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时期以来持续升温的 “国学热”,给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新的契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作品,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媒介。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濡染,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完善内在的道德情操,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学;中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历尽劫难但生生不息,最终又赢得了发展的巨大机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开阔了原有的视野,吸纳了新的养分。
一、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现状
当今浅文化、 俗文化、 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1、传统文化面临断链。 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 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许多大城市孩子从幼儿园起就上英语课,这不算坏事情,但问题是能否准确使用汉语言文字。
2、母语教育弱化。 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甚至出现了学生母语使用能力不如外语的现象。受应试教育、外来文化、流俗文化的影响.母语教育的良好传统被淡化弱化。
3、本土文化缺位。传统文化来源于底蕴深厚的实践智慧,蕴含有本土文化的特征。例如,《礼记·王制》篇的“乐正崇四书,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生活,传统文化在现代转换中发生了扭曲变异,出现了错位。文化的断层和文化脐带的脆弱所导致的传统的失落,使我们丧失了对历史的传承与超越,最终沉沦在对短暂需求满足的奢望中。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近年来不断升温。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社会层面的“国学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国学热”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成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话,那么“热”很快就会变“冷”的。
二、中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基本特点来看, 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 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文化积累最重要的时期, 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历史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其中体现个人或群体人文精神的篇章不胜枚举, 充分体现了古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可透过对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渐渐深入人心。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多学习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是对灵魂的熏陶, 这对于帮助青少年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认识自我价值大有裨益。
3、从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文化底蕴、培养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传统文化对中学阶段学生知识体系形成、人文观念形成以及个人素养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从中获取文化给养的同时, 我们不应该忽视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本国文化积淀。传统文化底蕴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中学阶段是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 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文言都处于初步了解感性认知阶段, 这将为以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4、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所传达的历代优秀人物精神, 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当我们力图在中学生思想意识形成阶段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时,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篇章不能不说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5、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过程, 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自身内在精神品质,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共同追求的过程, 也就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过程。因而,中学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正是以实际行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 只有这样, 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不断推陈出新。因此, 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推行中学素质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首先,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生活中情感的浸染, 将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 渗透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观察、发掘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缩短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感。
其次,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有针对性渗透传统文化, 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进而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 善于发现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师, 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予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必要补充或知识引导, 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借鉴知识、经教训, 乐于学习。
授人金山, 不若授人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从教育者入手, 先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储备相应的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具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才能循序渐进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学热的带动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既做学问,又学做人。
【参考文献】
[1]关娜,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资源,2008,(1).
[2]王美芳,浅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J].教学论坛,2008,(5).
[3]史灿方,复兴母语文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9年7月31日
[4]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及未来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34.
[5]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1)
作者简介:
韩伊萍(1979.6-),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教育硕士,现任职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城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 语文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