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冬
【摘要】消费时代审美思维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文学理论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文学理论要向前发展,必然要出现种种不可避免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化转向;困境
20世纪以来,文艺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新的世纪它将如何向前发展,这是学界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学格局的变化
当代文学研究中发生了所谓的“文化的转向”, 在文化转向中,人们最大的疑惑是文学本身的消解或消失,转向文化,结果变成了文学中什么都有了,但唯独缺少了文学本身。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大势和现实实践发展的需要所致,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必然结果。
文艺学的格局处于变动之中,这是当今时代的文化转型所决定的。在视像成为很多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同时,文学受到了无所不在的侵袭。面对影视、图像、网路文化等等的变化,我们已经很难说这是文学,那不是文学。从某种程度上看,今天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不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经典的艺术种类,而是一些审美泛化的艺术门类活动,诸如广告、时装、环境设计等等。文学的边界变的模糊,而作为以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理论,其内部已经起了相当大的变化。
自陶东风等学者在2001年发表了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反思的文章以来,对文学理论所遭遇的困境的话题讨论一直持续不断。随着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某种文学样式的衰落和转型,文学终结论的出现,文学理论存在的合理性日渐受到怀疑。我们虽然不能同意文学终结和文学理论彻底消亡的断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乃至文学理论就真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永恒生命力。作为对文学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受到人们的怀疑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而且也是学科反思和自醒的必然选择。文学理论的文化转向或者说扩容的问题的提出,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模式的变迁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研究是对文艺学的重要补充。面对纷繁复杂的审美现实,传统的理论和批评话语是无法言说全面和清晰的,而文化研究却可以集中其本质。
在我们看来,今天的文学理论研究是存在危机的,但是这个危机并不完全来自某些文学样式的衰落和转型,也不完全来自后现代主义对于真理和规律的彻底解构,而是主要来自文学理论研究的自身定位。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上,诸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直觉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等,所有这些理论虽然依据各自方法研究特定对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将各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限定在某一极其狭隘的学科范畴之内。这不仅无可避免地割裂了文学乃至文学活动自身的整体性,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学科视域。
其实不仅是文学理论,人文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存在着无法全部囊括其研究对象一切方面的致命缺憾。文学理论研究不可能全部囊括研究对象的缺憾,必然导致文学本质和其规律不可能界定的缺憾,也就导致了以揭示普遍规律为基本任务的文学理论的不可避免的失败。也正是这一原因使人们对文学理论价值产生质疑,并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文学理论的深刻危机。
二、文艺学发展的前景展望
对于文学理论界出现的这种尴尬局面,学术界出现了各种声音,从我们文学理论实际的角度看,文学理论是不会消亡的,但是这门学科要想继续存在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考模式,以应对已然变化了的文化语境。乐观的说,文学理论或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并没有在文化的转向中丧失自身,面对文化这个包罗万象的但边界模糊的纷繁世界,面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研究的共同现象,文艺学仍然有其不同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的科学视野、学术切入角度,仍具有本学科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但是,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学理论总是借助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文学理论不可能是一种自足性的理论形态,开放性应是其应具有的特征。文学理论和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它没有能力单独为文学“立法”,它甚至不能独自对文学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文学理论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一种“中介性”的理论言说。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文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情况就不难发现,建构一种具体的文学话语并不难,只要有足够的文学经验,并找到一种可靠的理论依托就足够了,但是要形成人们普遍接受的文学理论就十分困难了,因为文学理论的言说要获得普遍性就必须摆脱具体的理论制约,而离开了对某一种理论的依托,文学理论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言说了,这显然是一个悖论。
我们必须承认文学理论的确失去了那种对文学实践的巨大影响作用了,因此,文学理论的出路就应当走向另一面,对文学艺术的阐释。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文学理论都是有着最深厚的积淀和理性地阐释艺术的内在机理的学术体系。如果文学理论能对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进行清楚的梳理,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那么这样的文学理论就足以获得存在的合法性了。文化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是关乎当代人的各个文化角度的学理探寻,但对于文学内在机理及形式规律,却是并不关心的。因此,文化研究虽然有切近当今审美现实的功效,却不能替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与功能。
面对文化批评的吞并之势,我们不用一味的担心文学的边缘或是消亡,因为文学并不是被时代所抛弃,而是成为审美文化的基础和骨架。传统的文学样式或许有的淡出,但有些则是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强势出现。我们当代的文艺学要把新的文学样式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面临新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唯有不断调整,才能自觉地发掘自身特有的理论资源和理论价值,一旦文学和文学理论从新找到自己的价值依托,它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会同时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张晶 《交叉与融通——文艺学的新格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