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与希望同在

2010-05-12 07:17
戏剧丛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人性生命

范 萍

《2012》是罗兰·艾默里奇拍摄的一部滞述全球性灾难的大制作影片,整个故事情节配上可圈可点的特技可以算的上跌宕起伏。只是在这部影片中,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套路略显浓重。影片男主角杰克逊·柯蒂斯带着他的前妻、孩子在整部剧中最好的看点就是不停地夺命狂奔,与时间争夺生存的机会。他们就像是一群打不死的蟑螂,生命力无比顽强,总是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些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的意味。无论是开车时前面有巨大的裂缝、后面有坍塌的大地,还是驾驶飞机时前面座座山川相连、后面火花四溅,他们总有各种机遇能化险为夷。他们不知道能存活下来的几率有多大。但凭着永不言弃的精神。他与家人最终顺利逃过这场浩劫。当然,这种特定的剧情模式让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部片子“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结局是美满的”,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桥段让人感觉稍有些审美疲劳。而其中也穿插了不少中国元素,导演所提出“中国拯救世界论”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么做也许是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或者只是为了电影在中国发行获得高额票房而使用的手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整个电影的经络,因此略带牵强。但是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微小的瑕疵并不能否认整个影片的成功。总的来看。这部影片结构严谨,有条不紊,面对灾难到来之时人性的善恶、种族的差异、文化的背景都完美地融合进这部电影的脉络,用剧情和镜头凸显了电影的张力。整部电影叙事流畅,《2012》相比较别的灾难片,有其让人过目难忘之处。

首先,影片的拍摄技巧和表现视角有其独树一帜之处。总体来说,影片《2012》以震撼人心的强势特技效果彰显影片的紧张气氛,但其中间不时穿插着细腻温和的场景,刚柔相济。除了剧情稍显俗套外,镜头特技确实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的逼真:不断隆起和裂开的公路,一座座瞬间就轰然坍塌的房屋,无可抗拒的滑向海底的陆地,像爆炸般产生了巨大蘑菇云的喷发的火山,洪水的恣肆奔流,都让我们在影片的图像中感受到世界末日来临的真实感和毁灭性,感受人类面对这一刻的卑微、渺小、挣扎和无力,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恐慌冲出荧幕缠绕穿梭在我们周身,紧张的我们似乎都要窒息了,生怕喘口气整个地球就一去不复返了,世界末日满目疮痍的惨状让人不禁慨叹。影片《2012》的视觉效果堪称一流,整部电影看下来让人体验到的是坐过山车般的惊心动魄,导演对待该类片应该算是轻车熟路了。他上一部影片拍摄的就是同种类型的灾难片《后天》,可以说再拍摄《2012》已经是游刃有余了。对动态画面的把握和掌控吸收了《后天》的优势之处,摒弃了糟粕,在视觉上形成一个个的闪光点,紧紧抓住观众对刺激画面的需求,力求做到完美。当导演将其独特的拍摄风格、思想感情和内在情思融合进电影中后,我们欣赏到就绝不仅仅只是它紧张的画面效果了。或许我们一开始是为它炫目的特技所折服,但随着思考的深入,会发掘出导演拍摄这样一部片子所表达的主题、内涵和启示。

其次。影片多样化的描述了人们面对世界末日来临的各种心态。整部影片的主线始终是围绕着杰克逊-柯蒂斯一家人逃离灾难、挣扎求生的过程,但是条条副线又在突出主线的同时带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受,多样化的描述了影片所蕴含的内质。整部影片中,有两个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们各自都代表着面对死亡的一种心态,也显现了不同的人性观念和价值观念。一个是疯狂的查理,另一个是在大水漫没过来时依然淡定敲钟的老喇嘛。查理是个预知结果、却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记录地球毁灭的最后时刻的人。其实在我心里他是个对世界绝望的人,他本来有机会和男主人公一起离开活下去,却选择和无数人一样眼看着自己走向死亡,用正常人的眼光来看。他就是一个疯子。可是这个疯子内心里或许还潜伏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通过电台向人们发出世界末日的讯号,只是没有多少人当真,火山爆发时他直面死亡,在最后时刻喊出了“我看到了死亡的来临……太美了……”这样一句话,伴随着整个零落不堪的地球欣然埋葬了自己的生命,颇有些视死如归的气势。老喇嘛的淡定让我在观看这部影片时狠狠的震撼了一把。如果说查理面对死亡时内心腾起的是万丈豪迈,那老喇嘛在大水将要埋没他时呈现出来一种静谧安详的神态,无所谓悲无所谓喜,似乎世间万物都比不上他敲钟重要。这种淡然处之的处世态度和高深的境界更是敲响了我心里的钟,这个镜头看似一闪而过实则让人回味无穷。还有无数死去的人们,像坚持不肯上船的美国总统,眼巴巴等待最终却等成绝望的印度科学家,都是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个人的心理写照,照出了这个世界上众人对死亡的情态,多少透露出悲惨的基调。

再次,影片对人性善恶的考究和道德层面的挖掘较为深刻。影片描述了早在21世纪初就有科学家了解到世界末日将要到来的问题。但是社会上层人士对这个消息严防猛堵,目的要说是为了安抚民心不免有些虚伪之感,要说防止产生暴动打乱他们的计划才是他们的目的。事实上,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能登上诺亚方舟的人寥寥无几,所以这件事越少人知道他们的登船计划就越顺利。这些当权的上层人物的愚民行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得以实现,他们不惜牺牲那些无辜的人们。就像是每个要吃掉唐僧的妖怪一样,唐僧本来没有错,但是不吃了你唐僧妖怪怎能长生不老呢?上流社会的一些人们徒长着人的外表却有着妖怪的心思,如果是和平盛世,他们巴不得所有人都活着给他们纳税,受他们剥削,供他们更加富贵。但是危难之时,丢卒保帅是习以为常的事。他们打着让人类生命和文明延续的旗号,打着自己是这项使命承担者的旗号,肆意妄为,人类的劣根性表露无疑,只有极少数的人明知世界末日的消息还留下来等死。看到这里,不禁有些感伤,因为金钱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没有多少人能有十亿欧元买得起上诺亚方舟的船票。其实,原则上来说所有人生命的权利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是在这场浩劫中有的人能用钱买命,安然渡过危机,而穷人除非有特殊的际遇,否则难逃一死。生死有命这个词特别适合世界末日中死去的人们,透着一种无奈,看,我们没有那么多钱赎命,所以我们得随着世界末日走向生命末日。但是随着电影的深入,杰克逊·柯蒂斯在各种因缘巧合之下救了他的家人,显现了人性的一种高尚品质,再与前面晦暗的人性面相比显得十分明显。从实际情况看,这也就是导演想要突出的真正主题。不是要批驳人性沦落的黑暗面,只是要突出在灾难来临时人性的光华和对高尚人性的赞美,同时彰显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深人道德层面内里,用人类的道德情操直面全人类灭亡这样一个问题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直至灭顶之灾将要到达诺亚方舟时人性又不断升华达到顶点,在救人与不救人之间选择了前者,包括为未上船人们请愿的黑人科学家和六国政治首脑,还有那个原本自私却在关键时刻为了保全自己孩子而坠入深谷的富翁尤里,都在这一刻表现出他们无私的一面,人性的回归成为电影最平和静美的结局。

最后,必须理性地看待世界末日的问题。看完电影后,关于如何看待世界末日到来的问题,很多人已经产生了分歧,对于这部片子所讲述的主题——世界末日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认知。看了影片《2012》,很多人感觉距离世界末日的到来已不是遥不可及,世界末日不再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它已经被搬上了台面,搬上了屏幕,真实的视觉感受穿透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人甚至人戏过深,沉迷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中,对待生命和生活已经开始颓废。其实影片《2012》中所谓的世界末日,是根据玛雅人的预言演绎出来的,虽然说玛雅人预言有很多都已经实现并得以验证,但是在真正的2012年到来之前,我们还不能相信这个预言的真实性,而且科学研究还对世界末日这一说法进行批驳,认为2012年是世界末日之说是荒诞可笑、危言耸听的。

如果说你坚定地认为2012年的某一天就是世界末日,那从现在起,说不定你已经在想要如何支配剩下的日子。可能会了无生趣、整日哀声叹气,或者挥霍成性、日渐堕落。非要把生命中最后一点榨干。如果是很理性的看待世界末日这个问题,不把电影中的假设带人生活中,那就是按部就班的过下去,珍惜生命把握生活继续奋进,不是真的亲身感受,不相信各种传说预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态度,也就决定了未来的方向。不管什么时候,将来可能会遭遇什么事情,对生命充满期待才能不沦陷于自暴自弃的圈子。

影片《2012》实现了在艺术审美上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完美融合,既让观众不觉得完全陌生,又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镜头效果和感官感受之下隐藏着导演这样一种想法,《2012》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描述世界末日的故事,也呈示出在一定条件下世界末日将会出现的可能性。简单点说,世界末日,是寓言也是预言。但是无论如何,灾难与希望同在,人应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是吗?

(单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性生命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震撼瞬间:怒放的生命
具有“人性”的数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