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他们对某一门学科有了兴趣,就会自觉的去尽最大努力。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往往会进步得很快,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教师有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自己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独立思考,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去选择批评,不去挫伤他们的信心,而是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120÷40=3;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一位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我再看看她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我走过去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但是你即便是答错了,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迟疑了一下,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所以当我们教师给予了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
二、用“情境”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他们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即使是小学生,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交流之中,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并付诸在以后的学习中。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交流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800÷3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混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这样取得的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所以,鼓励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总之,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身边的一切尽量与数学联系起来,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