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需要中国,中国需要哈佛

2010-04-29 00:44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11期
关键词:肯尼迪哈佛大学哈佛

王 惠

哈佛大学是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高端人群的可用桥梁;肯尼迪政府学院已搭建的平台等待中国官员发出声音。哈佛大学的研究成果需要中国的佐证。

肯尼迪政府学院是哈佛大学最年轻、也是占地面积最小的学院。这个哈佛家族的小兄弟因培养一批又一批政治精英而著称,其不间断地举办富有特色的政府官员培训,吸引了各国政府高官纷至沓来,他们或在肯尼迪论坛上演讲,或应邀来讲案例,或坐在教室里听课。在肯尼迪学院不大的校园里与世界各国的政要相遇并不是新鲜事,这一景观也使肯尼迪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攀升。

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是我久有的梦想。不仅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多的是因为在长期的对外宣传工作中,尤其是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媒体的沟通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某种角度讲是世界政治风云的策源地,他们的教学理念直接作用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政府,比如,著名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对各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一直期盼着到哈佛去与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学者深入沟通,了解其“软实力”理论的实质,研究其已经形成的政府公关策略,掌握高水平的与国际社会沟通的能力。为此,近年来我一直坚持学习英语。

幸运的是,去年10月在中组部的安排下,我到外交学院进行了3个月的英语强化培训,并向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提交了研究软实力和政府公关的培训申请。今年初夏,根据中组部和国家外专局的安排,我有幸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参加了“发展中的领导者”培训。培训之后,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又安排我在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进行y--周学术访问。虽然此次我参加的“发展中的领导者”培训与我希望研究的题目有所差异,但依然经历了兴奋、挑战、收获和珍惜4个阶段,获得了许多意料中和意料外的巨大收获。

学习篇:建立两个结构

“发展中的领导者”是面向全球高级管理者的培训项目,32个发展中国家的56位高级政府官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到达的当天,我们在下榻的“Double Tree suit Hotel”的门口集合乘校车去学校注册,来自五大洲、各种肤色、互不相识的同学用各种口音的英语互致问候。介绍自己的时候,我还以为进了联合国,非常兴奋。

开班仪式上,负责培训项目的托马斯教授说:“虽然你们的培训只有两周,但考虑到你们都是高级政府官员,具有相当的领导能力,此次培训的课程量是按照两个月来安排的,你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话一点都不是吓唬人,第一天晚上要读的案例就超过了100页,以后天天如此。挑战就此开始!

培训短暂而紧张,课程繁重而有序,不仅设置了大密度、高水准的授课内容,也请到了著名的教授团队。授课教师有哈佛著名的教授,也有到中国写过案例的学者,还有案例当事人。培训方法调动了案例分析、讨论、练习、模拟等各种手段让学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每节课讲授的内容对我都有很大的冲击力,每天晚上整理学习笔记时我都会有重要收获。变化、挑战、危机、沟通,这些内容与我希望研究的课题关系密切,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希望学习的知识。例如,在分析权威者和领导者的区别时,我了解到,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权威人士不在乎与外界沟通,而领导者必须学会与外部世界沟通。再例如,在分析突发事件的处理环节时,案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如何引导媒体,把握舆论。这些教学内容使我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自己的理解,丰富了已有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当我将这些内容梳理、整合后,发现肯尼迪政府学院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也教给了我们构建领导者必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方法。

印证篇:沟通深入有效

为了深入了解美国政府发展软实力的进程,借鉴美国开展政府公关、与媒体沟通的方式,经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安排,在两周的培训后,我就政府的公关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与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两位教授进行了交流;就互联网的发展给政府提出的挑战和互联网管理办法,与波士顿大学两位专家进行了沟通。我还走访了美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其发言人就有效引导媒体和运用互联网与民众沟通进行了探讨;走访了纽约市政府,与市政府发言人就城市品牌塑造和形象推广战略、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流程等进行了讨论。我对这些难得的交流机会非常重视,出发前就列了两个单子,一个是在工作中已经形成的思考,准备在交流中从教授、学者的理论中得到印证;另一个是在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媒体打交道过程中积攒的问题,打算向同行请教,与专家讨论,刨根问底弄个究竟。在交流中,这两个单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因经过了认真思考和准备充分,我的问题引发了教授、学者、专家、同行的极大兴趣,使得交流和讨论深入有效。我到美国国务院拜会其发言人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只能见POST先生15分钟。见到POST先生时,他握着我的手问:“听说你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与很多记者打过交道?”我答道:“是的,三万多。”他笑着说:“天哪。”我接着说:“我听说您也与很多记者打过交道,我想知道您认为与记者打交道最大的挑战是什么?”POST先生大笑着指着我说:“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今天你问出来了。”于是,事先说好的会见立刻话锋一转,变成了交流与讨论。这些访问不仅印证了我的思考,解答了我的疑问,也给了我许多感悟和启发,留下了近3万字的交流笔记,成为我与美国学术界和同行沟通的重要实践。

交流篇:展示良好形象

在赴哈佛学习之前,我也曾参加过境外培训。但与32个国家的50多位高级政府官员一起学习还是第一次。面对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同学,我意识到,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乎国家的形象。我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记录,踊跃提问发言;在小组学习中不仅贡献自己的案例,还积极参与其他学员案例的讨论;在课外活动中主动与各国学员沟通、交流,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消除其对中国的误解。和我一起参加培训的一些其他国家的学员对中国的高速发展有不同的看法:一天,一位阿联酋的学员拿起我的照相机问我:“这是你们中国人仿造的吗?”我对他说:“如果你会拍照的话,就能看出这不是仿造的。我曾经在媒体工作,不仅重视照相机的品质,更注重拍照的水平。来,我给你拍一张吧。”他看了我给他拍的照片说“非常好。”并告诉其他同学我的相机好,拍的照片更好。同学们纷纷来请我给他们拍照,在两周的培训中,我为全班同学拍了700多张生动有趣的照片,用镜头给每位教授和同学都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结业那天,我把所有的照片都送给了大家,刚果副总统Ben非常高兴地对我说:“我明年竞选总统会用这些照片推介自己,我还要告诉他们,这些照片是我的中国朋友拍的。”赞比亚的外交部长说:“我会把你给我拍的照片挂在办公室。”肯尼迪政府学院也留存了我拍的全套照片,准备以后印刷培训介绍

册使用。我被大家誉为“官方摄影师”,并成为全班人缘最好的学员之一。与我一同参加培训的程东红、梁桂也都是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并善于对外沟通的领导干部,他们总能在关键的时候提出关键问题,或给出关键答案。我们3个人相互配合,该发表观点的时候就主动发言,该消除误解的时候就及时解释。托马斯教授评价我们的表现说:“你们和我想象中的中国官员不一样,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勤奋的学风、开放的意识,也向你们学到了很多。”亚洲中心工作人员了解了我们的学习情况后给了我们这样的评价:“你们在课堂上和活动中的表现给哈佛大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树立了中国官员的良好形象,我们为你们骄傲!”

在哈佛培训期间,应剑桥沙龙组织者的邀请,我利用课余时间前往著名的燕京学社,作了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更需要被世界认知”的演讲,受到广泛关注,哈佛师生和专程从其他学校赶来的听众在我演讲后提问踊跃,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演讲,由于提问过多,不得不再延长一小时。演讲结束后,中外师生仍不肯离去,换了另一个场地继续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形象。

借鉴篇:利用哈佛传播中国声音

这次培训的心得颇多,体会颇深,其中与我的工作有关连的感受梳理起来有三点:

一、哈佛大学是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高端人群的可用桥梁。案例教学是哈佛大学的教学特色。此次培训所设计的案例集中了发展中国家领导者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每个案例都详细地介绍了案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原因,展现了领导者面对的危机和挑战,分析了领导者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得失,有的案例还特邀涉及的关键人物来讲处理方法和反思,客观上起到了对外展示和说明这一国家发展理念的作用。如讲到厄瓜多尔的案例时,该国时任总统受邀专程来给我们介绍当时政府面临的挑战和处理过程,与学员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产生了非常好的宣传厄瓜多尔政府形象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比单纯的理论课效果更直接,也更易理解和接受。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借鉴。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的都是各国的重要官员,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所在国对中国的态度。如果能吸引和鼓励哈佛大学各个学院的教授和学者多来中国选取教学案例,并用于教学中,既可以展示中国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画卷,又可让参加培训的中国政府官员站在国际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发展,更可以让各国政府官员深入、准确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也是面向国际高端人群开展对外宣传的有效方式。

我同时建议将哈佛的案例教学法植入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培训中,在各省区市和相关领域选择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重大而有代表性的案例,采取授课教授和案例参与者共同分析案例的方法,使培训更具现实指导性。

二、肯尼迪政府学院已搭建的平台等待中国官员发出声音。哈佛大学不仅有成熟的组织各国官员培训的经验,也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搭建了重要的展示平台。在肯尼迪政府学院我们上课的教室旁,就有一个开放的肯尼迪论坛。经常会有各国首脑和高官出现在论坛的讲台上,发表演讲,传播其政治主张。在中组部和其他有关部门、省区市的组织安排下,我国每年都有数十名、甚至百余名官员前往哈佛参加各类培训。但在这个论坛上做过演讲的中国官员只有李源潮同志一人,他的演讲在哈佛引起很大的轰动。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与世界大国比肩了,参加哈佛培训的中国领导干部都是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到哈佛学习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机会,也是加大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主流高端人群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哈佛大学教授对中国参加培训的多数官员的印象是“安静”,不善提问,不善表达。有必要在今后派往哈佛培训的官员中强化其展示国家形象的意识,并重点策划中国有影响的高级领导干部选择重要的时间、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有关中国的重要话题,在哈佛大学的各类论坛发表演讲,或与哈佛大学共同举办各类论坛,邀请曾在哈佛学习过、在哈佛有一定人脉基础并善于与国际社会沟通的中国领导干部在论坛上说明中国的见解,扩大中国的声音,传播中国政府的主张。

三、哈佛大学的研究成果需要中国的佐证。一方面,哈佛大学的学者每年都会发表不同的论著,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重大影响。如约瑟夫-奈的《软实力》、《21世纪的力量》等,这些论著中都涉及中国的发展模式,但很少能看到中国政府的观点;另一方面,中国每年都有访问学者去哈佛研究相关的课题,但其研究成果却很难搭上哈佛向国际社会推介论著的顺风车。如能选择我国有分量的官员和学者参与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的研究,并为其提供有关中国的数据和经验,或为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提供研究中国发展课题的条件和助手,产出研究成果,将会对各国政府首脑和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肯尼迪哈佛大学哈佛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肯尼迪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电图对比研究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女儿考上哈佛 妈妈做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