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整整一百年前,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一部题为《新中国》的幻想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陆士谔大胆地预测了一百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的情景:浦东和浦西一样繁华,道路宽阔,车马往来不绝;把地中掘空,筑成隧道,安放上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于此飞驰不绝;人们能够通过隧道过黄浦江,江上还有很大的桥;跑马场(今人民广场)附近建起“新上海舞台”;中国人在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
今天,陆士谔的梦想终于化为现实——第41届世博会,2010年5月1日在上海隆重开幕。百年梦想、百年风云、百年变迁,让人百感交集。当年吁请英、法、日、德等国军队“保护租界”的殖民城市,如今自信豪迈地承办了世界博览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世博会;当年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衰败国家,如今昂首阔步地走上了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崛起之路。陆士谔们殷切期盼的新上海、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赢得举世瞩目、万方青睐!
我们知道,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这一主题耐人寻味。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此后,世界各国也都开始向城市化方向迈进。在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间,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而在此期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却较为缓慢。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大陆城市人口的比重仅由11.2%上升到19.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城市化迅速推进。从积极发展小城镇,到大力推进城市化;从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到不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国城市化率突飞猛进。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9.4%提高到47%,城市数量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73个发展到19369个,城镇人口达到5.9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率依然偏低。专门研究中国城乡问题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尔·约翰逊认为,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人口比例还很低,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毫无疑问,中国城市化进程还会加速,有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50%。
让我们再回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是非常迷人的,其精髓是“和谐城市”,即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为立足点,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与乡村的和谐互动。那么,这个主题作为一种美好愿景,何时才能照进中国城市化的现实呢?
这一问,源自中国城市化的诸多难题——
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等城市病在许多城市蔓延;土地财政把政府变成了土地商人,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未来的公共财政状况将会面临严峻考验;城市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发展轨道,豪华、奢侈的大规划、大广场、大绿地、大立交目不暇接;从上到下的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堆砌出了大量华丽而糟糕的新建筑;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曾经辉煌的、悠久古老的中国传统城市及文物建筑,被以种种名义彻底毁灭;城市居民面临就业难、买房难、交通难、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城市缺乏产业支撑,不足以吸引和解决农民工的就业与生存问题……
尽管困难重重、问题多多,我们依然坚信:城市,一定会让生活更美好。只是,我们需要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丰富生动、多姿多彩的实践,对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进行尽可能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