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佳欢 洪 钢
中国女乒输了!中国女足也输了、女排又输了……而中国女羽更已输在前,看似一片国家女子球队集体性成绩滑落的景象。但其实“大”“小”有别,足球和排球更似顽疾,并非一日之痛,也难很快医治;而小球代表的乒羽则像一次重感冒,是一次身体有恙的信号,也是到了好好调理的时机
女乒意外落马的当日,另外两个中国女子体育项目也先后失利:女足不敌日本,史上首次无缘女足世界杯;随后,中国女排又输给名不见经传的多米尼加队。据此,媒体纷纷惊呼:一直“阴盛阳衰”的中国体坛正进入“阴衰”时代。
事实上,女足和女排的衰落早已有迹可循,失败也不算意外,而女子羽毛球和女子乒乓球队一直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两队的胜利——坦率地说,她们“赢了不是新闻,输了才是”。
在世乒赛和汤尤杯的比赛中,如果说男队都赢在“拼”,那么女队都输在“保”。论及个中原因,两支女队面临着同样的后奥运时期的诸多问题,譬如新老交替青黄不接,技术单一,对对手的态度上不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多多少少也有些懈怠。输球,偶然的因素固然更多,但深究起来,也不是没有必然。
后备人才质量下降
如果将女羽和女乒的失利过程稍作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惊人地相似:两支队伍同属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管辖,同样在晋级过程中一帆风顺,却在决赛翻船;同样是1:3告负,并成就对手在历史上首度夺冠。
更重要的是,两队皆——缺乏核心球员,在尤伯杯和考比伦杯这样重量级的争夺战中,都只能由新人挑起大梁。
5月15日的尤伯杯决赛中,主教练李永波派出了几乎完全由新人构成的参赛阵容。而首次出战尤伯杯的“一单”王仪涵出师不利,接下来的马晋/王晓理也大受影响,致使全队形势陷入被动。
国乒在考比伦杯决赛的主力则由两员“90后”小将丁宁和刘诗雯担当。而两人先后不敌对手,资历相对最老的郭焱扳回一城后,第一主力刘诗雯又在第四场比赛中再度失利,中国队随之失去了夺取九连冠的机会。
对于女羽和女乒的失利,有媒体指出决赛的排兵布阵值得商榷;更有人评价,刘诗雯失误不断,王仪涵心态急躁,与其世界第一、单打世界冠军的身份明显不相符,从而质疑主教练以锻炼新人为主的用人策略。
事实上,除了锻炼队伍,两队都多多少少面临着“用人荒”问题,重用新人实属无奈。
就女乒而言,从1991年起,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平稳、扎实、如接力跑般地实现了队伍内部的核心更替。而在“后张怡宁时代”,中国女乒的状况基本上只能用“群龙无首”来形容。本次世乒赛之前,主教练施之皓就曾表示,“这是近十年来中国女乒首次在没有核心球员的情况下参加的比赛。”
队中的重点队员郭跃、刘诗雯、丁宁、李晓霞、郭焱等无疑是未来领军人物的“候选者”。郭跃一度被誉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但她状态一直不稳,关键比赛总是疲软。在2009年全运会上,出道已8年的她仍然无法逾越张怡宁,施之皓曾分析她“缺乏核心选手的素质和条件”。这次世乒赛,郭跃没能上场,教练组的理由是其“正受到肩伤困扰,伤病时有反复”。
而两名90后刘诗雯、丁宁过于年轻,极欠缺大赛经验;1983年的郭焱年纪偏大,难有突破;李晓霞在技术上又面临瓶颈,女乒队伍中邓亚萍或王楠式的核心角色仍没有出现。其实,早在2007年初,中国乒协主席蔡振华就曾在全国乒乓球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乒乓球后备人才质量正在下降,拔尖人才越来越少。
无独有偶,羽毛球女子运动员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遭遇着危机。
如果按国家队主力的标准看,在1981年到1984年四年间出生的两批运动员里,朱琳只是昙花一现,可以说只出了一个1981年出生的谢杏芳一人,成材率极低;去年才被招入国家队的汪鑫和从未成为一线主力的蒋燕姣是85/86年间出生,成为本届尤杯上“不年轻”的年轻队员。
“87后”的卢兰、王仪涵和王琳早早进入国家队,少年成名,越过三个年龄段,大有直接接班谢杏芳之势。张宁、谢杏芳退役后,2009年苏迪曼杯王仪涵、王琳得到重用,卢兰则随后拿下世锦赛冠军。然而,她们没能在本届尤杯来临之际成为中国队的三驾马车,卢兰状态糟糕,王琳则被认为打法不适合三单位置,因而造成了只有王仪涵一人前往吉隆坡、挑起中国女羽大梁的局面。
若以拿尤杯作为标准,中国女羽在过去几年的梯队建设并不成功。大赛来临,前几年着力培养的选手或用不上、或靠不住,坚守了12年的尤伯奖杯就此失去。
长期垄断导致问题重重
乒羽向来是中国体育军团的“拳头项目”,且女队的表现往往比男队更胜一筹。
中国女乒是当今国际乒坛的绝对霸主,从1965年世乒赛首次夺得女团冠军至今,已经17次捧起考比伦杯;在2008年广州世乒赛女团比赛中,中国队实现了史上第二次八连冠。而中国女羽自1984年起,也已经11次捧起象征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最高荣誉的尤伯杯。
在人们的心目中,女乒和女羽的“常态”就是赢球。羽毛球队出征吉隆坡前,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曾经表示“汤尤杯不夺冠就是失败”,几乎没有人认为强大的中国女队会铩羽而归。
总教练李永波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次失利属于冷门,并非中国队已经技不如人,还是输在轻敌,困难准备了,但是准备得不够。尤杯失利是冷门,冷门中的冷门是中国羽毛球女双居然丢了两分。所有人都会认为女双不可能输,李永波赛后也这么说。
正是由于羽毛球女双的强大几乎已到了高枕无忧的状态,排兵布阵、研究对手、自身备战也就没那么精细了。韩国队有深厚的双打底子,新秀的刻苦,老将的经验,包括重新起用李孝贞担纲女双,这些都没有引起中国队足够的警惕。韩国队以弱胜强,无疑是通过突破中国队看上去最坚固、但又是最麻痹的防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此外,羽毛球女子选手在技术上暗藏着打法单一的问题。2008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在女单选手培养方面片面注重身高、力量条件,而技术好、跑动好的小个子队员得不到重视,导致了女单打法单一化——张宁、谢杏芳和年轻选手卢兰、王仪涵、王琳虽然有些特点区别,但打法基本相同,都是主动进攻、利用身高优势在速度上压制对手。自龚睿娜2004年退役之后,中国女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技术型的顶尖选手了。
打法过分单一化带来了缺乏高水平拉吊型选手、也不易找到克敌办法的问题。多年来中国女单罕逢敌手,这个问题一直被忽视;直到2007年中国公开赛,马来西亚的小个子选手黄妙珠连克张宁、谢杏芳夺冠,问题的严重性才显露出来。
此外,不仅技术型选手越来越少,进攻型选手自身的技术也越来越差了。同为进攻型选手,现在的王仪涵、卢兰无法在技术细腻上和张宁、周蜜、王晨相比,更无法和叶钊颖、唐九红相比。这次王仪涵第一单打失利,表面上看有心理、拼劲的问题,但是“艺高人胆大”,心理也是以实力做基础的,如果自身技术过硬,心理调节起来也会容易一些。
在女乒2009年横滨世锦赛包揽所有金牌的风光局面下,问题同样存在。北京奥运会后,乒乓球进入“无机胶水时代”,乒乓球的旋转、速度、力量、落点都发生了变化,所有运动员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技术、心态都面临着严峻考验。2008年世界杯冠军李晓霞就曾表示:“其实进入‘无机时代以后,我觉得自己的风格还是很盲目。”这一年多来,李晓霞和郭跃几乎没有在世界级大赛中赢得过一次单打冠军。
失利后带来什么?
长时间垄断世界,也使得那些已经被胜利“惯坏”的球迷们渐渐麻木了。
现在谈及乒乓球、羽毛球的世界大赛,大家已经感受不到体育比赛中应有的悬念和刺激。一个被人认为“一定赢”的比赛,关注度自然会逐渐降低;也因为此,球队的一些隐患自然就更少有机会被人们注意到。
从这点来讲,失利未必是坏事。中国羽队女双上一次在尤伯杯上丢掉两分,要追溯到几乎20年前,这次再走麦城,引起了国家队的极度警醒。李永波明确表示,女双要进行重组。由于奥运会时只能派两对选手,所以女双组是把最强的选手组合在一起,重点打造一两对绝对强档,力保奥运金牌。
而中国羽毛球女单也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在90后的选手中,20岁的王适娴是技术流的代表,身高1米66的汪鑫以24岁“高龄”入选国家队,也说明国家队不再只青睐175公分以上的女单选手。避免打法单一化,是中国女单保持强大的关键之一。
虽然以失去尤伯杯为代价锻炼新人、发现问题,代价大了点,但除了发现问题提高自身实力,对世界范围内乒羽两项的整体发展而言,中国女队的“输”也是有价值的。卫冕尤伯杯失利后,李永波笑言,“就算给世界羽联做点贡献吧”;而主教练施之皓也在输掉比赛后自嘲,“也许我们输一次,反而能吸引更多关心我们的球迷。”
高水平体育项目一旦高高在上,就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中国乒乓球历经了多年的“独孤”后,也终于开始“求败”。
2009年初,蔡振华接掌中国乒协时就提出“养狼计划”,在国际大赛上放弃大包大揽的目标,尽可能地培养新人,帮助外国乒乓球运动员提高水平——多年来,中国乒乓球“梦之队”的辉煌和“自娱自乐”的状态加速了很多人对这项运动本身的忧患意识。媒体普遍认为,世乒赛上新加坡及德国队的出色表现是该计划初见成效的表现。
而面对世乒赛国球的失利,大多数国人显然已经拥有足够平和的心态,很多球迷甚至认为“输得好”“很及时”。
6月9日,新赛季乒乓球超级联赛即将正式打响,而“养狼计划”在其中将得到进一步深化:由于乒协放宽了外援政策,联赛吸引了包括吴尚垠、朱世赫、福原爱、水谷隼等在内的15名外援,还有4支外国球队接受了乒协的邀请,分别征战甲A和甲B联赛。中国乒乓球短暂“阵痛”也许还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