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予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定位。30多年来,我一直奉这句话为座右铭,也许正因如此,别人说我既像个警察,又不太像个警察。那么,就当我是朵带刺的玫瑰花吧。”
——李玫瑾
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的李玫瑾有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称号——“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传闻中,她如悬线问脉的“神医”,仅凭对案件过程的“望闻问切”,便能推知凶手的年龄、身高、体型与行为习惯。这些在侦探小说中被渲染得有如神助的能力,在她的手中淡然地变成了事实。不过,在一身冰冷肃然的警服之外,她却是个柔软温润的女人,哪怕看爱情电视剧,也会感动得哭。她仿若一朵肆意盛开的玫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勇敢”红:
做第一个人,试第一件事
李玫瑾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目睹过上山下乡,在那种环境下,求稳思想处处弥漫,可她却一直倔强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奔波。高中毕业时,当时广受欢迎的北京前门大饭店要招服务员,工作稳定,待遇又好,李玫瑾的同学纷纷报名应聘,可她却宁愿满北京城瞎逛也不愿报名。同学、朋友纷纷打探缘由,李玫瑾脆生生甩出一句:“我想考大学当老师!”“你疯了?丢了1年多,你能考得上吗?”朋友们大为惊讶。可李玫瑾还是两个字:“试呗!”
1年后,国家果真恢复了高考,李玫瑾欣喜若狂,收拾收拾便进入了复习状态。苦读2个月后,答案揭晓:李玫瑾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4年后,李玫瑾成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师。不过,她具体教授哪门课没有确定。于是,李玫瑾便瞅准空当四处学技,观察罪犯受审时的表现便成了李玫瑾的家常便饭。一次,在法庭上,一个年轻的罪犯被宣判死刑后,居然“大义凛然”般地喊:“死就死,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当这种现象在多个罪犯身上重复出现后,大为惊讶的李玫瑾脑中闪出一个疑问:过去,罪犯被判死刑后总是当场瘫倒,可现在他们怎么这么不在乎?看来,这些人的心理很值得研究。
有了这种想法后,李玫瑾找到领导,说出了自己的课程选择——犯罪心理学。领导一听,犯难了:“课程倒是不错,可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材,从事这个专业研究的学者也寥寥无几,你这教学工作怎么开展呢?”“不怕,没有我就自学!”领导顾虑重重,李玫瑾却早已信心满满。最后,领导拗不过她,同意了。
接下这门课程后,李玫瑾便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路。她首先跑到刑侦教研室,主动要求帮助其他老师抄讲稿、校对讲义;随后,她又带着饭盒去中国人民大学听犯罪学课、去北京大学听心理学课。她记了一大摞笔记,抄了一大堆讲稿……终于,2年后,李玫瑾完成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讲义》。
因为案例丰富,讲解又深入浅出,李玫瑾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好评,有很多学生甚至在课程结束之后,将笔记本仔仔细细地订好,小小心心地珍藏起来。李玫瑾在学校里红极一时。为了考验李玫瑾,有学生故意拿电视剧中的案例来考她。谁知,李玫瑾听完就敲了敲学生的脑袋,说:“是电视上看来的吧?真实案例不会是这么完整的过程,而且编剧也不懂心理学,因为人的性格有其连贯性。”看着学生沮丧的表情,李玫瑾忍不住笑了。
可是,就在她的教学蒸蒸日上时,李玫瑾突然向学校提出挂职锻炼。“你的课这么受欢迎,何必要突然中断呢?”领导善意地提醒她,可李玫瑾给出的理由却很充分:“我的研究离不开真实案件,如果光停留在理论与陈旧的案件上,对学生和学科建设毫无益处,我甚至无法断定我的学科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在李玫瑾的坚持下,她毅然赶赴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开始挂职锻炼。
对于一个来自高等公安院校的女教师而言,挂职锻炼完全可以变成走过场行为。可李玫瑾不,只要发生案件,她都会第一时间冲到现场,进行深入分析后再详细提出自己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青岛市发生了数起强奸抢劫杀人案,被害对象都是一对对的恋人。了解案情后,李玫瑾迅速投入工作。很快,她便发现,这一系列杀人案作案时间比较规律,一般是在周末、傍晚,作案人在袭击受害人时既要满足性需求,又会掠夺财产。据此,她认为案件是一人所为,而且此人很可能是“找对象比较困难”的知识分子。得到李玫瑾的分析报告后,领导半信半疑地按她的分析缩小了侦察范围。不久,凶手便被抓获,而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凶手的特征与李玫瑾的判断九成吻合!
这次小试牛刀后,李玫瑾发现了犯罪心理学的用处之大,也更为关注公安实践,除了授课,更多的时间精力,她全投在了办案一线。
“执着”紫:
说该说的话,坚持该坚持的事
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李玫瑾逐渐成为国内有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并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然而,树大招风,声名鹊起的背后,各种挑刺、质疑也紧随而来,这其中,第一案便是马加爵案。
2004年年初,云南大学本科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室友。对于作案动机,马加爵自称因为打牌与同学发生争吵,被斥责为人很差后怒而杀人。之后,又有消息称马加爵穷得买不起鞋而无法上课。一时间,“贫穷”被认定为马加爵犯罪的原因。
可是,李玫瑾没有盲目地从众。她研究了马加爵所有的讯问记录,又一一分析马加爵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和所有个人用品,最终,她发现了一个疑点:穷得连鞋子也买不起的马加爵,居然花重金买了台二手电脑。综合多方面的情况,李玫瑾最后得出结论:马加爵杀人,是因为其在网上浏览过黄色网站,引发性冲动后他做过某些荒唐事,而这些事不巧被同学得知,并在打牌吵架时揭发出来。羞愧难当之下,马加爵这才绝望地杀人灭口。
2004年6月,李玫瑾发表了《不是因为贫穷》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随后,争议潮水般涌来。虽然批判声漫天,可李玫瑾却不退让:“研究问题并说出真相是我的职责,哪怕观点不为人所接受我也要说。我希望通过马加爵案的剖析,能让与他有同样认识误区的年轻大学生不再重蹈覆辙。”
马加爵一案给李玫瑾招来极大的争论,可事后,李玫瑾不仅没有“吸取前车之鉴”,为维护自己在法学界的“名望”而妥协委屈,反而越发固执。
2006年7月,陕西省汉阴县发生11人遇害的特大杀人案。1个多月后,犯罪嫌疑人邱兴华被抓获。法院一审判处邱兴华死刑后,要不要对邱兴华进行精神病鉴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主张鉴定的除了邱兴华的家属、律师,还有一些法学界响当当的专家。这其中,便有70多岁的精神病学泰斗刘锡伟。一审过后,刘锡伟坚信邱兴华犯有精神病,并联合学术界众多名人为邱兴华奔走呼吁。刘锡伟也在第一时间找到李玫瑾,希望她加入其中。
可是,李玫瑾不仅拒绝了白发苍苍、名望甚高的老教授的要求,还在对邱兴华进行心理问卷测试后,指出邱兴华只是变态人格,不符合精神病鉴定的条件。结论一公布,刘锡伟气愤地公开指责李玫瑾:“怎么能仅凭两份问卷就简单得出结论呢?如果邱兴华最终被判死刑,你难辞其咎!”随后,越来越多的人也将矛头对准李玫瑾,指责她妄下结论,影响一个人的生死。一时间,李玫瑾成了众矢之的。
面对外界蜂拥而来的批判声,李玫瑾却坚持己见:“对我接触的所有罪犯,我都会让对方回答我的相同问题,目的是了解罪犯的心理,积累一定的犯罪心理学资料。但我的问卷从来不对外,更不是用做‘精神病鉴定的工具。更何况,我的观点早在一审前就出来了,当时的判断是基于犯罪行为过程。”
2006年12月,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未对邱兴华进行精神病鉴定。面对批评质疑,李玫瑾依然平和:“既然从事犯罪心理研究,我就应该坚持科学、客观的结论。不管事实如何,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是我的原则。”
“淡定”白:
生活是朵清雅的花
脱掉严肃笔挺的警服,生活中的李玫瑾是一个淡定、柔软、快乐的女人。她会轻松地和网友分享幽默短信,会和女儿争执悬疑片的对错,会笑着接受驾校教练的怒骂,会心疼自己的女学生将来要从事如此血腥的行业。
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李玫瑾心怀悲悯,而对学生和合作者,李玫瑾更是疼惜。2007年初,某法制节目的女记者采访她,偶然间翻开了她桌子上的照片。悲惨的现场照片让女记者当即吓得惊叫,半天不能说话。李玫瑾见状,立刻用双臂拥住女记者,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膀,并轻言细语安慰。采访结束后,李玫瑾担心她留下心理阴影,坚持主动和她保持联系,还不断进行心理疏导……事后,女记者专程打电话表示感谢,李玫瑾却淡淡一笑:“女人本来就不应该承担这些,我很抱歉让你看到了这些本不应该看到的东西。”
这是一个不适合女人的行业,满眼全是阴暗与悲剧。所以,从一开始,李玫瑾就给自己立下规矩:离开办公室,离开现场,就要将头脑中那些关于血腥的记忆打包存放,做回那个会给孩子做衣服、会用半个小时做一桌菜的普通女人。
李玫瑾和女儿的关系非常好,母女俩常常会一起挤在电脑边看悬疑片。可是,专业知识深厚的她经常会看到一半就犯职业病,说出最后的结果。每每此时,败兴无比的女儿便会撅嘴跺脚,和妈妈争执剧情是否合理。为了报“败兴之仇”,2008年,女儿主动挑战,邀请李玫瑾一起追看悬疑美国电视剧《嗜血法医》。该片以情节惊、奇、险获得了第62届美国金球奖提名,开创了好莱坞先行预订后续几季剧本的先河。所以,女儿故意一边看一边和妈妈设想后续的情节,结果李玫瑾马失前蹄,居然猜错了几集的剧情。母女俩便边看边笑,疯成一团……
李玫瑾十分享受与女儿在一起的时光,也乐于和素昧谋面的网友们分享快乐。2009年5月底,李玫瑾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会上,她偶遇了业内一名泰斗。在共进午餐时,年近八旬的老先生要起身夹菜,一边夹一边念念有词:“人过七十就学坏,上桌就挑好吃的菜!”一桌人被逗得前仰后合,李玫瑾也笑痛了肚子。回到家后,李玫瑾在“六一”儿童节这天与博客上的网友分享了老先生的趣闻,并大声宣告:“儿童节是所有仍有童心人的节日,希望大家过一个快乐纯净的‘六一!”
身为女性,在看多了生离死别时,对于女性安全,李玫瑾也有自己的看法。一次,李玫瑾开车去上班。在等红绿灯时,突然,两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轻敲她的车窗,比划着求助。李玫瑾并没有立刻降下车窗,而是冷静观察片刻后拒绝了。两个男人失望地走开。可是李玫瑾却将车子启动后,悄然尾随他们走了50米,然后才把车停到两人身边,热情地伸出了帮助之手。同在车上的人好奇地问:“你当时为什么不帮忙呢?”李玫瑾微微一笑:“当时我不同意是不能确定他们的意图,而看到他们没有再问任何人,才确信他们是真的有困难。要知道,对于女性来说,善良如果没有智慧相伴就沦落为愚蠢。”
工作血腥残酷,生活却优雅淡定。所以,经常会有人问她关于选择的问题。2010年4月,有记者采访时问她:“如果有来生,您想当男人还是女人?”李玫瑾灿然一笑:“当然是女人。女人孕育、抚育下一代,她的智慧决定一个民族的智慧,决定这个社会的高度,多么伟大!”说完,又低下头,羞赧地一笑,“还有,作为女人,看连续剧可以随便掉眼泪!不用担心别人眼光。”
“生活应该像一条绳子,舒缓地沿着自我的节奏蔓延。如果可以,我希望拥有一个农家小院,种些自己想吃、想看的,然后和过路的人坐下,喝口茶,歇歇脚,侃侃东西南北……”这就是警服背后真正的李玫瑾。
链 接:李玫瑾给女性的“防卫教科书”
问:身为女性,我很害怕抢劫犯,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答:穿精致套装和拎名贵包让白领女性最容易成为抢劫的对象。如果有人抢包,记住三个步骤:把包扔给他,迅速跑开,然后大喊,一定不要与他近距离冲突;晚上记得走在马路中间,不要给路边陌生人一下子控制你的机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如果前方有两个人站着不动,就掉头往相反方向走,最好一边大声唱歌一边往前,歌声乍停会给附近的人一种提示;但危险不幸真的到了眼前,不要反抗。
问:如果已经与罪犯面对面,该怎么办?
答:如果对方与你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不可能马上发起致命攻击,你应该及时向周围人求救;如果对方已靠近你或者手持凶器,则不要硬抵抗,而应适当地、慢慢地满足对方的要求,但记住,一定要在周旋中寻找求救机会。比如,他要你把钱拿出来,那就可以说“好的,我给你找一找,我可能出门带的钱不多……”让他感觉你还是跟他配合的。
问:遇到罪犯时,常有女性执意反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生命价值远高于财产和器官价值。有些罪犯特别残忍,所以当你没有能力自救或报警时,一定要冷静,并先服从他的要求,减缓他情绪的紧张度。这时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是温和的言语,最忌讳的是长久地直视对方。过久的注视会让他认为你想记住他的面部特征,从而激发危险反应。你可以用拉近距离的语言轻声试探对方,比如:“你能不能别伤害我”之类的。
问:未经世事的女性憧憬浪漫,如何避免以爱情为名义的欺骗?
答:你要观察他与家庭的关系是否和睦:动不动就“我妈说”,还是咬牙切齿“她从小就对我不好”?前者你要防范他的恋母情结,后者你要了解他是否有暴力倾向、冷酷性格。一个会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说起父母会微笑的男人是有亲情感和责任感的,当你们组成家庭,他也会以爱和责任回报你。
问:很多罪犯都是女性身边的人,我们如何判断?
答:首先,我们和别人相处过程中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其次,就是跟别人发生争执时,不要把对方逼得没有退路,争吵时不要超过3~5个回合;最后,是不要把对方一些涉及他个人隐私的东西揭出来吵。大家就事论事。总之,给别人留自尊也就给自己留了安全的余地。(编辑/曹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