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地变身国际马场
香港赛马活动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当时的首任港督砵甸乍为了改善环境卫生,下令清理位于港岛黄泥涌一带蚊虫为患、布满病菌的沼泽,然后在这片荒地上兴建马场,引入英式的赛马活动作为娱乐,将黄泥涌命名为快活谷,即今天的跑马地。马场于1836年落成,香港历史上第一场赛马便是在这里上演,当时的港督戴维斯更于首日赛事中亲自颁发第一项锦标——全权杯,场面非常热闹。
初期的赛马活动每年只办一次,赛事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及后由于逐渐为人熟悉,吸引了不同阶层人士到跑马地马场观赏赛事,不论贫富、国籍,都可以参与赛马娱乐。1884年,香港赛马会成立,赛马活动虽为业余性质,但对港人而言,却成为少数能够让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的社交活动之一,自此成为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跑马地马场成立初期,只有临时竹棚看台供会员使用,其他市民只能登上马场旁一座名为“大石鼓”的巨石,近距离观赏赛事。随着赛马运动的发展,马会于1931年在跑马地马场兴建两座三层高的坚固看台,其后渐次改建及扩建成现时可容纳5万多名观众的看台大楼。直到1971年,赛马转为职业性运动,广为普及,备受大众喜爱。随着赛马活动渐受欢迎,非法外围投注亦相应增加,香港政府遂于1973年批准马会开办场外投注服务,以解决非法外围投注问题,翌年马会成立了首6家场外投注站,并开始接受电话投注。
尽管跑马地马场几经扩建,但还是不能满足马迷需要,于是马会决定另找地方兴建马场,上世纪70年代初,马会获准在新界沙田兴建第二个马场。沙田马场发展至今,不但能容纳8.5万名观众,且汇聚顶级的马场设施,包括一流的世界级跑道、世界首个配置开合式天幕的马匹亮相圈,因而被誉为全球设备最完善的马场之一。而香港的首项国际赛事“香港邀请杯”(“香港国际赛事”的前身)便是在1988年于沙田马场举行,经过多年发展。现时“香港国际赛事”已增加至4项锦标,包括同属国际一级赛的香港杯、香港一哩锦标、香港短途锦标及香港瓶,整项赛事更赢得“世界草地锦标大赛”美誉。
闪耀马坛体坛
百多年来,赛马运动在香港不断发展,赛马运动早已成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当中最令人鼓舞的,是马会把多项赛事提升至成为国际一级赛事,不断创造骄人纪录,再加上马会在发展赛马及有关产品的工作表现,足令香港在世界马坛享有顶尖的地位。12亿港元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比赛建造世界一流的马术场地,成功打造香港成为“马运之都”。
全因马会拥有亚洲区唯一获国际马术运动联合会委任指定的确证分析化验所,以及设备达世界先进水平的马匹医院,并且在马匹护理和进出口安排方面具优良纪录,这些皆令香港争取成为奥运马术协办城市时,取得正面评价。北京奥组委亦肯定马会协办奥运马术赛的贡献,并授予马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马术比赛重要贡献机构”的名衔。其后紧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的残疾人奥运会,以及2009年东亚运动会,马会也全力支持,因此不管在马术或体育方面,马会都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马不停蹄为港人
一直以来,马会与香港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许多香港人及访港旅客必到的海洋公园,以及香港体育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等,都是由马会捐款兴建的。
早在1915年开始,马会已投入捐助社会公益事务。在1959年设立一家独立的香港赛马会(慈善)有限公司。专责管理捐款事务;而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则于1993年成立,并继承该公司的责任,处理马会慈善基金的捐款事宜。在过去十年,马会每年平均拨捐约10亿港元,并与政府、志愿机构及慈善团体合作,资助数以百计的慈善及小区项目,涵盖社会服务、医药卫生、教育培训及康体文化四大范畴。惠及普罗大众。
在医疗服务方面,马会多年来与政府和本地机构协力改善本港的医疗服务,拨款推动基本保健服务,改善医疗设施,为医务人员提供最新的科技知识及教学设施,以及进行多项研究计划。例如于2003年非典疫症后,捐款5亿支持政府成立卫生防护中心。
为了让年轻人有机会尽展潜能,马会积极赞助各项教育及培训计划,包括1960年成立香港赛马会教育基金,至今给予15万名学生提供助学金。更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创校的香港科技大学。亦由马会拨款兴建。近年,马会致力推行的教育计划,是2006年开始的“喜阅写意:赛马会读写支持计划”,为期5年,捐款达1.54亿港元,旨在帮助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童,例如读写障碍者,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