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西安 710043) 付 婷 董俊英 晋雅凌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己婚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药物、物理以及手术治疗。其中以物理治疗最常用,过去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是采用激光、冷冻、红外线、微波等治疗方法。我院 2005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采用金科威 HF-120B型妇科专用 LEEP刀治疗仪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145例,并与传统激光治疗做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 2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145例采取 LEEP刀治疗,对照组 135例采取传统激光治疗。患者均为己婚己产女性,年龄 21~ 55岁,平均年龄35±0.6岁,两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全部病例均常规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排除滴虫,念珠菌感染,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必要时活检。治疗指征:(1)细胞学检查结果为 CINⅠ的部分患者,因合并宫颈炎性病变,伴有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及随诊困难和长期药物局部治疗效果不佳者[1];(2)所有的 CINⅡ、CINⅢ (年轻的、有生育要求,不包括 CIS)患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145例行 LEEP刀治疗。 LEEP治疗方法如下:于月经干净后 3~ 7d,对已经绝经的妇女则无时间限制。先行阴道镜检查,宫颈表面涂以 2%碘酒溶液,使宫颈病变部位明显,1%地卡因棉球湿敷子宫颈 1~2min,再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大小不等的环形电刀 ,采用“混切”模式,选择适当的功率 40~ 45W,以将病变部位和移行带切除为标准。环形电刀放置于待切除病变部位外侧 2~ 5mm的宫颈 3点或 9点处,与宫颈表面垂直进刀 ,深度约为 5~ 7mm。电刀切到病变部位后,应与表面平行达到宫颈对侧。理想情况是切除深度达到宫颈口,形成一纽扣状的标本。有宫颈赘生物者沿根部完全切除。切下组织均常规送病理 1检查。切除创面采用混球电凝止血,若因切割到动脉血管造成出血,可采用电灼法止血,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用可吸收肠线 U字缝合 1~ 2针止血,表面喷洒云南白药粉剂。术后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3d,1月内禁盆浴,3月内禁性生活,3月后评价疗效。对照组 135例采用传统激光治疗。
3 疗效判断 治愈:子宫颈光滑,子宫颈内膜外移面消失,肥大缩小,术后 3月细胞学检查正常;有效:子宫颈内膜外移面基本消失,但宫颈口处可见红色肉芽组织,直径 <1.5cm,肥大宫颈较前缩小>1/3,术后 3月细胞学检查正常或 CINⅠ;无效:子宫颈内膜外移面无改变,肥大程度无减少,术后复发细胞学检查 CINⅡ或 CINⅢ[2]。
4 结 果 (1)疗效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比较见表 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焦癫脱落出血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 2。 (3)术后环切病检结果:145例LEEP刀治疗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6例为宫颈黏膜慢性炎症,42例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97例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 ),切缘均为阴性。135例激光治疗患者无法取得标本做病理检查。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宫颈上皮内瘤变如子宫颈内膜外移、肥大、息肉、局部红斑、白色上皮等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占我院妇科门诊量近 2/5,以往使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冷冻、激光、微波及药物等[3],其原理均是使宫颈表面的柱状上皮坏死、脱落,最后被鳞状上皮覆盖而愈合。虽有一定疗效,但不是很满意,且复发率高。我院自从使用 LEEP刀术后,使宫颈上皮内瘤变治愈率达 95.8%。LEEP刀是由电极尖端产生 3.8M Hz的超高频电波,利用LEEP金属丝接触宫颈组织瞬间产生阻抗电波,产生高热,使细胞内水分形成蒸气波,而完成各种切割止血功能[4],LEEP刀电切同时可电凝止血,不需要缝合,术后恢复快,克服了冷刀锥切需要麻醉、出血多和缝合困难等问题,LEEP术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不损伤周围组织、切除组织不炭化,不影响切口边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弥补了阴道镜定点活检的局限性,对早期宫颈癌诊断有重要意义,并能有效地阻止 CIN发展为宫颈癌,降低宫颈癌发病率。越来越受到广大妇科肿瘤专家的关注,尤其是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在有条件随访时,LEEP刀电切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段。
[1] 贾 英,徐东梅,唐良萏.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价值 [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8):606.
[2] 宋学红.宫颈病变诊治技术进展 [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3,12(1):1.
[3] 金云霞.LEEP刀治疗慢性宫颈炎 98例疗效分析 [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7,(3):459.
[4] 卞美璐,刘晓华,孙蔼萍,等.高频电波刀用于子宫颈病变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