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军
“下岗职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经常谈论和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失业现象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市场竞争、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岗职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下岗职工的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若解决不好,小则会影响到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会影响到民生问题,大则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问题,让他们实现再就业就成了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成了劳动就业部门的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
一、下岗职工的原因
1.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明显上升。近几年,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3000万人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在如此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面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十分短缺,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不合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劳动力质量上的供不应求也将长期存在。
2.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与转变就业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造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和流动是一种必然选择,建立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虽然有所发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彻底转变就业机制的需要。在发育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下,劳动力供求双方都有可能受到各种外部制约而不能完全自主。这种矛盾产生的结果之一就是富余人员分离困难,就业岗位与劳动力之间出现脱节现象,企业职工下岗增多。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存在着矛盾。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体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覆盖面小、标准偏低等不足,这些因素对劳动力的流动和配置有着很强的制约。
4.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一方面由于重复建设使得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使得一部分工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效益低下甚至濒临破产,造成部分职工下岗。另一方面,不少企业盲目扩大规模,急于求成,负债投资建厂,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建成投产后,企业难以还本付息,往往陷入困境,导致企业停产,职工下岗。
5.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企业的产品、技术设备和组织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需要调整的方向当然是高技术、低成本、技术密集型,不然企业就不能生存。这样,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部分职工下岗。
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困难
1.下岗职工自身教育,职能技术影响再就业。下岗职工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技术陈旧老化 ,技能单一、低下 ,缺乏技术专长等问题。长期计划经济养成了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知足常乐的旧观念。在大多数下岗职工中,市场知识和市场经验非常欠缺 ,缺乏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现代市场竞争意识 ,就业能力弱。
2.观念滞后与实现就业之间存在着矛盾。比如一些下岗职工他们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对新工作工资待遇等方面有较大的期望值。有些人甚至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然而在现实就业中,有些企业的工资待遇相对不高,政府安排就业岗位有限。导致很多下岗职工就业比较困难。
3.服务方法不多影响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绝大多数下岗人员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面临再就业困难。他们当中或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无专长或专业单一、技术面窄、再就业信息不灵、缺乏再就业资金等各种情况,都需要社会对其给予服务、帮助和支持。当前各种名目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下岗人员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学到真本领。政府对下岗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投入不够,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社会舆论导向还没有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良好的氛围,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障碍。
三、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措施
1.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采取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再就业。转变下岗人员的就业观念,就是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要破除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
灵活就业是指与传统有稳定岗位和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不同的各类就业形势的总称,主要表现为: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小时工和钟点工等。由于灵活就业门槛低、机制活、对从业人员条件包容性大,适合就业形势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发展较快。灵活就业在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满足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和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开拓社区就业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区就业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和公共性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服务等三大领域。社区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岗位,涉及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治安保卫、居民管理等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及物业管理、生活必需品配送、家庭护理、小件维修等便民利民的小服务项目,因此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凭借社区就业岗位门槛低,服务范围广和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社区就业正逐步成为大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为进一步激活社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使社区服务的效应充分释放,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社区服务发展的环境,切实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向政府规划和市场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挖掘社区再就业的潜力,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以敏锐的眼光紧盯市场和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将更多的社区有利条件转化为再就业岗位,让社区小服务充分发挥再就业的大作用。
3.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统筹规划和法制建设,完善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制度,要加强就业管理,特别注意规范用人单位招聘、经济性裁员和辞退行为。要继续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取缔非法劳务市场。为了减少就业周期造成的动荡,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注意强化城镇就业的统筹管理。
4.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便可加大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必须尽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下岗人员到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实现再就业解决后顾之忧,对搞好再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5.建立劳动就业基金保障。(1)增加社会各方面投入,共建劳动基金;适当增加政府就业经费预算,确定就业经费在GDP中的适当比例,确定就业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适当比例。(2)以就业基金的一部分重点帮助面临再就业的失业人口;从上述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对吸收失业职工就业的企业予以特殊优惠照顾以及安排失业职工就业服务等项目的费用支出。失业保险存入银行数额的一定比例,用于向安置企业发放款。(3)企业的破产、用工都要首先处理好就业基金问题;破产企业职工和停工、停产企业职工从盘活企业资产的收益中拿出一定数额用于转业训练、资助接受他们的企业和再就业费用。对有利于促进再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及中小企业在贷款和优惠利率上给予恰当的安排。
6.加强下岗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企业对职工的整体素质必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 ,尽快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 ,既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又是加快再就业工作步伐的重要条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和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与再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开发的政策法规、组织机构 ,采取多种办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全方位地组织下岗职工进行提高素质的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应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加大技能开发投入的比重和培训与就业结合的密度。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兴办培训实体,挖掘各级培训机构的潜力 ,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培训网络。通过各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使下岗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较大提高。具体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思想素质。要引导下岗职工认清形势 ,开拓进取 ,艰苦创业 ,下岗不失志 ,勇敢地迈出自强自立的步伐。二是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下岗职工要从自身的文化基础和可行性出发努力学习现代市场知识、管理知识、专业知识,掌握当前热门的专业技能 ,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以便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三是提高竞争意识。下岗职工只要正视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这一现实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不畏艰难 ,不怕压力 ,顽强拼搏 ,锐意进取 ,就能抓住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要在下岗职工中大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习法律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了解和熟悉国家、当地政府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在劳动合同、劳动纠纷、劳动仲裁等方面提高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使失业找工作者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管理系)