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周刊:何处寻活路?

2010-05-14 12:18:52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30期
关键词:哈曼新闻周刊杂志

康 慨

左一点,让我们再左一点……

不幸的是,美国第二大周刊类时政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由新闻杂志向观点媒体转变的努力没有成功,封面上女政治家闪亮的大腿亦无法挽救颓势。在新媒体的进逼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 Newsweek最终拱手送人。

纸媒体如何面对数字时代无法揣度的未来?如果《新闻周刊》注定成为失败者,那么它的失败又给惶然不安的全球同行们留下了怎样的教训?

《新闻周刊》的失败

华盛顿邮报公司8月2日宣布,将旗下《新闻周刊》以“最低价”售与91岁的加州音响设备大亨西德尼·哈曼。两天后,哈曼庆祝叶自己的92岁生日时,坊间已广泛传言其并购价仅为象征性的1美元。但华盛顿邮报公司将从此摆脱这个巨大的包袱,在向媒体与教育集团的转型路上轻装前进。从2007年到2009年,《新闻周刊》的营业收入下降了38%,亏损额急剧放大,过去的一年已亏损近3000万美元,发行量亦由2000年上半年的314万份,降至目前的149万份。

此前两个月,已有多家出价者被华邮拒绝,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一家报业集团。华邮显然不愿对赌这份老牌杂志的声誉,亦担忧它今后的编辑方向及325位员工的命运。

哈曼将承担《新闻周刊》的逾5000万美元债务,并承诺保留约250位员工。更为重要的是,哈曼接手将使该刊保持自由派的面貌。哈曼的太太简·哈曼乃代表南加州的民主党籍联邦众议员。

与其母报《华盛顿邮报》一样,《新闻周刊》历来以偏左的自由派面貌著称,以与传统偏右的《时代》周刊抗衡。当年针对《时代》在越战期间的保守立场,《新闻周刊》的反战态度在一代青年中间颇得好评。传统延续至今,同时也决定了它对一系列重大时政问题的报道角度和观点取向,比如它对伊拉克战争的不赞同态度,以及对巴拉克·奥巴马和民主党的鼎力支持。

这种倾向性有时影响到了编辑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甚至一度压服了基本的新闻原则。十几年来,该刊多次因此卷入争议。1998年,《新闻周刊》记者迈克尔·伊西科夫第一个获得了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白宫实习女雇员莫妮卡·莱温斯基的性丑闻线索,并写出爆炸性报道,但高级编辑们在当期杂志付印前数小时拒绝刊登。结果相关内容由公民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抢先发布,标题赫然为:“《新闻周刊》枪毙白宫实习生报道:23岁,与总统有性关系。”

莱温斯基丑闻是互联网新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不仅再一次暴露了传统纸媒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瞻前顾后,亦标志着网络公民报道的崛起,从而成为今日推特新闻的先声。

壮志未酬的伊西科夫在2005年5月犯下大错。他在报道中声称,关塔那摩基地的美国审讯官为从精神上摧毁恐怖嫌犯的意志,“将一本《古兰经》冲入了厕所”。上述报道旋即在伊斯兰世界引发了大规模的反美抗议,并在一些国家演变为骚乱。仅在阿富汗一国,便导致至少15人死亡。《新闻周刊》后来声称,有关指控的匿名消息源在二度核实期间不肯证实其真伪,这一败笔为该刊招来了广泛批评。

2008年间《新闻周刊》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报道,亦引起了奥巴马的对手、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阵营的强烈不满。去年11月23日,该刊在对麦凯恩的前竞选搭档、阿拉斯加前州长萨拉·佩林新出版的自传作专题报道时,未经佩林同意,罕见地在封面印出了其性感全身大照:红色紧身运动上装,黑色紧身运动短裤,大腿裸露,光亮耀眼。

佩林的性感封面轰动了全美,成为各电视网晚间脱口秀节目连续数日的搞笑素材,同时招致了左右两翼的广泛抨击。批评者认为,《新闻周刊》的封面不仅是对女性政治家,也是对全体女性的性别歧视。更多的读者对这份“新闻”周刊如此不严肃的做法心生疑虑。无论如何,佩林女士的大腿已对杂志的可信任度造成了持久伤害,该刊编辑们的专业素质亦令人怀疑,或许也是它2010年订户大幅下滑的一个直接原因。

去年《新闻周刊》实施了大幅度的改版计划,以更多的评论和评述性报道关注前周的新闻事件。这一改版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评论性内容的增多,意味着杂志的倾向性更强,结果导致中间派读者大量流失。

新闻类周刊已成夕阳产业吗?

“我不想这么干,可这是生意。”华邮公司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唐纳德·格雷厄姆在今年5月宣布出售决定时说,“我们看不到《新闻周刊》赢利的长远途径。”

如果我们拿掉它的书名号,那么一家“新闻周刊”的命运,实际上映衬着所有新闻类周刊的现状与未来。

至少在美国,新闻类周刊似乎已成夕阳产业。与《新闻周刊》同在1933年创刊的全美第三大同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境况更为凄凉,2008年6月先缩减为双周刊,五个月后进一步减为月刊。第一大新闻类周刊、创刊于1923年的《时代》日子也不好过,发行量大减,由2000年上半年的407万份,跌至2009年下半年的333万份。

这甚至也不是新闻类周刊单独的问题,美国的所有纸媒体几乎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2008年,曾经风光无限的《电视指南》杂志以1美元卖给了私募股权基金公司;2009年8月,《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10月,《商业周刊》转卖给了彭博新闻社。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时代已经结束了。”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的查尔斯·惠特克今年5月告诉《纽约时报》,“长期以来,新闻类周刊一直致力于为所有人报道所有事,然而在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高度小生境化、政治偏极化、媒体层级化的环境中,这种做法已不可持续。”

不过,美国哀鸿遍野,并不意味着全球性饥荒已经爆发。事实上,在中国等新兴媒体市场,新闻类周刊一直处于上升势头。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新闻周刊》《财经》《三联生活周刊》和《望东方周刊》等杂志都取得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它们大多以美欧同类名刊为母本,在版式和文体上多有模仿。

美国新闻类周刊目前的困境有其特殊原因。首先,它们完全依赖广告收入生存,订阅价格远低于其制作成本,因为其订户数量是透明的,且直接与广告价格挂钩。因此,当金融危机造成其传统广告客户,如汽车、电子、金融和奢侈品厂商大幅削减营销开支时,立刻会对杂志的运营产生致命影响。如果下滑的广告不足以支付每期数百万份的印刷成本,亏损必然发生。

其次,美国新闻类周刊制作成本极高。《时代》和《新闻周刊》均在全美和世界主要城市设立分社,以践行其快速报道一切之使命,规模几与通讯社无异,报道完全自采,重要图片也多半自拍。近年来,两刊均更加重视评论,各聘专栏作家,最有名者如《时代》的乔·克莱恩(畅销书《原色》作者)和《新闻周刊》法里德·扎卡里亚(畅销书《自由的未来》作者),所费亦不菲。

再次,美国的政治空气历来左右分化,伊拉克战争大大加剧了分裂的强度,使温和的全民杂志处境更为尴尬。

但上述三个原因尚未及于中国的新闻类周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较小,而城市中产阶层不断扩张,读者基础日益庞大;杂志发行量模糊,且未必与广告价格挂钩;要么依托于实力雄厚的大通讯社或媒体集团,可以共享资源,要么侧重温软文风,以角度求新求胜,同时媒体市场相对封闭,几无外部竞争压力;运营成本相对低廉,以流动性极强的年轻新闻为主,人工开销不大;没有党派政治,从理论上讲,执政党、政府的利益与读者利益一致,因此往往求同而不必存异,更容易做成全民媒体。

当然,美国新闻类周刊并非已经死路一条。《新闻周刊》近几年重视评论的改革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只是路走得过于偏狭。《时代》同样在进行类似的改革。翻开现在的《时代》周刊,会发现其专栏文章更受重视,重要作者的时政评论通常独占一个整版,附有作者头像,署名之字号大过标题,足有半个烟盒大小。不仅如此,如克莱恩这样的作者,还往往以评述式长篇文章,一人担纲当期封面报道。

英国的时政类新闻周刊《经济学人》无疑是近年来评述式文体的成功典范。该刊传统上固然亦偏左,但往往能做到超然于党派政治之上,其特有的英国式文风,尤其对党派政治那种绅士化的冷嘲态度,出人意料地在美国受到了高阶读者的欢迎。《纽约时报》8月8日的一篇文章说,读者们相信,阅读这份刊名古板的杂志,会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精于世事”。

这正是《经济学人》刻意要达成的效果。该刊最近张挂的一组巨幅营销广告上,有两幅漫画,第一幅画着一只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第二幅则从地里探出一只鸟头,天真地张望,广告语为:“欲放眼世界,读《经济学人》。”

英式文风,高端读者,加上纽约BBDO广告公司为该刊量身定造的市场战略,使《经济学人》在美国市场的发行量一路走高,2010年上半年的发量已达82.3万份。

不仅如此,《经济学人》的运营并非全靠广告收入,它同样能从发行上赚钱,而这是美国大众期刊难以做到的。该刊年订价大大高于大多数美国周刊类杂志。《新闻周刊》的年订价为39美元,《时代》只有20美元,而《经济学人》往往超过100美元。这或许是一种老式的杂志经营方式,但在危机四伏的今日,未尝不是更安全、也更有效的生存之道。★

猜你喜欢
哈曼新闻周刊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哈曼深圳入驻招商局港口大厦
演艺科技(2017年11期)2017-12-20 11:24:21
三星80亿收购车用电子大厂哈曼
消费电子(2016年12期)2017-01-19 13:52:51
三星欲收购哈曼
汽车纵横(2016年12期)2017-01-09 18:17:40
新媒体时期女性新闻周刊的发展之浅见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中国扶贫(2015年6期)2015-05-15 17: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