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满银,韩大海,高凤英
(1.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24;2.北京工业大学 数理学院,北京100022)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银行(本文也指跨国银行)在中国各省级区域的发展历程基本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相吻合(中国银监会,2007),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80年至1993年,跨国银行逐步从广东、海南、福建的经济特区扩展到全国各省域的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主要经营面向外资企业和外国居民的外汇业务;第二个阶段为1994年至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促使跨国银行在华经营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跨国银行可以在全国各省市区的大中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可以在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江苏和浙江等部分省市区开展人民币业务;第三个阶段为2002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大陆银行业全面开放,跨国银行可以对大陆的所有客户开展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面对中国大陆这个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跨国银行踌躇满志,加紧了在中国各省域市场的布局,以期拓展国际化服务业务和抢滩人民币业务。
跨国银行的到来将有利于提高区域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可望推动区域金融乃至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省级地方政府竞相为跨国银行进入开辟“绿色通道”,推出诸如资金奖励、土地使用、房地产安排、财税及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跨国银行在本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继外商工业投资项目的招商战之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对外资的争夺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跨国银行这一特殊FDI(外商直接投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问题。Gray H和Gray J(1981)对美国的研究显示,银行业市场规模大小是跨国银行进驻一国的决定性因子。Marco Mutinellia和Lucia Piscitello(2001)对意大利的实证结论是:银行规模与国际化经验、跟随客户和接近国际金融中心等因素对跨国银行至关重要。王唏(2005)通过运用OLS回归模型对322家样本银行进行研究发现,银行规模、国际化经验、母国对华直接投资、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对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Leung等(2003)运用生存检验方法,对1985年至1996年期间跨国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的时机进行研究,发现银行规模、国际化程度以及中国商业机会的增加和政治环境的改善都是影响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总之,现有有关跨国银行投资区域选择的文献多停留在国家层面,而对跨国银行如何在一国范围内做出投资区域选择的研究文献很少。国内学者谢守红和汪明峰(2004)从地区和城市这两个层次分析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区位分布,王向荣(2006)从跨国银行区位优势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跨国(外资)银行在广东发展的区位优势,但研究都止于定性分析,缺乏论证。
与其他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于研究跨国银行如何在大陆各省级区域进行投资决策,试图利用Logit离散选择模型从定量分析角度探究跨国银行投资于省级区域的决策机制及其影响因子,以期为跨国银行机构布局设点和省级地方政府招引跨国银行提供参考。
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的区域选择问题根基于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邓宁,1992),邓宁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关键在于它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又被称为OLI模型。根据邓宁的解释,跨国银行的所有权优势(又称垄断优势、专属优势)可理解为银行资金规模、国际化经营经验等;跨国银行的内部化优势主要表现为母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母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区位优势可理解为东道国对外资银行的政策、东道国的市场机会、东道国的金融基础设施、母国在东道国的经贸发展情况等。
实际上,跨国银行在中国大陆省域的投资抉择涉及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两个层次。鉴于王唏(2005)运用OLI模型对前者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实证分析,本文侧重于对省级区域层面的分析,不再对跨国银行进入中国投资的国家层面进行探讨,同时假设进驻中国大陆的各跨国银行为同一行为人,因而也不涉及跨国银行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问题。各省域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为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经营成本四个方面。跨国银行进入大陆省级区域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图1 跨国银行进入大陆省域的基本框架
依照上述理论分析框架,条件Logit离散选择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省域的选择行为。面对本研究所划定的7个中国大陆省域,每一家外资银行都将会比较区域特质,以确定银行机构的最终选址。因此,外资银行的每一次决定(即外资银行机构选址)都是一个离散选择的结果,而各影响变量的重要性可由外资银行机构在7省域的地理分布状况来推断。
一般来说,跨国银行机构的区位选择是以利润率(或效用值)最大化为指导准则的。对于面临7个省域选择的跨国银行机构i来说,它选择省域j的随机函数为:
式(1)中,Rij为跨国银行机构i在j省域预期获得的利润率(或效用值);Zij代表影响省域选择的因子,包括外资银行个性特征变量和省域社会经济变量;β′为影响因子的贡献系数;ωij为随机扰动参数,它折射出省域j对跨国银行机构i的独特优势。若跨国银行i实际选择了j省域,则意味着Rij在省域j中的利润率(或效用值)是最大的。因此,由跨国银行机构i选择省域j的概率,可得到统计模型:
式(2)中,Yi为跨国银行机构i的省域选择潜变量,表示跨国银行机构i选择了省域j,Y i取值为1,表示跨国银行机构i选择了该省域,Yi取值为0,则表示跨国银行机构i未选择该省域;k为本研究样本省域。如果假设ωij是独立同分布的,且服从Weibull分布,那么,上述模型可具体化为条件Logit模型(McFadden,1974):
模型中外资银行机构的地址选择依赖于Zij,即取决于外资银行个性特征及省域社会经济变量。为区分出外资银行的个性选择,令其中X ij随不同的省域选择及不同的外资银行而变化,wi是外资银行的个性特征因素,与最终选择无关。令,代入条件 Logit模型(3)式中,可得:
这样外资银行的个性特征因素wi就从条件Logit模型中消失了。解释变量X的弹性按照Greene(1997年)公式进行测算:
式(5)中,Pj是跨国银行机构落户省域j的概率;Xk为研究省域的解释变量;P为平均概率,由于本研究主要考核7个省域的情况,因此平均概率P应为0.14。
研究期限为1996年初至2006年7月底。2004年以前的跨国银行机构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4年以后的跨国银行机构数据来源于2004年至2006年7月的《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公报》(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网站)。在删除本研究期间部分关停并转的跨国银行机构样本后,共涉及15个省市、合计284家跨国银行机构设置情况的样本资料。由于陕西、浙江等省市的跨国银行机构样本数据太少,我们只取上海(121家)、北京(68家)、广东(41家)、江苏(14家)、辽宁(9家)、山东(7家)和四川(5家)7个省市作为研究的基础。按跨国银行机构的成立日期,上述265个样本数据的年度分布情况是:1996年(27家)、1997年(26家)、1998年(17家)、1999年(19家)、2000年(7家)、2001年(9家)、2002年(18家)、2003年(25家)、2004年(43家)、2005年(53家)、2006年(21家)。由于跨国银行机构在确定落户地区之前往往会参照上一年度的区域金融经济情况,因此,对应上述265家跨国银行机构,我们取上一年的区域金融经济数据。利用外资水平等变量数据来自于1995年至2006年的7省市统计年鉴,根据中国商务年鉴对利用外资等部分数据进行了插补。所有变量数据都进行了常用对数处理。
依据前述理论框架,我们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经营成本4个方面构建决定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省域决策的变量(见表1)。
表1 解释变量及其预期影响方向
1.政策环境。政策因素是跨国银行获取中国银行经营牌照的关键(Wu和Strange,1998)。与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监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有利于跨国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新业务,很明显,北京拥有其他省市区所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为此我们引入央行所在地哑变量(X1)。另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因素对于一个地区是否被允许设置外资金融机构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Xiaohong Wu和 Roger Strange(2000)通过对中国1992年至1996年期间的相关实证研究发现,这一政策效应并不显著。实际上,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1999年1月27日,我国取消跨国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从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23个城市和海南省扩大到所有中心城市,这意味着跨国银行在全国各省域设置机构网点都是政策许可的。为此,我们取人民币业务开放哑变量(X2),一个地区有中心城市政策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或居民提供人民币业务则取1,否则取0。近年来,银监会放松外资银行在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开设分行的条件,由此我们引入区域优惠政策哑变量(X3),以考察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区域优惠政策对跨国银行机构选址的影响。
2.市场需求。考察一个地区的银行业务市场需求,我们从银行外币业务和人民币业务两个方面进行考量。按照Kindleberger(1983)的“跟随客户”理论,商业银行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来建立其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网络,从而获得内部化优势。Sabi(1988)的研究也证实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能够较好地预示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状况。另外,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服务是满足其客户进出口结算和融资等方面的需求,为更好地向客户提供高效服务,商业银行势必寻求在海外扩张。因此,选取利用外资水平(X 4)和对外贸易水平(X5)这两个变量表征跨国银行的内部化优势,二变量也反映出某一地区银行外币业务的市场需求情况。当然,跨国银行对中国的人民币业务更感兴趣。我们选取银行业务量(X6)、收入水平(X7)和经济增长速度(X8)三个变量来表征地区市场潜力大小,银行业务量变量反映当地银行业务市场的规模,收入水平变量反映当地银行业务市场的潜力,经济增长速度变量反映当地银行业务市场的活力。
3.基础设施。一个地区要吸引并留住外资银行,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都应当接轨国际化。区别于一般对基础设施的理解,本文的地区基础设施是一个包括资本市场(X9)、专业服务(X10)、人才供应(X11)和通讯设施(X 12)4个变量的多维概念。首先,引入资本市场哑变量来表征接近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两个中国最大资本市场的效应,上海、广东取1,其他地区取0;其次,引入专业服务(用实际利用外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表示)变量来表征跨国银行机构获取法律咨询、财务顾问等专业服务的便利程度;再次,引入人才供应变量(以每万人所拥有的在校大学生人数表示)来表征跨国银行机构获取所需专业人才的易得性;最后,引入通讯设施(以人均邮电业务总量表示)变量来表征地区通讯设施的建设水平。
4.经营成本。跨国银行机构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员工资、物业租金等项目。由于获取各地区相关年份物业租金资料的难度相当大,因此本文只选取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变量(X13)。
首先,考察1996年以来的所有样本数据。对所有变量进行了相关测试,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需要排除那些相关性在0.8以上的变量,同时在模型估算的过程中剔除诸如工资水平等显著性水平在1%以上的变量。
依据式(4),即跨国银行机构i选择省域j的概率统计模型,可得1996年至2006年跨国银行在华投资区域决策的估算结果(见表2)。
表2 1996-2006年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区域决策因子
政策性变量对跨国银行机构的区域选择没什么影响,而市场变量和区域基础设施变量多对跨国银行机构设置的区域选择构成诱引。央行所在地(X1)变量和区域优惠政策(X3)变量的估计系数β均为负值。2000年以来国家推出的西部开发鼓励政策和2004年以来推出的振兴东北优惠政策尚未对跨国银行构成刺激。市场需求变量中,经济增长(X8)和利用外资水平(X4)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值,而对外贸易变量的估计系数为负值。依据公式(5),地区经济增长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跨国银行机构落户该地区的概率将提高2.55%;利用外资水平变量的弹性并不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跨国银行机构落户该地区的概率仅提高0.91%。进出口贸易产生的金融服务本是外资银行非常重视的市场,但实证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水平高的地区却得不到外资银行的青睐。跨国银行对地区基础发展环境比较重视,实际外商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跨国银行机构落户该地区的概率将提高3.62%;反映人才供应状况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指标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其弹性为2.65%。
其次,考察跨国银行机构不同模式下研究变量的统计情况。测算过程同上文,估计结果见表3。表3显示,不同模式的跨国银行机构对区域选择的决定因子大体相同,只不过代表处模式下利用外资水平、经济增长、专业服务、人才供应等变量的弹性更好一些而已。
再次,分时期考察样本。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跨国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跨国银行经营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修订版)。由此,以2001年为界限,分阶段考察跨国银行机构的区域选择变量的表现情况,结果见表4和表5。从表 4、表5可知:(1)在模型估算前的相关性检验、变量筛选过程中,我们特地保留工资水平变量,以考察该变量对跨国银行机构区域选择的作用方向和弹性幅度,结果显示,工资水平变量均呈现正相关且弹性较大的特征。这意味着越是工资水平高的地方,跨国银行在此集聚的概率就越大。程大中等(2003)对上海的研究发现,2000年上海金融保险业的职工年均工资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但其工资—产值比却排序全国末尾,年人均产值是全国最高的。这说明相对于较高的金融保险业劳动生产效率,高工资水平并不会对跨国银行的进驻构成影响。(2)资本市场变量在全部样本考察过程中并不显著,但在分时期考察过程中却开始显著起来,1996年至2001年该变量呈现负相关,2002年至2006年该变量呈现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跨国银行对中国资本市场所在区域的日益重视程度。(3)2002年至2006年,跨国银行分行模式下的银行业务量变量表现出较高的弹性水平,依据公式(5),地区银行业务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跨国银行机构落户该地区的概率将提高21.22%。人民币业务开放区域变量表现为负相关,这说明各区域少数城市向跨国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尚未对跨国银行机构构成刺激。专业服务变量在该时期的分行模式和代表处模式下呈现负相关性,这也许反映出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背景下跨国银行对外商工业集聚地区的青睐。
表3 1996-2006年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分模式区域决策因子
表4 1996-2001年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区域决策因子
表5 2002-2006年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区域决策因子
本文运用条件Logit离散选择模型从省级区域层面对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1)政策性变量对跨国银行在华选择投资省级区域的影响不明显。实证结果显示,央行所在地、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地区及区域优惠政策等变量对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的省域选择并无影响;相反,有些外资银行在政策变量影响区以外的省区落户安家。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推出的诸如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区域优惠政策在本研究期间尚不能对外资银行构成刺激。(2)市场需求变量对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的省级区域选择影响显著。外资银行对各省级区域的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反应明显,银行业务量仅对外资银行分行有显著影响,对区域收入水平变量无影响,而对区域对外贸易水平变量有负影响。(3)外资银行比较看重各省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实际利用外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每万人所拥有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对外资银行的省域选择影响显著,而资本市场变量在本研究期内由不受重视转为得到高度重视,但通讯设施变量对外资银行的省域选择无影响。(4)与制造业FDI的区位选择相左,经营成本变量(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对外资银行的省域选择无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对各省级区域在招商跨国银行过程中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既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健康发展、市场需求兴旺是吸引外资银行的基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经济。(2)继续做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招商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吸引服务业外资项目。大量的外资企业是外资银行的忠实客户,外向型经济的集聚是省级区域吸引外资银行的重要力量。(3)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应积极争取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基地,适时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证券或股权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黄金交易市场和金融期货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4)做好服务工作。妥善解决外资银行机构进入本省域所需要的办公环境、税收优惠、资金补助、信息网络、合作机会、外资银行高管落户及其子女入学等诸方面的问题。(5)抓好本省域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建设工作,培养并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文中未考虑跨国银行的个体行为特征。来源国(地区)、母行资产规模、国际化经营经验、抗风险能力等不同,跨国银行在投资省区的选择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如来自香港的永亨银行就倾向于选择近邻广东省(主要在珠三角地区),而不搞“全国路线”。
[1]程大中,陈宪.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2003,(9):20-29.
[2]王唏.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8):63-71.
[3]王向荣.跨国银行在广东发展的区位优势研究[J].南方金融,2006,(8):20-22.
[4]谢守红,汪明峰.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区位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4,(3):50-55.
[5]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EB/OL].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
[6]Charles P Kindleberger.International banks as leaders or follower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83,7(4):583-595.
[7]John H Dunning.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M].New York:Addison-Wesley Press,1992:66-95.
[8]Gray H,Gray J.The multinational bank:A financial MNC?[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1,5(1):33-63.
[9]William H Greene.Econometric analysis(5rd ed.)[M].London:Prentice-Hall,1997:322-453.
[10]M K Leung,D Rigby,T Young.Entry of foreign bank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survival analysis[J].Applied Economics,2003,35(1):21-31.
[11]Marco Mutinelli,Lucia Piscitello.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banking sector:The case of Italian banks in the'90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10(6):661-685.
[12]D McFadden.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EB/OL].http://www.econ.berkeley.edu/reprints/mcfadden/zarembka.pdf,1974.
[13]Sabi M.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 operation in Hungar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2):179-188.
[14]Xiaohong Wu,Roger Strange.Thelocation of foreign insurancecompanies in China[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0,(9):38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