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光楷
我爱好收藏。不过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古董字画,而是签名盖章书。古今中外的签名盖章书都在我的收藏之列。我执著于签名盖章书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这些书中常常能够“撞”见自己曾经经历的往事,遇见自己曾经见过的人物。
多年来,我在收藏签名书的同时,也收藏了大量盖章书。与签名书不同,盖章书上的印章不但是作者本人的印迹,同时还包含着持赠者、篆刻家,甚至印材加工者、印钮雕刻师等许多人的心血。一方印章串起一段故事,一段故事浓缩一个时空,正如签名书能够激起人们对往事和朋友的回忆一样,盖章书同样可以赋予收藏者心灵的感动。
盖章本《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印赏析】
尺寸:5.8cm×5.8cm
白文,姓名印。此印为邓散木先生晚年作品。这方印空间布局大方、开张大胆,三字呈左、中、右布局。为使“毛”字空间更为通畅、“东”字空间更为整洁而刻意将“泽”的“水”部放置右侧,且“水”部竖画向右转向,与“毛”竖笔呈呼应、顾盼之姿,达到了气的贯通。边框处理上,印面左边未刻框线,上下两框线向左渐延伸并缓缓弱化,使左侧边和文字的留红融为一体,突出了左边留红的块面感,也使“东”字上下留红更显舒展。
我于1956年在上海参加高考被保送进入军队的外语学校,从此穿上军装,开始了军旅生涯。那时候读大学和现在一样,本科要读4年,但我很幸运,只用了3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本科学习课程,从大学毕业。毕业后不久,就受领任务,参加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接待活动,接待巴基斯坦一位将军作家。
在那些日子里,我陪同那位老将军参观了北京的许多景点,出席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国庆大阅兵和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在观礼台上,当人民解放军以雄壮的步伐走来时,我忍不住激动万分,因为我终于结束学业,开始服务于这支伟大的军队了。在人民大会堂,我见到了赫鲁晓夫,见到了胡志明,当然,最重要的是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建立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早在军校学习期间,我曾经因为崇敬毛主席而追逐过他的车队,一次是在参加十三陵劳动时,另一次是在1957年5月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访华时。特别是第二次,面对欢呼着蜂拥而来的人群,毛泽东走下车来,向我们挥手致意。那个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出席1959年的盛大国宴后,我一直精心保存着那张印有毛泽东署名的请柬。
我于1998年4月收藏到盖章本《毛泽东选集》。当时,我正因工作关系,到湖南韶山参观。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我看到了这方龙钮大印。当时的湖南省省长杨正午陪同我们参观,我立即找到他,表达钤章纪念的愿望,得到了他的支持。回京后不久,我就收到了盖章本的《毛泽东选集》。
盖章本《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印赏析】
尺寸:1.9cm×1.9cm
朱文,姓名印。此印系齐燕铭所刻,线条清丽雅致。章法呈右一左二式,疏密有度。“来”字下部空间拉开,使其和“周”字的上部相呼应;“周”字下部布满,和“恩”字上部紧凑相协调。整方印视觉感甚为平衡。边框处理相当微妙,虚实之间尽显呼应避让之态。
毛泽东印
周恩来印
1998年是周恩来百年诞辰,在那一年的纪念座谈会上,我做了一个《论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发言,提到周恩来关于外交工作的思想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处变不惊、沉着应对”的政治勇气;二、“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三、“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四、“求同存异,广交朋友”的博大胸怀。应该说,周恩来的这些外交思想对中国外交包括中国军事外交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在50多年的军事外交生涯中深受其益。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9日零时,收音机里播发了讣告。当时我已经接到任务,将作为第一位军人,赴我国驻联邦德国使馆担任外交职务,但还没有上任。和许多悲伤的中国人一样,我也赶到了北京医院为周总理送行。
那是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为了御寒,我穿戴上了厚厚的军大衣、军棉鞋、军棉帽,但仍冻得手足冰凉。然而严寒抵挡不住人们吊唁敬爱的周总理的决心。在北京医院门外,上万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面带戚容,眼含泪水,缓慢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动。
邓小平印
叶剑英印
1月11日下午,我乘坐公共汽车路过长安街,恰逢周总理的灵车驶往八宝山。这就是著名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汽车停下来,我和满车的乘客一起站起来,目送总理的灵车缓缓西去。这个场景,让人终生难忘。
为了收藏周恩来的盖章书,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和周恩来的侄儿周尔均、侄媳邓在军相熟,便请他们帮忙。但他们说,他们也没有办法得到周恩来的印章,因为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完全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切遗物均由中央保管。
1998年,我在报纸上看到消息,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天津建成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当即委托天津的同事们前往参观,果然发现那儿收藏有周恩来的印章。1999年初,经天津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帮忙,我终于得到了盖章本的《周恩来选集》。
盖章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印”赏析】
尺寸:2.4cm×2.4cm
1994年,邓榕送给我一本精装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书前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那一页,留着邓小平同志的亲笔签名,落款时间是1994年。邓小平同志诞生于1904年8月22日,1994年恰好是邓小平同志90岁寿辰。
能在邓小平同志90岁寿辰之际得到他的亲笔签名书,让我深感荣幸。虽然1994年距今已有十几个年头,但我还能清晰记得那一天的激动与振奋之情。邓榕赠送给我这本签名书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它竟打开了我的生活的另一扇大门。从那以后,我开始一发不可收地系统收藏各类签名盖章书。到今天,我已收藏了3000多册,作者更是遍及全球。
邓榕之所以把这本书赠送给我,我想,主要原因是我曾经在她写作《我的父亲邓小平》的过程中给予过帮助。
1990年的一天,邓榕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希望我帮忙搜集一些邓小平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史料。我当即布置我在法国的同事寻找各种线索搜集。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同事循着邓小平当年的足迹,走访了法国许多地方,找到许多资料,也拍摄了许多照片。每当一批资料寄回国,我就委托有关同志,把它们翻译成中文,转给邓榕。
1992年4月初,我将最后一批资料寄给邓榕后,接到了她的电话。她告诉我,她把这些资料给邓小平看了,邓小平很高兴,还询问了这些资料的来源。
在邓小平的子女中,我与邓楠和邓林也有交往。盖章本《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林赠送给我的,时间是2003年2月8日。邓林还附了一张便笺说,书上加盖的邓小平印章好像用过,因为图章上有许多油印迹,约刻于1950年代,不知刻者。
几年后,有一次,我遇到邓林,她对我说:“你真幸运。现在再加盖父亲的印章已经不方便了。那方印章已经捐给四川广安的邓小平故居纪念馆了。”
盖章本《叶剑英选集》
【“叶剑英印”赏析】
尺寸:2.1cm×2.1cm
白文,姓名印。印文方正有序,字体匀称,线条粗细均匀,是典型的“缪篆汉官印”风格。此印以“回文印”形式布局,右边“叶”、“印”二字总体构成以横画为主,构成横向气势;左边“剑”、“英”二字以竖笔为多,字势上下延伸。如此,延伸了印面总体的文字走势,增加了结字的节奏对比,也统一了印面。
这本《叶剑英选集》上面有两枚印章。一枚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叶剑英副主席办公室”,盖在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那一页。另一枚是“叶剑英印”,盖在叶剑英的肖像下面,与叶剑英的签名手迹融为一体。第一枚印章是我委托叶剑英办公室的张主任为我盖的,第二枚印章则是通过叶剑英的侄子叶选基盖上的。能够通过不同的两个人盖上不同的两枚印章,是因为我与叶剑英的家人及其工作人员有较多的接触和交往。
“文革”后期,曾经有3年多时间,我几乎每周都要为叶剑英家中放映的英文或者德文电影担任同声翻译工作,不但亲身感受到叶剑英的元帅风范,而且认识了不少他的家人与身边工作人员。
当时,林彪折戟沉沙于蒙古温都尔汗后不久,中央决定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叶剑英选集》中刊登的文章在此之前大都没有公开发表过,其中《认真揭批林彪集团的反革命罪行》一文,是叶剑英1971年10月7日在总参内部会议上的讲话节录,是我看到的较早的揭露林彪叛逃事件经过的权威文献。
第一次到叶剑英家,我不小心敲响了徐向前家的门。记得那一次放的电影是 《丘吉尔》,叶帅一进门就问丘吉尔的生卒年,恰好那时候我随身带了一本小词典并且提前看了丘吉尔的词条,所以给叶帅留下了印象。电影放映后,叶帅不但招呼工作人员安排我吃夜宵,还亲切地问了我的姓名。
第二次去叶剑英家,他正在走廊里健身。见到我,他停下来,说:“别告诉我你叫什么。”略一沉吟,他马上接着说:“你姓熊,熊向晖的熊。”熊向晖是被周恩来喻为战争年代“后三杰”之一的传奇情报人员,当时正协助周恩来、叶剑英参与打开中美外交大门的会谈,因此叶剑英看到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熊向晖的熊”。
我在叶剑英家做同声翻译,前后长达3年之久,主要翻译英语和德语电影。在此过程中,我也认识了叶剑英的一些子女,并与他们有了交往。正因为如此,当叶帅办公室的张主任在我购买的《叶剑英选集》上加盖“中央军事委员会叶剑英副主席办公室”的圆形公章后,我能够再次将该书转给叶帅的侄子叶选基,并于1998年11月30日得到叶剑英个人名章的盖章本。
盖章本《罗瑞卿》
【“罗瑞卿”印赏析】
尺寸:2.7cm×2.7cm
白文,姓名印。小篆字体,风格类似于“汉铸私印”。此印根据字体结构,巧妙地经营布局。小篆“罗”字为上下结构,字势修长;“瑞”、“卿”二字为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字势方正。总体布局匀称,方正典雅。线条粗细均匀,富有变化。笔画运用了粘连、断接、并笔、破边等多种形式,透露出圆润、残损的艺术魅力。
我在联邦德国担任副武官时间长达5年,经历了罗瑞卿大将赴德治病一事,至今想来仍然历历在目。
那一次,罗瑞卿是到联邦德国治疗“文革”中受迫害致残的左腿。1978年8月2日上午7时,罗瑞卿被推进手术室。过了5个小时左右,手术顺利完成。傍晚时分,罗瑞卿从麻醉中醒来。原以为一切顺利,万没想到,凌晨3时突然传来罗瑞卿突发心肌梗塞的消息。等我开车载着罗瑞卿的夫人郝冶平赶到医院时,罗瑞卿大将已经永别人间。
罗瑞卿为什么要冒着巨大风险出国治病?是因为经历“文革”的十年浩劫后,国家和军队百废待兴,要干的事情太多;罗瑞卿想在治疗后,以健康的身体拼命工作,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他曾对家人说,《水浒》里有个石秀,又叫拼命三郎,我已经70多岁了,我就是拼命主义。
罗瑞卿之女罗点点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为了处理排得满满的事务,罗瑞卿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常常在办公桌前一连坐上五六个小时。由于腿不方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使他常常腰酸背痛,甚至痛得夜里难以入睡,不得不服用大量的镇静剂。为了节省上厕所的时间,他常常一上午不喝水,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早已唇干舌燥,还没吃饭,就要先喝满满一碗汤。
罗瑞卿印
萧克印
对于罗瑞卿的拼命主义,我也有亲身体会。他到联邦德国的目的原本是治疗腿疾,可是他刚住下来,就不顾旅途劳累,要我去汇报德国高速公路的情况。当时,罗瑞卿想得最多的,是平战结合的高速公路,平时能够方便快捷地通车,战时能够供部队快速机动。现在我国高速公路总长已超过5万公里,名列世界第二,而在当时,我国连一公里高速公路也没有。仅仅这一事例,就可反映出老一辈革命者的高瞻远瞩。
后来,我一直与罗瑞卿的夫人郝冶平保持着联系。正是通过郝冶平,我得到了盖有罗瑞卿和郝冶平印章的《罗瑞卿》一书。
盖章本《浴血罗霄》
【“萧克”印赏析】
尺寸:2.3cm×2.3cm
朱文,姓名印。典型的小篆朱文印,线条圆润流畅,刀痕鲜明。文字线条完整、弯曲柔美,边栏破损、刚硬挺直,润与燥交相呼应,增强了印面节奏。印面精细中蕴涵着力量,文字与边栏线条的粘连与间断,贯通了印内外空间。
盖章本《浴血罗霄》是2005年11月我的老秘书朱国荣通过萧克的秘书得到的。当时萧克已经98岁高龄。令我高兴的是,萧克的秘书送来的盖章书有3本之多。我除了自己收藏外,还将其中一本赠给我的同事曹彭龄将军,因为曹彭龄是曹靖华之子,而曹靖华是苏联著名革命小说《铁流》的译者。在《萧克回忆录》中,萧克承认,他创作《浴血罗霄》受到了《铁流》的激励,他的目标是使《浴血罗霄》成为“中国的《铁流》”。
在开国上将中,萧克不但军事指挥才能卓越,论文学造诣也是佼佼者。历时50载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能够荣获茅盾文学奖,这在开国将领中就独一无二。
回顾我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除了学习英语外,还有一段学习军事指挥的经历,当时的校长就是萧克。
1972年,萧克被任命为军政大学校长。在他的主持下,1966年后中断的军事教学在我军最高学府得到了恢复,其中最先开设的课程是“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的战略问题”。1977年底,以军政大学军事系、政治系、后勤系为基础,分别组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萧克被任命为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我于1981年参加了军事学院高级系速成班的学习,成为萧克将军的一位学生。
治军严格的萧克将军治校也严。给我深刻印象的例子是我在军事学院的同学李海波,由于要出国担任驻苏联的武官,需要提前毕业,但萧克院长坚持要毕业就必须考试合格。结果,为了李海波一个人,学院专门组织了一次考试。李海波最终取得了优秀成绩。李海波回国后曾任沈阳军区参谋长,不幸于1991年因病去世。令我印象颇深的是军事学院马拉松式的结业考试。我们被封闭在考场内,从上午直到黄昏,连午饭都由专人送进考场。这样严格而漫长的考试,也是我平生所仅见。可喜的是,在少数取得优秀成绩的学员中,我名列其中。学习期间,我耳濡目染于萧克的治学治校风格,对他的风范有了直接感受。几乎每天早晨,我们都会在学院的大院里看到萧克腰板挺直,健步如飞,一副典型的武将气概,虎虎生风。我们毕业时,萧克作为院长检阅我们毕业班方队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藏书·记事·忆人:印章专辑》/熊光楷著/新华出版社/定价: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