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玲,杨 芸
锐器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致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医院又是这些疾病的聚集地。在工作中被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建立职业防护培训制度、刺伤后上报制度,特对医务人员锐器刺伤性感染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调查对象 对我院2004年6月—2009年6月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及实习进修医师、护生与后勤工人等进行锐器刺伤后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锐器刺伤报告表,包括:刺伤人员一般情况、伤害时间、操作环节、伤口处理、预防用药、血源性传播性疾病有关抗原抗体本底调查;病人血源性传播性疾病有关抗原抗体调查,刺伤锐器类型,感染部位,并附锐器刺伤后伤口应急处理流程与处理方法。
1.3 监测方法 在实行医务人员上岗前预防职业性伤害防护培训教育,考试合格后实行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开展医务人员锐器刺伤性感染目标性跟踪监测,建立刺伤后上报制度。上报程序:刺伤者本人填表上报,科室负责人签字证实,刺伤后24 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设专人参加预防感染评估与用药及相关感染跟踪调查。并对重点部门实施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制度。
2.1 锐器刺伤人员的科室分布(见表 1)
表1 锐器刺伤人员的科室分布情况 人
2.2 锐器刺伤人员的职业及年龄分布 56名刺伤人员中,护士35人,护生8人,技师4人,医生7人,工人2人;年龄20岁~29岁30人,其中护士17人,护生8人,医生3人,技师1人,工人1人;30岁~39岁10人,其中护士 7人,医生 2人,工人 1人;40岁~49岁7人,其中护士5人,技师2人;50岁~59岁9人,其中护士 6人,医生2人,技师1人。
2.3 锐器刺伤时的操作环节 拔针16人,重套针帽4人,抽血6人,注射7人,手术中 6人,整理用物7人,换药1人,备皮 1人,其他操作8人。
2.4 锐器刺伤人员刺伤后伤口处理情况 56名刺伤者中,43人刺伤后立即采取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并消毒伤口;6人即刻流动水冲洗并消毒伤口;4人只消毒伤口、包扎;2人只进行了简单冲洗;1人医疗废物运输工人刺伤后未及时做伤口处理。其中53人均为使用过的锐器刺伤,8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1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4人梅毒抗体阳性,其他为血源性传播疾病阴性或不明确(如门诊病人)。以上16人刺伤者均注射免疫球蛋白并查相应抗体,其中5人注射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3人乙型肝炎自身抗体低于保护性水平者及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2.5 锐器刺伤后发生感染情况 锐器刺伤人员中,刺伤后观察至今,并监测有关抗体,最长观察4年8个月,最短3个月,均未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局部伤口亦无感染发生。
3.1 年轻护士及护生临床经验不足,防护意识不强 56名刺伤人员中有17名为年轻护士,8名护生,占刺伤人员的44.64%。由于年轻护士及护生工作时间短,操作不熟练,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1]。而护生又处于实习阶段,是熟悉临床工作的开始,并对医疗设备及操作方法甚至环境不了解,则出现手忙脚乱,心情紧张,是发生锐器刺伤的主要因素。
3.2 导致刺伤的危险行为 锐器刺伤的发生除与技术不熟练、对刺伤的预防认识及防护不足等有关外,还与特定工作行为、工作环境及本人的心理有一定关系。此外,相关的危险行为,如针头使用后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及刀片、整理用过的锐器、使用过的针头未入锐器盒等行为是导致锐器刺伤的危险行为。抽血、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拔针、换药、备皮等与病人治疗护理密切相关的行为占锐器刺伤原因的55.36%(31/56),整理用物、包扎医疗废物袋占14.29%(6/56),术中锐器伤占10.71%(6/56),重套针帽等违规操作14.29%(8/56)。由于这类锐器伤均涉及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是一类最具感染危险的锐器伤。
3.3 锐器刺伤的防护对策
3.3.1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 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医学院校医疗及护理专业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中,使医学生尤其是护生在校就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与接受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教育,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上岗前教会医学生及护生安全操作技能及防范措施。对新参加工作的医生、护士与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如预防锐器刺伤专题进座、发生刺伤后的处理原则、进行相应的体检、疫苗预防接种等,强化其防护意识[2,3]。进入临床工作后,要求进行操作前示教,指出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正确或不规范的动作,使其加深印象,引以为诫。不允许护生单独操作,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3.3.2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4]。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考虑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性,提供安全器具,为医务人员创造安全的环境,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3.3.3 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并落实到位 建立锐器刺伤报告及反馈制度,以便及时跟踪调查,检测可疑病例有关抗原抗体,对阳性被刺伤者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及针对性预防治疗。尽量杜绝由此发生的医院感染。加强宣传教育,落实“标准预防”原则。制订锐器使用时的安全操作守则与相应的图标警示,增强防范意识。
3.3.4 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调适 培养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保证医护人员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工作,确保安全操作。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标准预防”观念淡薄,锐器刺伤防护意识薄弱是主要原因。据相关文献报道,只需0.004 mL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5,6]。通过5年的上报监测、培训教育、针对性预防,锐器刺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锐器刺伤上报监测以来有关血液检测等费用未明确出处,有漏报情况存在。2009年锐器刺伤上报率明显上升与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并重点强调、完善刺伤后处理流程有密切关系。目前锐器刺伤后处理方法得当,实施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流程规范,“标准预防”正深入人心,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增强,锐器刺伤后人员均未发生医院感染及血源性传播疾病。
[1]孙文静.实习护生针刺伤防护知识了解程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19.
[2]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
[3]赵桂芳.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家庭护士,2006,4(2B):6-7.
[4]张兴华,徐凤霞,王沐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HBV危险因素评估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42-1744.
[5]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
[6]李莉.临床护理人员锐器损伤调查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9,7(2C):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