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为中罗间架一座友谊之桥

2010-04-29 00:44王子立
国际人才交流 2010年11期
关键词:罗马尼亚总理

王子立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留学生群体,他们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学成回国后活跃在各自国家的外交舞台上,积极推动本国与中国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在两国间架起一座座友谊之桥。本文的主人公一一罗明(Romulus Budura),正是他们之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从半个世纪前到中国学习汉语,随后担任中国多位领导人的翻译,到成为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积极推动中罗友谊,罗明,这位年近80、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罗马尼亚老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紧紧连在一起。

2010年国庆节期间,作为外国留学生杰出代表,罗明应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参加“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参加了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在他的母校一一北京大学,记者采访了他和他的夫人、汉学专家萨安娜(Anna Budura)女士。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的罗明先生依然神采奕奕。他身材高大挺拔,典型欧洲人如雕塑般的五官英气勃勃。他的声音浑厚圆润,流利的普通话甚至可以与中国的电视播音员媲美。萨安娜女士安静地坐在丈夫身边,柔和的灯光照在他们身上,随着他们的讲述,那些宝贵的历史往事扑面而来……

周总理的一封信改变了我的命运

罗明与中国结缘源自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1950年6月,周恩来总理致信罗马尼亚领导人,提出希望两国能够互派5个年轻人到对方国家学习语言。1950年12月1日,19岁的罗明和他的4位同学(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萨安娜)来到清华大学。与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留学生组成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

中国政府为这批留学生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第一个学期,罗明就学会了600个汉字和基础汉语语法。接下来的两个学期,他将掌握的汉字量提高到2000个左右,并且逐渐能够完全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与人流畅交流。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科划归北京大学,“专修班”的老师和学生们于当年9月一起转入北京大学。当时,“专修班”的留学生在完成一年半到两年的汉语学习后要进入北大各系进行专业学习,罗明选择了中文系。在这里,罗明得到了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教授等人的指导,为他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形成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首这段往事,罗明说:“周总理建议罗中互派留学生,协助两国领导人展开对话以便建立新型政治关系,促进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我们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确实就是协助我们的领导/屿中国高层展开对话。1954年9月我还没毕业,外交部就安排我开始在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馆工作。”

罗明眼中的中国领导人

《兄弟般的友谊》是中国拍摄于1956年的纪录影片、罗明的身影出现在这部影片里,那时他的身份是朱德出访罗马尼亚的随行翻译。在上世纪50年代,罗明为中国众多领导人担任过翻译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经有机会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彭真还有刘少奇等领袖们见面,那段经历是我永远难忘的。”

1958年明,对罗明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访华,由于当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所以,这位部长会议主席除了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外,又被邀请到湖北武汉附近的一个别墅与毛泽东主席会面,罗明作为翻译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你知道,毛主席说湖南话,很难懂,我在担任翻译时,毛主席讲了3句话后我就开始觉得困难。毛主席看出我不安,就对我们代表团的人说,他(罗明)普通话比我讲得好,结果翻译过来后,我们代表团的人以为毛主席说我汉语比他讲得还好,都非常惊讶,其实毛主席只是说我普通话比他讲得好。”罗明颇有几分得意地讲述。此后,罗马尼亚先后派出几批由高层领导人带队的军事代表团访问中国,作为翻译的罗明,得以有机会多次见到毛主席,“我亲眼见到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心里非常激动。”

1955年,朱德总司令访问罗马尼亚,这是第一个由中国高层领导人率领的代表团访罗,罗工人党第一书记和大批政治局成员到车站迎接,在站前的小广场上,挤满了前来迎接的群众,大家拿着小红旗、标语,挥舞着欢呼着。罗明回忆:“朱德总司令走出车站后在我耳边低声说:‘问同志们好。我想了几秒钟,然后大声说:‘由朱德总司令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代表团,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问候,祝你们万事如意。接着,朱总司令开始讲话,朱德是四川人,有浓重四川口音,很难难。好在我发现朱总司令手里拿着一份讲话稿,因为是老花眼,稿子上的字体很大,我就从背后看着稿子根据其内容做翻译,不然就要完不成任务了。不知情的人还夸我连四川话都能听懂呢。那年我才23岁,第一次担任这么重要的翻译工作,经验不足,但是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朱总司令与我们罗共总书记会谈的内容丰富,交流融洽,更重要的是双方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相互之间非常信任。此外,我还有幸为聂荣臻元帅担任过翻译,他个子很高,是真正的军人,个性中又有可爱率真的一面,跟他讲话感觉非常舒服。”

在接触过的众多中国领导人中,最令罗明难忘和熟悉的是敬爱的周总理,从1954年第一次为周总理担任翻译起,他曾有数次机会见到总理。罗明至今记得:“1965年3月,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到罗马尼亚参加罗共总书记乔治·乌德治的葬礼,当时3月的天气还很冷,大多数人都穿着大衣,周总理却穿着很短的中山服,神采奕奕,给在场的各国来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1966年,周恩来再次访罗,有一天结束访问后,已经是夜里11点半,我们送总理回在郊区的住所,周总理说:‘让罗明陪同我回去就可以了。我就上车准备坐在前面翻译通常坐的座位上,总理却说:‘不,你就跟我坐在一起。让我坐在了他的旁边。还有一次,上级布置我询问周总理的生日,以便到时祝贺。见到总理后,我就赶紧询问,总理说,是花开鸡叫的季节,在我追问下才说是3月份。后来,我又问了好多问题,但是总理一直没有告诉我他的生日,当天分手时,总理笑着说:‘罗明,你没有完成你的任务。过了很久我们才知道总理的生日是3月8日。跟总理在一起的日子是令人难忘的,在我心里,不仅把他看成一位中国的领导人,我非常热爱他,也很崇拜很敬佩他,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非常深刻的感情。”

罗明必须回到北京

1956年,罗明从北大顺利毕业,他的毕业证由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签发,衬底写着“为人民服务”。回国后,罗明和他的夫人一起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此后,罗明在外交部专门从事对华关系工作,经常在中罗之间友好访问时担任翻译工作,经历了中罗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重要时刻。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了剧变,罗共下台,国家动荡,同中国的关系也因此不得不重新被考量。时任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王荩卿先生拜会罗

新任国家元首,提出中方的三条原则:中国尊重罗马尼亚人民的选择;愿意继续同罗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愿意按照国际法原则发展同罗的关系。罗明当时正在澳大利亚担任大使,出于对罗中关系的重视,他被新一届罗政府紧急调回国内,并被派到中国,出任罗驻中国大使。

在向杨尚昆主席递交国书时,杨尚昆主席坦率地对他说:变化是在你们那里发生的,所以罗中关系如何继续发展,应该由你们来表示意愿,提出并做出努力。“所以,我向国内做了汇报之后,在6年时间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以行动向中国方面表明罗马尼亚愿意继续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之后的两三年,在我的努力下,新一届罗马尼亚政府中60%的成员都访问过中国。我希望他们能够多了解中国,了解罗中曾经有过的密切合作关系,并且深刻理解继续发展罗中关系的必要性。1991年,新任罗马尼亚国家元首扬·伊利埃斯库总统访华,这是他上任后正式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因当时伊拉克战争爆发而不得不缩短了访问行程。1994年,他再次访华,我陪同他去了深圳、珠海等城市,让他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同时,我也请求中国高层领导人及各部部长到罗访问。199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罗。我个人认为,在我担任大使的1990年到1995年间,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就是中罗双方都确认要继续发展中罗友好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罗明说。

不能忘记的历史

罗明退休后,致力于研究并对外宣传中罗外交关系的历史。在他看来,上世纪50至070年代的中罗关系是一种模范的外交关系,双方在各方面高度信任、相互尊敬、互相帮助,使双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我亲眼看到,双方领导人是很亲密的朋友,双方谈话的内容丰富,达到学术的高度。为了记录这段宝贵的历史,我与一些身为历史学家的朋友,共同完成了一本书。”2005年,由他主编的《罗马尼亚独立外交政策与中罗关系1954~1975年》正式出版。这部文献汇编收入了30篇有关中罗关系的重要史料,包括中罗两国领导叭谈话和会谈的记录,收录了近50张反映中罗两国关系重要时刻的珍贵历史照片:文集的出版为研究中罗关系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参考资料,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并获得罗马尼亚科学院大奖。

在完成这本书的过程中,罗明多次为中罗两国间深厚的友谊而动容。他给记者讲述了几个小故事:“1970年罗马尼亚发生水灾,中国政府有关方面给毛主席打了一份报告,建议给罗提供援助,毛主席看后,在那个援助金额后面加了一个零,那个数字就被扩大了10倍。1977年罗马尼亚发生地震,中方也给予了很大支持。1968年罗马尼亚面临随时被苏联入侵的危险时,周恩来总理及时在罗驻华大使馆发表讲话,支持罗马尼亚民主主权独立。相应地,罗马尼亚也在各方面支持中国朋友。当年,中国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要研制原子弹,却遭到苏美两国的反对,他们谴责中国时,我们反对美苏,声援中国。联合国讨论中国研制核武器问题时,我们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对联合国做过贡献的大国,应该有掌握核武器的权利。中罗两国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恢复国际关系中的道德价值观念。那段历史是永远不应该被忘记的。”

翁婿两代驻华大使

罗明一家都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女儿达尼亚出生在中国,也曾在北大历史系读书,是现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夫人。他们的小儿子罗扬曾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留学,精通汉语,是罗马尼亚知名汉学家之一。

提起他们的驻华大使女婿,萨安娜露出笑容:“1973年现任驻华大使被派到中国学习,那年我们的女儿也被派到中国,过了2年,我们收到电报,说他们打算结婚,问我们是否同意,我们相信女儿的选择,表示赞成。女儿告诉我这个男孩子很像她的爸爸。”罗明则对女婿提出一个要求:“我们提出让女婿同时采用他和我们的姓氏,他同意了,现在他有两个姓氏,前几天出席招待会时很多人以为他是我们的儿子。我们从那时起就有一种想法,把他当成我们的儿子,跟我们女儿在一起继承我们的事业,他对此欣然接受。我和女婿经常交流,他知道我们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怀有的感情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对于这些他都赞同。我们女儿对他的影响很大,达尼亚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外孙子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他爸爸爱上中国是因为妈妈的关系。女儿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女婿是一个素质很高、做事踏实认真的好孩子,我们为他的成就深感骄傲。”

翁婿两代驻华大使无疑是罗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罗明说:“他已经在中国当了8年大使,而一般大使的任期最多为4~5年。他对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认真地承担起驻华大使的职责,因为工作出色,总统很器重他。虽然因为时代不同,我们两人做大使的使命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在罗中两国间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猜你喜欢
罗马尼亚总理
新总理
总理的“大屁蹲”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提速降费,别老让总理催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