百年来与水共存,傍水而生,因水而兴。在大阪的市中心也能充分感受到河川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有多么紧密。

如果你和一个新来乍到中国的大阪人说在北京的哪座桥附近集合,那么他们多半相信桥下会有一条河流过,而不会是只有车流流过的现象。日本人称立交桥为“立体交通路”,“桥”的下面肯定会有河流。而大阪市里的淀川及其支流上,有桥的地方,桥下自然会有水。

在历史时期上相当于中国清朝的日本江户时代,江户(今东京)已经相当发达,有街道八百零八,史称“八百八町”,但大阪则有“八百八桥”,可见城市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更以“水都”著名。

人口聚集后,燃料用木材、房屋建筑等少不了伐树。江户时期,大阪的森林已经被砍尽伐绝,每到洪水到来之时,泥沙泛滥,河床上升,大阪处于危机状态。到了1660年,幕府已经严禁砍伐森林,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现在我们到大阪或其他日本城市中去,可以看到有山便有森林,所有山都是绿油油的,能够有现在这个结果,是日本治水绿化300余年的结果。

到了近代,日本用开凿新淀川的方法来调节琵琶湖水位,建设了濑田川洗堰,尽管气候环境时时恶劣,每年台风如期而至,但近百年来,没有发生水漫大阪,市内众多房屋、车辆被水浸泡的特大灾害现象。“水都”开始成为大阪形象之一。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琵琶湖污染成为大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已经年过半百、家住琵琶湖周边大津市的近延先生回忆孩提时代的琵琶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时湖水浑浊,一种叫做赤潮的红色海藻遍布湖面,走在湖边上可以闻到一阵阵的恶臭。从湖里已经很难打到鱼了。”

原因很简单。琵琶湖周边开始出现大量住宅,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家庭用上了洗衣机、洗衣粉。从住宅小区排出的生活污水直接被排放到了琵琶湖内。而随着大阪经济的振兴,大量工厂也开始在湖边、淀川上游建设了起来,湖水、河水被彻底污染了。

地方政府开始行动起来,滋贺县议会在1980年制定了《琵琶湖条例》(正式名称为《关于防止滋贺县琵琶湖富营养化的条例》),认定湖水污染与洗衣粉中的有机磷相关,开始限制使用合成洗衣粉。合成洗衣粉厂家坚决否认他们的产品造成了琵琶湖污染,认为湖泊的污染主要来自其他地方,但这种抗争没让限制使用合成洗衣粉的趋势停滞下来。

到了1984年,日本全国开始实施《湖泊法》(正式名称为《保全湖泊水质特别措施法》),指定了全日本10大湖泊为适用法律的对象。琵琶湖自然是适用对象之一,向该湖排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随着下水道的普及,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琵琶湖及淀川中,现在湖泊、河流的污染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从1980年到现在又过去了30年,如今的琵琶湖、淀川已经成为大阪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从“建坝”到“脱坝”

走在日本的海岸或者河岸上,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这里基本上见不到泥土,能用水泥封固的地方,基本上都封固了。另一个让人感受颇深的是,日本南北狭小,落差大,河川流速快,水利发电的规模不大,但发电站却实在不少。从淀川逆流而上,经过琵琶湖继续追寻水源,能看到相当多的小水坝。

虽然日本没有“人定胜天”的口号,但从淀川水系看,数不清的水坝,水泥封固的河岸,都在说明日本改造自然的决心和信心。

日本早在1949年就已经对该国10大水系做了《河川改订改修计划》,淀川当然属于10大水系中的一个,到了1954年形成了《淀川水系改修基本计划》,开始向淀川宣战。首先是建设了位于淀川上流的天濑大坝,接着又建设了月濑大坝。天濑、月濑主要用于调节洪水,而后来建设的喜撰山大坝则主要为了发电,晚上将低处的河水抽到高处的大坝上,在白天用电高峰的时候,通过大坝放水来发电。

地方政府看到大坝在调节洪水、发电等方面的作用后,纷纷开始建筑大坝,上个世纪60年代先后有余吴湖大坝、日野川大坝、野洲川大坝、石田川大坝等多座大坝建成。大阪府也建设了安威川大坝、箕面川大坝等。

60年代后期,大阪人口剧增,用水需求旺盛,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更多的大坝开始修筑了起来。看一下地图,淀川水系俨然已经成为大坝聚集地区。虽然大阪地方的年降雨量只有1300毫米,比日本平均年降雨量1700毫米要少,而这里又是人口特别集中的地方,但大阪从未发生过缺水危机。

但是,日本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减速,人口总量减少,特别是工业用电量减少后,包括发电在内的多目的大坝的用途成了问题。每个大坝的建设少不了政治家参与其中,各种不干不净随之而来。建设大坝的负面影响开始在日本呈现出来。

进入21世纪以后,反对建大坝(“脱坝”)开始成为一个新的政治方向。2006年,滋贺县选举中,主张冻结大坝建设的派别成为主流。新当选的知事很快就拿出了“脱坝政策”。不仅地方政府主持的大坝建设要全面停建,日本国家在当地建设的大坝也必须终止,代之以植树造林蓄水,建设防止洪水冲垮城市建筑的护堤等等。

主张广建大坝的日本国土交通省对今后大阪遭遇洪水后将会出现何种结果,做过一个预测。他们认为,不接着建设大坝的话,大规模洪水发生后,很快淀川会决堤,大阪市中心部分地区将会被水淹没。不过大阪市民及淀川上游的滋贺县等地方政府,则认为保护自然、减轻大自然的负担是人类的一个重要任务。建坝和脱坝的关系该如何处理,目前大阪仍然在摸索中。

水利建设既关联国家利益,也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同时还有参与建设的企业,搬迁的居民,新大坝的维护等等,各方利益不尽相同。

日本的新概念是“公魂民才”,在这里既要强调公众的公共利益,又要用私营企业的运行手法进行运营,走出公私兼顾的新路来。日本水资源机构理事长青山俊树说:“国家需要对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稳定、廉价的水资源,这是国家机关在公益公共方面的一个使命。但同时需要有效进行业务管理,用民间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好水资源。”★

猜你喜欢
大阪大坝日本
探寻日本
大阪,最不像日本的日本城市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大阪的快与慢
大坝利还是弊?
日本神社
大阪人,不一样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