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是一家”到“博综兼长”

2010-04-22 05:34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接受李清照

赵 曼

【摘要】李清照以《词论》力陈词"别是一家",王渔洋以《鬲津草堂诗集续》追述自己如何突破诗坛片面宗奉汉魏盛唐的狭隘界限。本文拟从二者对诗词的评价入手,论述王渔洋对易安的认同态度。

【关键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王士祯;接受

一 、《词论》的批评论

李易安有关诗词批评的理论态度基本见于其《词论》之中,诗言志,词源情,此文不从诗词抒情的传承与扩延立论,而将视角调入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从品赏到批评,得尽当时风流。到了后世,李易安更是得到普遍赞赏。即使对其晚节颇多微辞的纪昀,在修纂《四库全书》为《漱玉词》作提要时,也赞其词"抗佚周柳","为词家一大宗"。晚清樊增祥在《石雪斋诗集》卷二《题李易安遗像》诗序云:"其所为古诗,放翁、遗山且犹不逮,诚斋、石湖以下无论矣。"李清照的文章,赞赏者亦众。学际天人的钱谦益,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拍案叫绝:"其文淋漓曲折,笔力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这些关于李清照文学成就的评论,虽然也有后人一时兴高赞誉过度之嫌,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易安成就之大,得趣者众多。

纵观《词论》,李易安系统而明确地展示了词体发展的轨迹,清晰地品评了从唐至宋词坛代表的优缺之处,充分地表达了自己丰富而严谨的审美理想:爱"新声",尚"文雅";赏"妙语",重整体之美;主"情致",又要求兼备"铺叙"、"典重"、"故实"等艺术特点并提出生活的复杂性要求词风的多样性等观点。众所周知,李易安强调词"别是一家"是对东坡的词"自是一家"的延展和矫正。易安着眼于词的音律特征,词既为配合歌唱乐曲而作的歌词,如不合声律则歌者何以歌?《词论》所说歌词又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等等,现在看来虽然过严,但应该是符合当时歌唱需要的。李易安作为"婉约派"的正宗,更有这篇锋芒四射的词学论文,不失为北宋词坛理论发展的一座高峰。其对后世的影响,后人对其的接受和品评,可从清人王士祯的接受上得到体现。

二 、王渔洋的"诗论屡变"

清王朝由康熙朝始,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对上层归雅的文化政策的逐渐接受,继钱谦益、吴伟业后,王士祯成为一代宗匠。由他从理论上总结并提倡的清和平远、悠闲淡泊的诗风和"神韵"学说,并且对"婉约"和"豪放"不同的接受态度来看,值得放在此处一一探讨。

后人皆知王渔洋标榜诗之"神韵"说,但观其一生,其诗学理论变化也是一个丰富、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次变化,初读诗时"惟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继而"越三唐而事两宋",后又重举"《唐贤三昧》"的论述。在其诗论的重要篇章《鬲津草堂诗集序》也忆述自己怎样突破诗坛片面宗奉汉唐的狭隘界限,又怎样看到宋诗派的发展应该舍弃汉唐流弊的思想变化:

"历六朝而唐、宋,千有余岁,以诗名其家者甚众,岂其才尽不今若耶?是必不然。故尝著论,以为唐有诗,不必建安、黄初也;元和以后有诗,不必神龙、开元也;北宋有诗,不必李、杜、高、岑也。二十年来,海内贤知之流矫枉过正,或欲祖宋而桃唐,至汉魏乐府古选之遗音,荡然无复存者,江河日下,滔滔不返,有时者惧焉。"

从王渔洋自述中可以看出,他始终爱唐诗,取宋元,不同时期有所专注,却不限一格。他早期主张"博综兼长"而更重唐音,也包含有对宋诗的借鉴;在"越三唐而事两宋"时,实际上对"三唐"是突破而非舍弃;他五十余岁编选《唐贤三昧集》,有对宋诗"滞而不灵,直而好尽;语录史论,皆可成篇"的矫变,却又不能据以论述此时的他完全排斥其他流派的诗歌。

王渔洋仿元遗山而作的《论诗绝句》组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诗学观点,组诗评论起自建安,重论唐宋,后说明诗,最后两首叙述其学诗经历。整体思想以崇尚天机自呈和风怀澄澹,博采兼宗唐宋元诗家,肯定诗歌体材的多样性,重视诗歌现实内容为主,具有比较广泛的内容。

三、王渔洋的"易安接受"

张宗楠称王渔洋为"海寓诗宗" ,除此之外,他还是清朝最早热衷于填词者之一。他在扬州期间的填词--"渔洋之数载广陵,始为斯道总持" ,直接激发了一大批文人的创作兴趣——"而吴越操斛家闻风竞起" 。可见此时的王渔洋处于清初词坛的中心位置,其词认同明人王世贞所言"苏、黄、稼轩为词之变体" ,但又言"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所以在此论方面他尊婉约为宗,兼赏豪放,他对李易安的评价与接受直接影响了江南的词学观。

王渔洋最初作词从云间入手,尤侗在《炊闻词》序中曰:"向读阮亭《衍波词》。每出一语,如有香气,固当奴视七郎,婢视清照。"从中可见王渔洋对李易安词的偏爱,在《倚声集·序》中他从词史的角度把易安归于文人之词的行列:"有文人之词,晏、欧、秦、李诸君是也",他认为婉约、豪放"第当分正变,不当分优劣" ,因而他又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王渔洋在此将李易安、辛稼轩看作是词坛两大派之经典权威,他承接并延续了李易安的婉约正宗,对其备加推崇。他在晚年撰写《古夫于亭杂录》,再次说:"词如少游、易安,固是本色当行。"可见仍以婉约为词宗,以李易安为宗。他不认同苏、辛的词风,他说:"凡诗文贵有节制,即词曲亦然。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若柳耆卿则靡矣。变调至东坡为极致,辛稼轩豪于东坡而不免稍过,若刘改之则恶道矣。" 正是在自己词论中有如此笔墨论述李易安的词学正宗地位,充分肯定了王渔洋对易安的接受和品评的态度:相较豪放而言,婉约为宗;相较稼轩而言,易安为上。

这种接受表现较为显著的一点是,易安在《词论》中表现出对词风多样化的追求的原因是易安对生活复杂性的充分认知;王渔洋在论作中提到的诗词体材多样性的要求源于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前者由北入南适逢乱世,后者祖父、父亲历经明清,也是由乱入安,相似的生活境遇使二人在论作中都提出了诗词现实化和复杂化的认识,二人的词作都涉及到游猎、怀古、从军、伤春、恨老等各方面的题材。王渔洋在词作方面的感悟,有易安的深刻影响在其中。

四、结语

词具有文学属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的性能和独特的形式。词人对词的看法和后人对词人的看法,由于侧重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易安的《词论》到王渔洋对易安的接受和品评,其中可见词人和后人之间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独特的个人见解之间的传承与批评。不论如何,今人对词人和后人的接受与批评的态度,也应该持有上述的侧重不同而结论相异的观点,不能求全,更不能责备。

【参考文献】

[1]《王渔洋诗文选注》,第342页,齐鲁书社,1982年1月版。

[2]《带经堂诗话·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顾贞观《今词初集·序》,观贞观、纳兰性德选,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顾贞观《今词初集·序》,观贞观、纳兰性德选,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王渔洋《花草蒙拾》,《词话丛编》本。

王渔洋《花草蒙拾》,《词话丛编》本。

王渔洋《香祖笔记》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渔洋《花草蒙拾》,《词话丛编》本。

王渔洋《分甘余话》卷上,《古今说部丛书·四集》。

作者简介:赵曼(1985--),湖北十堰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方向

猜你喜欢
接受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