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与反非流

2010-04-29 00:44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0年3期
关键词:哥特非主流百度

木 贼

这里的“非主流”不是指简单语义上“主流”的对立面,是指一种亚文化,是特定时期某些80、90后的穿着、喜好、行为方式等。

网络上我们认定谁属于非主流,一般依据什么?外形特征是吧?瞧一眼照片,瞬间雷到,那么你可能就认为此人非主流。而此人属不属于非主流,并不是你一人说了算的,于是传播、围观、求鉴定应运而生,最后众口一致,狂喷不已,那他就算是非主流了。

注意一个问题,当非主流刚出现时,如引不来关注,也没有人围观争议,那么说明多数人已经接受认可,即纳入主流。哪天我们不再争论“非主流”了,要么是“非主流”已纳入主流,要么是“非主流”已死。

还由于非主流自身不会认为自己是非主流,所以我认为非主流最确切的概念由反非主流来定义更为精准,争论的焦点即为非主流,唾骂最尖锐的观点即为非主流最显著差异于主流的特征,争议最火爆的时候即为最辉煌的时候。

非主流,爱像谁?

非主流集散地:网络家族

要理解非主流,不能不谈网络家族。玩过网游的人对家族都不会陌生。大多数的网游,你要是没加入个家族、帮会、工会之类,简直是没法混下去的。拉帮结派、分享资源、划分势力都是家族才有能力完成,群P、洗城、霸服经常发生,有帮会罩着,才好游戏。

家族跟懒散的组队有什么区别呢?顾名思义,家族自然有族长、族规,分辈份,统一的姓。与那些以兴趣汇集成的网络圈子有点不同,非主流网络家族在组织上是十分严密的,貌似个性,其实相当去个性化,统一是必须的,而后发展成偶像崇拜。

非主流很在乎榜单,像QQ空间排名、360圈型男女榜、51空间等。所以非主流家族主要影响和占据着年轻态的SNS、论坛贴吧、门户、Fans阵地。非主流家族一般以视觉、空间代码、游戏联盟,PS等为招牌,吸收成员,通过QQ群等组织扩张交流。通过搜索引擎,你会经常发现各类“网络家族”排行榜。

非主流家族人数众多,例子可参考残血的网站,有几百个Q群:残血家族群网(http://hi.baidu.com/10351405)。我还到杀马特的QQ风云榜截了张图,人数“雷”惨了,数字虚的吧?

在杀马特家族官网(http://samate.cn)了解到,可花钱买推荐,靠拉票拉流量、广告等获利。现在搞红一个家族的,多是网吧或公司所为,靠此带动品牌、拉流量、赚人气,然后再想尽办法从中获利。也许里面还有更大的收益产业,要不网络家族怎会如此繁荣,怎会有人不断去做?

效仿视觉系?

Visual kei(视觉系)这词来源于日本视觉系摇滚祖师X Japan的口号“Psychedelic Violence:Crime of Visual Shock”(迷幻狂乱:视觉震击之罪)里的Visual Shock。非主流们宣称他们是模仿的视觉系,玩的是视觉系,其实他们不了解。有的还把VR也当做视觉系,VR是指Visual Rock(视觉摇滚),而众多的非主流根本就不是摇滚乐迷,甚至都不玩音乐。

再看日本视觉系的一些特点:画黑眼线、假睫毛,把头发染成不同颜色;混合朋克和哥特着装;多套几个环。非主流从中模仿到了一些特点,但丧失了美感,也没有自己的文化。用句话讲,不是哪种杯罩都适合你,得看你有没有那个Size。这就是生搬硬套的绝佳例子。

疑似哥特次文化?

哥特次文化(Gothic)是什么?既然是次文化,当然由哥特文化衍生出来,那些模仿传统哥特形式的各类型次文化,都能称之为哥特次文化。简单从视觉角度看,其特征为:吸血鬼、红黑、深色系、黑眼影、死亡气息、恐怖、怪诞、很少打钉、银饰。典型装扮特征如下图。

这里有一点必须强调,虽然哥特看起来黑暗,但哥特精神是非暴力的。也没有自残一说。非主流们常常混淆,拿自残、血等充当哥特,认为吸血鬼见血兴奋乃想到自残,这是十分愚蠢的联想。综上,哥特造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主流,但非主流并非属于哥特。

普遍的青少年次文化现象

你会问上面提到的跟非主流有什么关系?对,嘛关系都没有。绝大多数人是看到别人玩、朋友玩,自己也跟着玩,而不至于落队,显得Out了。这其实才是普遍的青少年次文化得以发展的根源。非主流也是青少年次文化现象中的一员,虽然以“山寨”成分为主。到处都有这些青少年次文化现象,以下就是两个实例

1.MK人

MK是指香港旺角(MongKok),而“MK人”并不是特指旺角的人。由于旺角是香港的潮流地,那些盲目追随潮流,又不得其意,整得不伦不类的人,称其为MK人,是贬义。MK人的着装叫MK look,作为一个名词,指一群14~25岁的青少年,有独特的衣着文化,并在香港有一定的影响范围。

2,Emo Kid

Emo不是指Emotional(情绪化)的缩写,它是一种亚文化,以青少年为主体,假装个性,时刻感到孤独、空虚、伤感,一般不笑。他们寻找自己缺陷的人生,然后创造一种沉闷、荒谬,只有他们这群体才能了解的世界或音乐。当一种亚文化流行时,多数青少年仅仅是跟风而已,以致后来发展出的特点替代了最初。Emo的浓缩概念造型如图。Emo与非主流现象有许多的类似,虽然Emo人数不少,如同非主流一样,在国外也不受待见。非主流时间线

2005年3月Qzone推出,于此同时《劲舞团》大陆开服内测,这两件事,成了后来非主流的主要应用和阵地。下图曲线就很明确地展示了两条曲线的吻合度。

其中QQ空间的推出,决定着非主流的走向。借着QQ庞大的用户群,QQ空间迅速风靡网络,年轻态的SNS得以推广,在青少年中备受欢迎。追求酷炫、个性的空间也是由年轻人带起,各种代码站、PS图、非主流文字、空间模板、互踩联盟、刷人气挂等应运而生。

SNS的特点就是要人展示个性,拉圈占地。非主流的发展,也正是在此运动中,迎合众多年轻人的一股潮流。

各种非主流的网络家族,从社交上满足你人气需求,从视觉上满足你个性酷炫需求,从心理上满足你结群认可需求,这些都是促使非主流迅速风靡的内因。至于非主流本身代表什么?年轻人才懒得追问。

后来网络非主流的现象,由于某些人群古,隆的造型,才引起了人们广泛讨论批判,并把此现象带到90后身上,这至少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再回顾图中的曲线高峰,2008年,80后与90后展开了一场“非主流”争论。起因是一系列的视频,如现实的事件:优酷视频《因为非主流而被打》。还有网友制作的视频《蠢爸爸反非主流新闻联播》等,而后在回击《非主流新社会精英反击80后裹布女》当中掀起论战。

7月,由于《劲舞团》突然宣布“提倡主流文化和主旋律”,反对“非主流”和“火星文”。致使搜索达到最高峰。

无论2008年的争论如何,打击面都是巨大的,把非主流扩展到大多数的90后,此类视频还引发了一连串的模仿

暴打非主流文体,还有一些恶搞歌曲《反非主流之歌》以及无数的PS照片。

2009年,一向以猥琐著称的MOP,抛出了众多幽默讽刺的著名反非事件,使非主流人群一如既往的耀眼夺目。反非阵营是巨大的,各种反非主流吧、反非联盟处处皆是,网络暴力经常发生,如组队爆非主流QQ空间等。非主流争议仍在持续中。

反非流,反的啥?

反的是语言系

1.语言形容的重复性。夸张化、装嫩化

[谁喊我了]肝肝来了~~

华丽丽的我和大米又回国了,

笔笔有人说乃把肉肉送人了

[09.09.28 QQ音乐]全面告急!挂起挂起!试听试听!

/返韩机场帅帅帅帅[韩BO]

看到这些重复的词语,就知道非主流词穷得感情泛滥。

2.符号、繁体.火星文、日文和英文的重度混用

听悲伤の歌、看婞辐の戏

[*/店、]_此刻昀忈痛、无法描述。

记忆DE~。。摩天论my LOVE

“脑残体”跟汉字缩写、词语精简不同,纯粹是想显得与众不同,从传播角度和便利程度上看,“脑残体”都不具备优势。而一些精炼的网络缩写词不一样,例如“亲们”,典型的网络用语,来源于“笔亲们”。周笔畅的Fans叫“笔亲”,此语非常精炼,“亲”可能表示亲密、亲切、亲戚、亲情等,“亲们”涵盖的语义想象空间很广,难怪会流行。“亲们”也有滥用来代替“你们”。

3.混乱的语法

误用英语、日语,糟糕的语法。“我”换成“me”,“的”一律说“の”,不分主格宾格所有格,全部替换:“me的眼神”、“翼の梦,舞の城”。

4.混沌零散的用词思维,华丽无意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残忍是不断要提起那些已过的幸福。伤逝的感觉。

如果尘世不再会知道你的名字……

向寂静的地球低语:我流动着。

向闪亮的水说:我存在。

以上典型的摆弄词语,故作意味。貌似有诗意,忧郁而悲伤,实质上是无病呻吟,毫无意义。反的是视觉系,去性别化

维基上说视觉系是“两性美学的合体”,不传神。用句老话讲就是“不男不女”,你也可说是“人妖”,立场不同,意思都差不多。

以我的经历和接触的人来说,非主流的主力Fans女生居多。还有以下依据证明这个结论:

·图片的数量。中日韩的大头装可爱图片数量,女性明显居多。

·在日本,视觉系的乐迷几乎都是由青少女所组成。

·百度指数给出的搜索趋势图。

结果反非很自然以男性为主,恶搞的对象也大多是此类人,焦点就在于堂堂一个爷们去装可爱、摆忧郁、弄深沉,装扮渐趋女性化。你说网络上的真爷们能不抽他?

去男性化、双性化,一直是近年来争论的焦点,爷们没爷们的血性,娘们没娘们的柔美。非主流的出现引起的争议有深层的社会因素以及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就像超女李宇春的去女性化特征引起的关注,非主流从某种角度上看,就是为争取去男性化的人呼喊,未必无好的一面。或许多年后,“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流传着“哥”的传说(此哥,安能辨汝是雌雄)……

反的是自恋,大头贴

装寂寞45度仰望摄像头、P腮红、撅嘴、瞪大眼装可爱的“女非”,一直都是反非主流重点抨击的对象。此现象要是换到“男非”身上,嘟个嘴,简直是欠揍。更甚的是,看到年龄不小的大妈也沾染上,顿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股自恋大头贴风潮不知何时兴起,所过之处都频遭网民恶搞,原因大概有三:自恋、迷惑性、乏味。特别是PS的普及,P过后与本人相去十万八千里。而非主流的群体,PS功夫普遍较差,弄得千奇百怪,好生吓人。

还有的是假深沉装寂寞,你经常能看到他们往照片上题“我的寂寞,与你无关”之类的语句,这也是频遭戏谑的。

反的是畸形抑郁悲伤、颓废自残

1.代表事件:此朵男子忧郁得让人蛋疼

此句大概在2008年开始流传,抨击装忧郁、深沉的非主流。后来也是引起众人模仿,像“此男子,妖艳得让人流连”等。

2.注意事件:C.K沉珂自杀

网上传说2008年2月13日,“非女”C.K沉珂疑因情割腕自杀未遂,送至医院后自己拔掉输液管再次自杀身亡。此事不能证伪,也没能证实,就像贾君鹏一样,但他们都确确实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人死了很可惜,但是如此消极厌世的自残行为,竟有大批追随者。典型的追随者言论:“沉珂姐你会幸福吧,在天堂很快乐。”且不说是否确有此人,单看把死亡当幸福的态度,这要在怎么样的环境下才会产生?自杀是一种非常自私的极端行为,非主流们非但没有因沉珂的死而醒悟,还深信为了“某种精神”去死是神圣且值得崇敬的。

郭敬明曾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这或多或少表达了当今非主流的状态。那么那道伤在哪里呢?是自愿堕入的永无止境的虚幻精神领域?还是现实所造就的残酷?

大笑话之非主流天王杨诚俊

都说百度知道、百度百科上的内容不靠谱,但是也想不到一个杜撰出来个非主流天王杨诚俊,能像病毒一般把捏造的信息蔓延、复制,令不少人信以为真。(编者注:目前百度百科已将“杨诚俊”词条删除)

事件的来由大概是这样的:

反非们设计、恶搞或炒作,杜撰出一个牛X的死人,人死了你无法查证把?类似C.K沉珂。2009年5月5日开始散布消息,非主流天王杨诚俊死了。如何死的?为什么封杀杨诚俊死的消息?于是小白百度也找不到什么信息,变成疑惑,有疑惑就有了动力。

5月28日成立新浪博客;5月30日成立杨诚俊吧;5月31日写互动百科、写SOSO百科。然后是到天涯问答、爱词霸汉语、搜狗问答、新浪爱问、百度知道等小白最容易接触的地方发问答。

一轮下来,“杨诚俊”的信息达到覆盖百度几页了,于是慢慢完善百度百科中的杨诚俊词条,还在非主流条目添加了代表人物杨诚俊。下面就靠贴吧互动,小白上钩,主动复制,逐渐蔓延。

以上炒作到现在来看显然没有成功。没有猛料推动,如不是团队放弃,就是一场网民的小恶搞。

猜你喜欢
哥特非主流百度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Robust adaptive UKF based on SVR for inertial based integrated navigation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百度年度热搜榜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百度医生
百度“放卫星”,有没有可能?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