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了莫尔索这一形象并称他是“基督耶稣”。但是加缪对基督教进行过严厉的批评,并声称自己是一名反基督徒。这和他对莫尔索的形象分析大相径庭。只可能有两种解释,第一:加缪自相矛盾;第二:加缪的笔下的基督形象与基督教中的救世主根本不是一回事。没有人会愿意相信第一种解释是合理的。所以考察加缪笔下的基督形象就成了必要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莫尔索的“基督性”来切入小说,指出莫尔索与基督的巨大差异,从而对加缪的思想进行初步考察,
【关键词】加缪;莫尔索;基督
被称为“荒诞三部曲”之一的《局外人》是加缪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加缪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而且在哲学散文《西西弗的神话》中所阐述的哲理,在这部小说中变得更加生动,以人物的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像萨特认为的那样,“《局外人》是一部经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为荒诞及反荒诞而作。”许多分析文章都认为《鼠疫》中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意识到荒诞的人,或是一个反英雄,但是这些并没有穷尽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加缪自己也赋予了莫尔索一个新的形象——“基督耶稣”。在1955年写给美国大学版作品集的导言中,加缪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关于愿意为真理去死的人的故事,这种行动当中没有丝毫的哗众取宠…..我尝试着将这个人刻画成唯一的我们应当拥有的基督。”而在序言中,他更加深入的指出“将耶稣基督与莫尔索等同起来并无嘲讽,我说话有时候,或者常常,有些矛盾,我试着将莫尔索描绘成为唯一的我们值得拥有的基督…..我这样说并不是出于亵渎神明,只是有些嘲讽的情感,这是艺术家在感受自己所创造的形象地时候有权利感受到。”从这两段话中我们能总结出三点:第一,莫尔索具有基督的特质;第二,基督为真理而死;第三,这个基督是加缪所欣赏的并且是这个世界需要的。在这三点中,第二点是核心,将其余两个特点联系起来,构成了加缪自己的基督观。但是仔细考察了加缪对莫尔索与基督耶稣间所存在关联的描述后,两个问题接踵而至:第一,莫尔索式的基督为了什么样的真理而死;第二,这样的基督是否还是《福音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基督?
试图弄清真理的内容,就要了解法庭对莫尔索的审判和其原因。预审法官始终想弄清楚,为什么莫尔索要开第二枪,而且还是过了一会儿。也许预审法官是为了断定莫尔索的没有人性,或者是他灵魂的空虚,然而在他看来向尸体开枪这一近乎举动是深重的罪孽,莫尔索一定是忌惮什么才无法说出他开第二枪的真实原因,但是上帝的宽恕却能够给他这个勇气。可是在莫尔索看来,这在一切都是偶然的,阳光太过刺眼,导致了他开枪第一枪,而
(下转第265页)
接下来的射击也是毫无缘由的,开枪与他的道德和灵魂问题没有丝毫的瓜葛,但是法庭却是以道德的名义对莫尔索进行宣判。法官的逻辑在莫尔索看来清晰可辨“他(法官)说我实际上没有灵魂,没有丝毫的人性,没有任何一条在人类灵魂中占神圣地位的道德原则,所有这些都与我格格不入。”法官为了证明他的论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对母亲死亡的无悲伤感,没有在葬礼上落泪,甚至看费尔南德的电影都成了确凿的证据。所以“他(莫尔索)被处以死刑并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因为他没有恪守社会习俗,没有哭死去的母亲。”2 因此莫尔索才会感觉到“即使是坐在被告席上,听那么多人谈论自己,也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3在法官按照固有的逻辑进行犯罪推定时,一些偶然发生的事情被肆意用来解释莫尔索的行为,以至于被告本人都无法认出自己的形象。就连莫尔索本人也感觉到人们在法庭上“也许谈论我比我的罪行更多。”“审讯者不调查杀人案件本身,却前方百计的把他杀人的行为与他母亲之死以及他和玛丽之间不正常的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莫尔索有罪。”4正是如此,加缪描绘了一副图景:一个作为本真面目的人无法与外部沟通,否定了外人所规定的价值,从而并无法为世界做出解释断定其意义,留下的只有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正是因为不认可法庭的定罪,莫尔索也不需要上帝来宽恕罪行。在《局外人》的中,莫尔索被捕之后曾经两次直接发表了对基督和对上帝的看法。在他看来,“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判死刑,他(神甫)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5
莫尔索掌握的真理存在于死亡与生命意义这二者的张力之中。因为人必有一死,所以生命显得没有意义,世界就是是荒诞的,而且死亡也作为最大的荒诞存在于世间,但是上帝恰恰为我们提供一个意义和活下去的理由。然而,在这个理由却并不值的人信任,至少莫尔索不赞同,他(神甫)的神气不是那么确信有把握吗……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也永远有理。
在这份宣泄般的独白中,我们看到莫尔索以“我”为中心,对世界进行感受,从而拒绝了来自外界任何价值设定。就这样,“现在我(莫尔索)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漠视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向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喊声。”
莫尔索曾用激烈的语言否定了上帝存在和其存在必要性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基督就变成单纯的历史画面中的人物,而不再具备永恒的意义。所以加缪笔下的“基督”——莫尔索身上充斥的人性远远大于神性的一面。而加缪正是通过对这种人性的描写,戏仿了《圣经》中的故事,从而塑造出一个另类的基督。莫尔索之所以会去海滩,会枪杀阿拉伯人,都和他的一个朋友——雷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他和雷蒙的交往则始于一顿晚餐。而这顿晚餐很可能是加缪对《福音书》中故事的模仿,用以突出他心目中基督的人性。“食物在撒旦对耶稣的诱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像在莫尔索与雷蒙的晚餐中和他(莫尔索)许诺去完成那封信一样。”7面对诱惑,莫尔索与《福音书》中的耶稣有着完全不同的举动,他欣然的接受了邀请,而且答应了雷蒙的要求——写信。正是这封信,引出海滩上的悲剧。可以这样理解,“事实上,他(莫尔索)成为了人——基督,带有全部人类的弱点。”8虽然,加缪笔下的这个基督人性色彩过于浓重,但是毕竟还是如加缪所说,有着为真理献身,这一基督所具有的特性的。果真如此?当我们返回到基督教思想的背景中是,我们会发现,加缪的莫尔索式的基督的献身,仍然是没有根基的。“对于《新约》而言,耶稣的死决不仅仅是罗马人与犹太人所为,他更是上帝的救赎和耶稣自愿的牺牲。”9上帝的救赎是耶稣献身的基础,否认这种救赎,耶稣的死就会价值,上帝的“虚己”也就无从体现。
但是恰恰是这种“虚己”式的救赎,在加缪看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诞的。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基里洛夫认为基督并没有复活时,加缪对基督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基督完全体现了人类悲剧。基督是完人,是实践了最荒诞状况的人。”10这与加缪对基督教教义的认识相关。“加缪精辟的总结了他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本质上,基督教(这也是他最大的悖论)(在教义上)是非正义的。它建立在牺牲一个无辜的人以及对这种牺牲接受的基础之上。”11耶稣基督是人类历史生活中最伟大的和珍贵的“奇迹”,他在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间断的宣扬“父”的真理,宣扬天国的来临;然而莫尔索式的基却从根本上否认了“父”和“父”的许诺,于是他的死亡成了一种彻底的荒诞。自然而然,莫尔索式耶稣之死也就不再是以救赎为目的了,而是要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死亡——这一最大的荒诞的问题的存在,并且去接受这一事实。这一切都对立于《福音书》中的基督受难——克服死亡,将亚当带给人的罪——死——从世界中驱除出去。在这层意思上,莫尔索确实宣传了他所掌握的真理,只不过这一真理已经不再是上帝所带来的福音,更多的是一种残酷的真理——上帝的不存在与生活的荒诞。
如奥特所说,“基督教对拿撒勒人耶稣的信仰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信仰,而不是一中推断和一般理论。我们通过拿撒勒人耶稣真正聆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在耶稣身上,上帝与我们相遇,而且仍在于我们相遇。上帝通过耶稣对我们讲话,上帝便是如此存在着。”12基督的存在,让人们确信上帝的存在,基督将上帝国的信息带给人们;然而莫尔索,作为基督,则将消除作为人生终极意义规定者的上帝最为自己的目标。这无疑也是荒诞的。某种意义上,加缪通过一个荒诞的基督形象,向人们展示出荒诞“这一真理”,即超出此世的价值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为了某种目的,为了适应某种思想的偏见而为自己树立起道道樊篱都是不可取的。这个所谓的“基督”不再宣扬什么来世与拯救,相反却将现世的意义这一问题留给了我们,从而将人类推到了不得不生活下去的窘境,即使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仍然要勇敢的承担这不可改变的命运。
【参考文献】
[2][3] [美]埃贝尔.洛特曼:《加缪传》,肖云上等译,广西:漓江出版社, 1999年, 第185页,第285页
[4] 杜小真:《加缪:微笑着的悲哀》,《诗人哲学家》周国平主编,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3页
[5][7][8][9] 柳鸣九等主编:《局外人》,《加缪全集·小说卷》,柳鸣九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0页,第61页,第61页
[6] 李元:《加缪的新人本主义哲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10][16] [瑞]奥特:《上帝》,朱雁冰 冯亚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页,第63页
作者简介:周振昆,男,河北,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