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等

2010-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园地杂文短信

·读者来信·

《杂文选刊》上旬版编辑先生:

收到《杂文选刊》上旬版第七期已是六月的最后一天了,我们家乡的唱凯大堤在众志成城的合力下已经封堵成功。天也放晴了,心情自然好得多。

第七期的首页“百字杂文”已被“大赛启事”所代替,“感悟”又和“短信平台”合并成为“交流平台”了。编辑先生对刊物版面的改革,我这个老读者欣喜之余感到有点遗憾。

《杂文选刊》是一块公共思想园地,虽然所登文章不全是原创,但都是经过编辑先生从全国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上精选而来,让读者花少量的钱,能在公共思想园地里畅游一番风景,这是贵刊的大功劳,读者的大幸事。当初把“感悟”和“短信平台”分开,是让广大读者各取所需。据老叟所知,写“感悟”的多是中老年读者,而发短信的大多数为年轻人。可以说,“感悟”和“短信平台”是公共思想园地里不可分割的小九九,是思想之花中重要的一瓣。“文革”时期是“十亿人民一个大脑”,现在中国人的大脑逐渐增多了,甚至于能大胆地抗争了……这当应得力于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但在《杂文选刊》这片绿洲里也是郁郁葱葱的,百花齐放的,争奇斗艳的。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更是《杂文选刊》办刊的初衷。合并耕地,缩小了不同种子的生长范围。少种少收,多播广收,是不是这个意思。敬请编辑先生斧正。

谨祝

编安

2010年6月31日

读者:蔡挺森(江西)

·编辑回复·

蔡挺森先生:

感谢您对本刊的关注与支持,“百字杂文”一直是上旬版的首页栏目,在七月由于刚刚启动大赛将版面临时做了调整,现已恢复原貌。关于将“感悟”和“短信平台”合并的问题,是考虑到两个小栏目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调剂。您提出的意见很中肯,我们将在今后的编排中更注意兼顾不同年龄读者的需求。还希望您能继续关注《杂文选刊》。

遥祝秋安。

上旬版编辑

·感悟·

○悠远的乡愁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对农业的掠夺,城市对农村的侵略,无情地摧毁了数代人的乡村梦想。

今日乡村,逃离成为主题。乡村教育,以培养“后备市民”为己任,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报效桑梓成了美丽的谎言。迫于生计,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实施战略转移,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留下了空壳的乡村,他们何时返乡,谁也无法预计。乡村教育的凋敝、乡土意识的黯淡、乡土文化的衰落,化作一缕悠远的“乡愁”。乡村像一位银发苍苍的母亲,为哺育城市耗尽了能量,步履蹒跚地走向黄昏的深处,呼唤游子的归来。

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求解“三农”问题,人们重新拾起对乡村的信心,但返乡的路依然漫长。日暮乡关,说不尽永远的乡愁。

(读2010年9月[上]《谁愿意重回乡村》)

汪跃峰(安徽)

○我的无力感

如今,我在城市生活,读罢《谁愿意重回乡村》(《杂文选刊》2010年9月[上])一文,我想起孩提时生活的乡村,不禁心生无力的伤感,知道自己已无法回到过去,而后代更是难以重回乡村。回望,乡村虽不曾走远,却在眼前渐渐模糊,儿时热闹的家族老屋已人去楼空,周围日渐荒芜,亲人都各奔东西,不再驻足,我的记忆也随老屋门前的小溪日渐干涸。其实,不是我不愿意重回乡村,而是乡村已经缺少了等待:儿时伙伴大都成家立业,辗转南北;村中的小学是那么的寂静和空落;村中的巷道变得无言,寻不回曾经的欢歌笑语。伴随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乡村正在消失。这是发展的代价,也是许多乡村的宿命。

(读2010年9月[上]《谁愿意重回乡村》)

胡齐明(深圳)

·短信平台·

读了作者的文章让我感触良多,我也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非常了解农村的状况。农村正在被解构,在所谓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变成浮萍的无奈甚至是下一代的未来。进城的很难立足,留下的鲜无希望可言。东部地区的农村尚且如此,更何况西部山区,比如贵州。所以那些放声歌唱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的人啊,请睁开眼看看农村吧!

(读2010年9月[上]《谁愿意重回乡村》)

遇见你以后(贵州)

猜你喜欢
园地杂文短信
园地再现
画与理
道歉短信
代发短信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书画园地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