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学远
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政府应急管理国际论坛、煤矿安全生产出国培训……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始终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传统,并不断开拓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我于199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兼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副主席、秘书长。10年的工作历程,使我对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怀有深厚的感情。值此协会成立25周年之际,写作此文,作一回顾,以示纪念。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是由中国政府批准建立、在政府部门直接指导下从事国际人才交流活动的全国性民间机构,在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德高望重的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一直担任协会主席;其他的理事会成员为外交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政府相关部门的副部长级以上干部以及科技界的著名人士,这使得协会能够与中央政府的众多部门有广泛的联系,具有有效的协调能力。
一直以来,协会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直接领导,这是它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上世纪80年代,中央引智办的负责人就是协会的副主席、秘书长;之后,国家外专局的正、副局长兼任协会的领导成员。这样设置,一方面便于运用协会的民间身份在国际交往中开展引智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协会工作的实际领导。国家外专局在人员、财力、引智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协会能更好地在国内外的引智工作中发挥组织功能。
协会内部的部门设置也较为完善,建立了欧洲部、亚洲部、美洲部等面向全球各主要国家、地区的工作部门,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引智工作和积累相关信息;多年的工作积淀,使协会在国内外具有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了协会在引智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政府开展民间外交和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的重要渠道
当今世界,民间组织之间的交往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类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人才交流活动中,协会的工作体现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发挥了很突出的作用。
协会作为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民间机构,可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不同层次或类别的部门、机构打交道。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设立类似我国外国专家局的政府机构,其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的主体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民间机构(包括猎头公司),政府部门较少直接参与具体业务。因此,根据“对等性原则”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目前国家外专局同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300余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大多数的合作协议是以协会名义对外签署的。
例如,协会同新加坡卫生部多年合作开展中国护士赴新培训项目,同日本半官方的“AOTS”组织合作培训中国技术、管理干部。我们过去在和一些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的机构开展双边人才交流和合作,以及因为意识形态上的歧见而对于同我国开展官方人才交流、技术合作比较敏感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协会的名义,以民间交往的形式与他们开展人才交流工作。
协会管理的各驻外机构是进行国际人才交流的重要资源。协会设立了11个国外办事处,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旧金山、亚特兰大,日本东京,以色列特拉维夫,俄罗斯莫斯科,澳大利亚悉尼,英国伦敦,德国科隆和新加坡;此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京港中心。这些办事机构的任务是联系专家,引进人才,联络和开辟培训渠道,管理出国培训人员。它们为民间外交和引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年成立于美国旧金山的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是协会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积极募集资金,资助国内专家到美国进修;创立了“马可·波罗奖”,对美国一批资助中美人才交流的跨国公司颁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协会内部设有外管部,担负了与驻外办事处的日常联络和管理工作。
利用香港资源培训内地人才成果显著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协会就利用香港的资源,培训内地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十几年来,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培训项目,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1992年起协会与香港蒋氏工业基金合作,联合举办“中国机械制造工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从1992年到2004年,双方共举办了219期香港培训班(每期学员在港学习两周),培训学员5684名。此外,双方还共同举办了35期海外班,先后挑选有较好外语水平的739名学员赴美国、英国、德国培训一至三个月,委托海外有实力的大学、专业培训机构安排课程和考察活动。现在,当年参加过蒋氏工业基金培训班的学员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力作用,其中不少人成为了我国大中型企业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
培华项目。从1994年开始,协会同香港培华基金会合作开办“中国高级公务员经济管理研讨班”,为内地“老、少、边、穷”地区政府部门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培华班的培训内容包括经济、工商管理、旅游、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使受训学员了解现代经济的运作方式,掌握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对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003年,我以协会副主席的身份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先生签订合作协议,启动了“中国工业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计划”。香港理工大学以应用技术教学著称,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人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2005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又加入本培训计划。这项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照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分别开办管理人员培训班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因材施教,使培训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2000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及其所在的“香港工商专业联会”十分关注,愿意为西部省份培养人才贡献力量。2001年,我代表协会同香港工商专业联会签署协议,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训项目”。这个培训计划有两大特色:一、培训时间较长,为期一年(后几批学员改为半年);二、学员在香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顶岗培训,这是一项创新。这一培训计划实施了6年,为我国西部地区培训了一批管理干部。
在我主持国家外国专家局工作的10年中,协会组织的赴港培训项目在创新中发展,培训了大批的内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协会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功不可没”。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协会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传统。在国家外专局的指导、支持下,协会始终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充分整合并利用引智资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最突出的是从1993年开始,同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共同举办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每两年一届。在冶金工业、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工工业、石化工业等多个领域,中
美专家共同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对口交流,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会诊,对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书。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对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锫基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接见过参加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专家们。
在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专项中,协会在聘请外国专家和组织人员出国培训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除此之外,当国内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后,协会也总是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我想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第一,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作用。
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协会按照国家外专局党组的要求立即行动起来,紧急联系十余个驻国外机构,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收集驻在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和疾病防治快速反应机制及相关经验,汇总后向中办、国办、卫生部、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报告了相关情况,以供分析、参考。
为了借鉴国外处理应急事件的有益经验,2003年12月,以协会为主筹办,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政府应急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就政府应急管理课题举办的首次国际研讨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国内外政府应急管理的经验教训,深入探讨了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前沿问题,为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国际经验。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知名应急管理专家到会演讲并参加讨论。会后形成的情况报告归纳了与会中外专家的意见,就如何建设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首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务实有效的政策建议。
之后,协会每年都邀请国际上知名的应急管理专家到国内作交流,并组织赴国外的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团;通过数年的坚持,为在全国推广“应急管理”理念、推动建立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培训了一大批干部和专业人员。
第二,组织煤矿安全生产出国培训班。
本世纪初,我国煤矿重大矿难频发。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88起,平均7.8天一起;其中一次死亡30A以上的特大事故28起,平均52天一起。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16.7亿吨,约占世界35%,但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却占80%。煤矿特大灾害事故的频发,不但造成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煤矿安全生产关系职工生命安全,关系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大局。
在国家外专局支持下,2005年10月协会邀请南非矿业专家来华交流;协会还会同国家安监总局有关部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南非矿山安全生产与救援管理技术交流会”,全国主要产煤省区的安监局的负责同志、全国各大型煤矿的矿长及技术负责人共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从2005年底起协会又连续实施“百名矿长”出国培训计划,组织全国各主要产煤地的矿长、技术人员、安监局管理干部,到采矿安全生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南非、澳大利亚进行专题培训。
这一系列培训项目为配合国家安监部门降低安全事故起到了协同与服务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立法,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最终为降低我国煤矿以及非煤矿业的死亡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上述诸方面工作之外,协会对在国际人才交流业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也作了若干探索,其下属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在全国建立了多家分市场,在各地、各行业引进和配置国外人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感到,在国家外专局的引智工作格局中,协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衷心祝愿已经25岁的协会,在今后的国际人才交流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施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